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红尘纷扰里的清思 ——读海叶散文诗集《凝眸与倾听》

来源:中国作家网 | 1537738cyh  2018年03月27日23:10

海叶的散文诗集《凝眸与倾听》已是出版经年,如果它只是一部裹挟在滚滚红尘之中趋时应景的功利之作,那么,岁月的风尘,早已掩盖了一部薄薄的诗集,不会有人愿意再去刻意的翻寻。而海叶的散文诗集《凝眸与倾听》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这是一件有创造力的艺术品,同时也便是一件有生命力的艺术品,它的光芒,不会被时间遮蔽,而是与时日俱增,任何时候欣赏它,品评它,都不为过时。

从最初翻阅海叶这部散文诗集的那一刻起,我的眼前就有一种被艺术的灵光所照亮的感觉,心里就有一种想要说出来的强烈的想法,但由于海叶散文诗作品所蕴涵的独特精湛的艺术呈现与深隐入微的思想向度,一时无法进行准确的解读,于是又于急切之中无从说起,当时只是感觉到有种宁静雅致的意境在时代的红尘纷扰之中格外别致,就如在喑哑难听的喧呼声中飘来一缕精妙的仙音,令人品味不尽,回味无穷。

解读海叶散文诗的内涵,需要从容的时间和宁静的心境,否则,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些文字,顶多知道这是一些不平常的文字,或可说出一些模糊感觉,而无法探其堂奥。因为海叶写作这些散文诗时,就是在宁静的心境下进行的,也必然地经历了相当时间的酝酿和打磨。阅读并理解它,也就需要读者有同样的付出。

海叶是一个生活在滚滚红尘之中而又超乎红尘之外的写作者,所以他的心境才是那样宁静,他的作品才是那样雅致。由宁静生发出的雅致,由雅致衬托出的宁静,在他的散文诗作品中有着很自然的流露,看《大地之歌》第一章,他是这样写的:

窗前的风声已停歇。

是谁,用动态的耳廓谛听着大地的心音?流星坠入远方的黑暗。此时,还有谁的案前灯红如豆?

岁月的笔记已渐渐发黄,一片青翠的叶子,遮住了来自地平线上的光芒。

在通往花朵的秘密小径上,细碎的鸟声惊醒了草地上酣睡的孩子。

一个在很深的宁静的夜里仍然蛰伏在灯红如豆的案前,用心谛听自然,捕捉灵感的发奋的写作者,感到了岁月不居,年华易老,只要有了一个新鲜的创作亮点,写作者便可以无视一切地进入他的创作境界,在朝向理想的不懈追求的路上,作者这个“草地上酣睡的孩子”就这样时时被“细碎的鸟声惊醒”。作者本是写自己的创作状态,他却将自我化解、隐身,融入了一种无我而又足以表达自我的意境之中。

作者的写作,似乎总是喜欢在深夜这样一种宁静的环境里进行,这在其它作品中也多有流露,如“夜灯,竖起的只是一种听觉”,(这是对于在深夜里凝神谛听的精准传神的叙说),“提着夜灯赶路的人,轻轻摇晃着自己的影子,并不时用夜色拂扫着自己敏感的内心。”(《凝眸或低语·夜灯》)作者是“一个黎明前吹灯的人”(《凝眸或低语·雨景》),他捕捉了整个夜晚的清新与宁静,“将夜轻轻关起,将处子般的文字缀在我的遐思上,飞抵心灵的故乡”,“掏出来的奥秘已超过黑夜的高度”(《 凝眸或低语·阅读》)。作者就是这样,首先是在时空上避开了红尘纷扰的氛围,同时,在“静寂里,我从不去揣测生命的辉煌或暗淡”(《雨滴》),没有了功名利禄的喧嚷,远离了物欲横流的尘俗,在一片心灵的净土上作着灵魂的耕耘。

海叶的散文诗作品,都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度思考作用于心灵的结果,因此,他的作品无论虚虚实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抒发。正是因为他不是把自己所面对的生活场景很直接地用文字表达出来,而是经过了心灵的过滤、加工、再造,然后再表达出来的,使一切物质的、形体的、表征的东西,全部转化成了精神的、灵魂的、内在的东西,也就使得他的作品显得空灵缥缈而又格外地具有思想深度,具备了让人无限遐想的广阔空间。在写物传神上,似实而虚,似虚而实,虚实相生,虚实相映,虚虚实实,让人不容易捉摸。请看他的《荒河与花魂》组章中的《荒河》是怎样表达的:

