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勾勒历史 “瓷人”涂睿明携新书《捡来的瓷器史》来深,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
涂睿明
涂睿明著作《捡来的瓷器史》
玩瓷、制瓷、卖瓷、写瓷的“瓷人”涂睿明前不久带着他的新书《捡来的瓷器史》来深圳作了两场公开讲座,记者在讲座的间隙专访了他。
《捡来的瓷器史》选取了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十个重要的节点,以工艺为骨架,以历史文化与美学为血肉,尝试勾勒出瓷器史的整个历程。写作的源起来自涂睿明在工作室外的景德镇昌江捡到的一块完整的瓷器底座,他顺藤摸瓜把瓷器史上造假的“接底”工艺彻底揭了个底。以此为线索,一气呵成,透过一块块瓷片,揭开了景德镇从宋元起到清末民初称霸全球瓷器市场的曲折故事。余世存读后非常佩服作者的心思,认为作者从碎片上读出历史和整体的功夫,跟学界提倡的“家乡地理学”“家乡文学”等等异曲同工。
▶ 成化斗彩鸡缸杯为何贵
涂睿明说,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2.8亿元的高价,媒体上炒得纷纷攘攘,但圈里却波澜不惊,因为从它诞生之时就是明星产品,到明万历年间,差不多在400年前,这个杯已经值钱十万,相当于100两银子,可以在当时北京闹市区买座四合院。涂睿说一件文物的市场价值取决于三个方面,一看它的文化价值,二看它的工艺价值,三看它的美学价值。斗彩这个技术是先用青花勾线,先烧青花,再添色再烧。台北故宫有好几件斗彩鸡缸杯,薄、透,从里面看外壁可以隐约看到画影,工艺水平非常高,即使用当代的标准来看,斗彩鸡缸杯的工艺水准也非常了不起。从文化价值看,历来受追捧,斗彩风靡是因为背后有官窑体制作推动力,所谓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只是美学价值略为逊色。
▶ 青花大龙缸引发血雨腥风
涂睿明说,用现在的眼光看,大明嘉靖年间烧制的青花大龙缸又粗又笨还掉釉,很多人看不上眼。现在可以随便烧制直径两米的大缸,可是在当时,这款直径70公分的大缸已经是嘉靖年间的极限,烧成的难度非常大。到了万历年,万历皇帝也要烧爷爷当年的龙缸,却年年烧不成,万历二十七年,皇帝派太监潘相作为督陶官到景德镇御器厂督造龙缸。窑工烧不成龙缸被督陶官严刑责罚,有一次一个窑工愤而跳窑自焚,引发一场腥风血雨的窑工暴动事件,最后把自焚的窑工封为窑神才平息了这起事件。结果,万历墓里埋的还是嘉靖年间的龙缸。其实万历年间的技术不行是从嘉靖税制改革引发的制瓷业变化,以前的工匠每年服一定的徭役,以工代税,后来取消这一政策,改为交钱纳税,工匠给皇帝干活经常被拖欠工钱,自己还得想办法筹钱交税,窑工苦不堪言,也没法做出好东西。明万历年间的官窑水准从早期的高峰降落到中期低谷,直到万历晚期官窑水平才慢慢恢复。
▶伊万里瓷器为何产自景德镇
清代海禁“片甲不得下海”,这给一直山寨中国的日本瓷业提供了迅速崛起的机会。伊万里位于日本九州北部城市,伊万里瓷器的特色是青花五彩,可以看得出明显的中国风,又有它自己的特色,迅速填补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短缺的空白。当海禁解除,欧洲老客户重回景德镇,拿着伊万里瓷器的纹样下单,就像拿着从分厂出品的产品回老店加工,自然是手到擒来,有不少伊万里瓷器后来成了景德镇出产。在伊万里瓷器上可以看出300多年前,中、日、欧洲从工艺到美学,从贸易到文化的大循环、大融合和大发展。
▶ 青花瓷成就了景德镇
中国的瓷器在大航海之前,靠丝绸之路骆驼马的运输,数量有限、价格昂贵。随着大航海的来临和贸易的打通,中国瓷器成批涌入。瓷器在欧洲也慢慢向有钱人、中产阶级和普通市民过渡。这个时候最早使用瓷器的国王和贵族阶层率先一步进入私人订制时代,欧洲的纹样,千里迢迢跑到景德镇来加工,中西方文化以瓷器为媒介,慢慢交融,互相渗透。青花瓷的出现形成了一种优秀的风格,很快风靡全球,迅速占领瓷器市场,从宋代形成的五大官窑在景德镇的青花瓷出现后,慢慢断烧、了结,退出历史舞台。青花瓷的出场成就了景德镇制瓷史上近三百年一家独大的风光。
比照景德镇历史的辉煌,现实的尴尬很难让人接受。被德化抢了“瓷都”称号的景德镇前景怎样?涂睿明认为眼下私人订制慢慢盛行,一直占据制瓷技术最高端、拥有精细分工的景德镇非常有希望迎来下一个黄金时代。
(杨青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