“剧场+”创新体验,激发文艺爱好者时尚热度和好奇心 当剧场的概念远远超过了演出场所,剧场艺术也就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
上海文化广场2018演出季发布会如一场粉红“梦幻庆典”,通过社交网络的辐射,突破了剧场空间限制。(均文化广场供图)
茶歇、气球、云朵、灯光……在一片粉色的海洋中,剧场大堂里人头攒动,各种场景中盛装而来的观众在自拍、发微博、晒朋友圈,如果不是一侧长长的购票队伍在缓慢移动,像极了一场时尚大派对,甚至婚礼现场。
其实这是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日前举行的新演季剧目发布活动。当晚多个网络平台的直播受众超过数万人次,弹幕飞出都在感叹:“太会玩了!”剧场“剧场+”活动推出的点心工作坊、芭蕾体验课、咖啡教室……不断刷新观众体验。而上海音乐厅的“音乐午茶”“银杏音乐会”等拓展着音乐会的外延空间。
新媒体时代,观众和剧场之间的联系,已远不止正式演出时的那一两个小时。通过社交网络的辐射,剧场突破了空间限制,向更广泛的受众传递艺术理念和生活方式,更在深入和长期的互动中,大大提升了剧场的“黏性”。
新玩法不断“种草”,剧场从网络“抢”人
事实证明,“会玩”才会赢。当进入剧场的体验超越了买票看戏,剧场艺术也不再局限于舞台表演,确实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新面孔前来。去年,文化广场新增会员六万多名,尊享会员人均消费将近7000元,复购率高达77%。同时,问卷调查显示,一半观众年龄都在25岁以下,学生比例近四成。
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强调互动性和参与感,是为了带给观众独一无二的剧场体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虚拟化,却也渴求在虚拟世界中寻找一些真实的情感。”举办这些活动不仅是为了推荐剧目,也希望观众走进剧场时能汲取能量、舒展身心,分享艺术生活的魅力。
对年轻观众来说,走进剧场不仅是为了观演本身,更是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浸入式体验。他们也不再满足于观看者角色,而是通过摄影、留言、写剧评等成为见证者、评论者,进行多元的自我表达。费元洪说:“我们鼓励这些讨论,讨论的目的是让大家最终走进剧场,为优质的演出内容,提供最有效的二次传播。”
用爆款激发观众好奇心,尝试更新颖的打开方式
“梦幻庆典”仅是文化广场这些年来“头脑风暴”的其中一例。
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曾于去年11月登台文化广场。在剧场大堂的大幅红色海报前,情侣牵手、花样少年凌空跃起,相机、手机一片“咔嚓”声,灿烂的笑容及腾空的瞬间与音乐剧《西区故事》的经典编舞画面相映成趣。排队来合影的观众几乎都“秒转”了自己的“西区跳”,美国当代编舞大师杰罗姆·罗宾斯就这样,隔空在申城的朋友圈刷了屏。
此前文化广场在剧院开放日曾定制了以栀子花、玉兰和夜来香等混合而成的“上海香”,“拥抱”步入正厅的观众,首次尝试让气味也成为剧场的“人文标识”。观众席扶手上也新增了二维码,让观众可以身不离席获取当晚演出的电子节目册,并通过网络及时向剧场反馈演出和服务意见。德语音乐剧《伊丽莎白》献演申城时,女主角茜茜公主的锦衣华服,以及她手中颇具造型感的扇子,让文化广场工作人员觅得灵感:特别设计扇子衍生品,邀请观众以各种古典宫廷“扇子手语”姿势拍照,回传给剧场互动;与时尚品牌合作,举办艺术生活类课程,“公主范儿”成了新风尚。
据文化广场总经理张洁介绍,种种细节的完善,是为了观众身之所至、鼻之所闻、手之所及,都能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服务,让走进剧院成为一种享受。
还有不少剧场在尝试更新颖的打开方式。去年11月,一场沉浸式音乐体验“音乐厅奇妙夜”,揭开了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2018新乐季发布的帷幕。音乐厅的每个楼梯和转角,都成为音乐故事的
叙述者,参与者们在演员的带领下,完成了一段新乐季的奇幻旅程。上海女婿、德国网红阿福对发布会进行了全程直播。
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表示,沉浸式音乐体验传达了在音乐厅这样古老的建筑里,也同样可以焕发出青春活力。“希望所有年龄层的观众,都可以和音乐厅零距离接触,这是一个不存在门槛的剧场。如今剧院这么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勇敢踏出创新的步伐。”
音乐厅近年来持续推出的公益音乐午茶、银杏音乐会,也都在打破正襟危坐听音乐会的传统观念。午后、黄昏,剧场后厅、室外草坪,最惬意的时刻、最美妙的景致,都可以和音乐相关———剧场和观众之间能产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相信未来还有更多惊喜等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