细雨的天空下,这条荒河比所有的故事都更古老。

岸在哪里?漂泊的声音,远远地冰凉而来,踩伤我的孤寂。野渡无人,季节的空岸,布上了一层锈色的灵光,惟一的舟子,也不知把残桨失落在哪一片水域。

逆流而上,一秋的落叶遮掩了半边天空,苍老的季节里,我干涩的渴慕已随岸边的荒草丛林一同枯去。空茫的幻影里,号子还是千年前的号子,而流水已非千年前的流水……

这条荒河比所有的故事更加古老。

一只湿淋淋的小鸟,面对浩淼的水波,在倾听着什么呢?我年轻的诗行,开始有你沧桑的泪水渗出,于水草的记忆中浮沉。

独步青春,独步人生的源头,命中注定我绕不开这条荒河,无语地想到自己是一叶裸舟,一支源远流长的歌子,一种巨大的力量便炽热地注入我的血脉,深情我探寻的无涯旅途……

这篇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沉,绝对是一篇好作品!这是任何一个有一定审美水平的读者初读后的第一印象。但接下来就要思考:这样好的作品写了些什么?这就很有点让人云里雾里,不着边际:“荒河”是不是在这个现实世界中存在?那么又在哪里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对这样一条“荒河”作如此深情的抒发?实际上,这条“荒河”并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虚),要存在,也只存在于作家的心里,或许是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现过一条荒河(实),但决不是文章中的这样一条“荒河”(虚),作家只是从现实中的这条荒河找到了一个可以表达对应于内心的某种情结的意象(实),于是,便有了散文诗《荒河》(虚拟)的蕴蓄和诞生。

那么,《荒河》究竟有何所指?我作为一个在文学的角度欣赏这篇作品的读者,再结合作者海叶作为一个严肃创作的文学人,让我明显感悟到这是在借“荒河”这个意象来表达当前的文学状态及作者在文学领域的不懈探求。在抒发了对于文学的怀古幽情之后,接着就表达了作者在孤寂之中的追问,而象“野渡无人,季节的空岸,布上了一层锈色的灵光,唯一的舟子,也不知把残桨失落在哪一片水域”,灵光都生锈了,唯一的舟子也把那一片残桨弄丢,舟子也就只能在一片茫茫水域中不知所往,一种荒凉、迷惘、茫然的状态跃然纸上,这也正是被严重边缘化的文学的生存现状,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在文学长河中的执戟徬徨,让人隐约看到(而又是强烈感受到)的是当代文学的凄凉宿命,以下诸多文字,作为作者在这条文学之河中的感慨、追问和探寻,也就不难理解了。艺术接受是对应于阅读主体内在的情感需要的,不同行业的读者站在不同角度来欣赏、阅读这篇作品,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

海叶总是这样,以“高于尘世的臆想”(《缘自季节深处的泳叹·伫望春天》)来表现生活,阐释思想,抒写感情。由于他的超拔于红尘的姿态,使他有了高远的目光,可以把万事万物尽揽怀中,溶于一炉,创造出一种物无所及而又无所不及的意境,他用文字表现出来的也就不再是直言其事、直抒其情的浅陋直白了,而往往是言此类彼,托物喻情,使作品特别地具备了艺术的弹性和张力,拓展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再看他《穿透时空的光亮》组章中的《被遮蔽的草》:

拒绝月色拥吻。

只咬住黑夜带来的庞大阴影,打量着人世的风来雨去。立于苍茫之上,只用澄澈的根系聆听大地的心音,用暗藏的锋刃锲入大地脉搏。

被遮蔽的草。陌生之草,民间之草。

小小的草尖,都是大地生出的触须,传递着时光更替的兴衰枯荣。从不惊动那些爱热闹的人。拒绝月色拥吻的草,深深陷在时光的跫音之中,藉着雨水倾听,藉着闪电抒情。

微风,一直在悄悄煽动着一场阴谋。秋日的阳光下,谁的耐心也挽留不住草的执着。她毅然选择谢幕,选择无声无息。

一样的天空下,始终飘着不一样的云朵。冬天的路上,遭遇的景象真的和春天不一样吗?民间之草,多么渴慕那些繁茂的冬天,萧索的春天呵!

心中花蕾在春天一病不起。谁伫月下,肆意践踏幽静,并折断梦想的羽翼?!

先锋的草。民间的草。骨头比冬天的风更冷更硬。

谁说青草被人踩来踏去就是一种平常生活?就像一匹失去体力的瘦马,任人鞭笞?!

被遮蔽的草,始终渴望一个驼背,一把锋利的剪刀。

宁静多好。奔跑着浅唱多好。

受露水滋长的草,顶着一闪即逝的霞光,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

读罢这篇作品,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委婉、深沉、含蓄、隽永,实在是一篇好文字(在未能理解其真正含意之前,我们似乎只能说这是一些文字,而不能说文章)!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去写这些“被遮蔽的草”?作者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有一种感觉,鲜明地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就是一种委身于底层的倔强的、坚强的、不屈的品格回旋其间,令人唏嘘感叹,久久不能释怀。慢慢品味、揣摸、感悟,我们才发现作者所要表达的原来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被层层遮覆、不为人知的草根族的生存状态和生活品性!开头第一句“拒绝月色拥吻”就写出了草根族那种自信得有点孤傲的操守,接下来就写了草根族的坚忍、沉静和执着,而“被遮蔽的草。陌生之草,民间之草”才隐隐道出了“草根族”这个主题,于是,下面的文字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解读了,至于“民间之草,多么渴慕那些繁茂的冬天,萧索的春天呵!”这种反常的表述,实际上是写这些“民间之草”也希望有他们露头露脸之时!“被遮蔽的草,始终渴望着一个驼背,一把锋利的剪刀”,则是那些潜伏在底层的草根族们一种渴望得到赏识、希求有用于社会的心情,这并不与“拒绝月色拥吻”的孤傲操守相矛盾,因为这“民间之草”渴望的是有用于“一个驼背,一把锋利的剪刀”,而不是对“月色”的攀附!最后一段以“生生不息”四字收束,而且是对于上段末句的重复,这更好地凸显了草根族倔犟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篇写草根族的作品,对草根族不置一辞,却又无处不在地表述着草根族的特色,这是作者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思想感情通过沉淀、消化、融汇的结果,使他所要描述的对象不见其形而愈显其神,读起来恍恍惚惚,缥缥缈缈,表达出来又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这就是艺术的神奇魅力!

不必做太多的举例和阐释,我们就可看到海叶的散文诗作品很有嚼头,其深奥的内涵,足可让人去久久品味,即使一时难以读懂,也能吸引人反复揣摩,因为作品能让人感觉到有一种美在其间流淌(这种美是由深邃的意境、灵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形象构成的),即使深奥,也截然不同于晦涩派作品的干瘪枯橾,而是以回旋其间的神韵令人不忍释卷,从而引发人的深度思考的欲求。

当今时代,利益观念普遍浸蚀着人们的心灵,即使在文学这块净土上,面对利益的诱惑,自恃清高的作家们能够把持住自己的也已为数不多,海叶守得住清高,耐得住寂寞,能够远离红尘的纷扰,坚守文学艺术创作的净土,这种坚守和坚持,使他的文学艺术创作显得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他是在国内各种权威名报名刊上发表了5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后,才选编了这一册仅仅14万字的薄薄的集子,惟其精致,我们才得以从其闪烁的艺术灵光之中不断地获得发现的快感,使这部集子拥有了不息的艺术生命力。

海叶如今已出版了诗集、散文诗集七部,第八部新著又即将与读者见面,时隔多年,笔者仍然执着地把这么一些对海叶最初作品的评介文字表述出来,既是因为对一部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的著作的评价没有时限,也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界从来就不拒绝通过时间的沉淀和打磨产生出的融入了作者生命时光的评论作品。以海叶对于文学艺术领域的贡献,早有评论文字认为海叶的“散文诗创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可供凭借和眺望的高地”,再加上海叶在文学领域里的知名度和他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他却至今还没有去刻意追求文字以外的东西,他追求的是在文学艺术领域里的更多奉献而不是攫取,这更体现了诗人海叶一种沉静的大气和底气,他仍在默默的潜心修炼自己,人们有理由相信,海叶只要继续不骄不躁、一如既往地沿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追求一路走下去,就必然能够走出中国当代文坛的一抺蔚然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