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国家宝藏》凭什么引发文物热 ——代表委员热议文博探索类节目

来源:光明日报 | 王清彬 郭超  2018年03月23日08:36

2017年,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向观众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及其背后跌宕起伏的故事,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博物馆和博物馆里的文物,在人们的印象中总是严肃的、沉重的,一直以来“藏在深闺人未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国家宝藏》给出了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国家宝藏》让人们更多地了解了文物,知道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到博物馆参观文物的热情,值得推广。”故宫博物院器物部主任吕成龙委员说,“今年春节7天假期,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钟表馆门外有很多观众排长队等待参观,这是往年春节假期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委员也深有感触,“春节期间,很多观众都是冲着节目中播出的三件镇馆之宝来的,河南博物院参观人数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国家宝藏》魅力何在?马萧林委员认为,《国家宝藏》呈现出来的正能量让观众形成了共鸣,最能让观众入心的,是文物故事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通过欣赏祖先留下来的文物,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崇敬之情,增强了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引发了一波“文物热”,但它所呈现的只是我国浩瀚文物中的一小部分。当热度散去,如何探索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物打开方式,让更多的文物走近百姓?

“为了让文物更好地走近百姓,我们近几年策划了很多大型系列展览活动。2015年推出的‘石渠宝笈特展’,去年的‘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引发了‘故宫跑’,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吕成龙委员说,“此外,我们还推广了文创产品——胶带、冰箱贴、书签、笔记本等,让观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河南博物院则很早就探索出了文物与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我们组建了华夏古乐团,通过演奏考古出土的古乐器文物复制品,比如古笛、古筝、编钟、编磬等,文物与音乐相结合,拉近了文物与百姓的距离。”马萧林说。

网络时代,各大博物馆也正在推进文物数字化,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逛博物馆、观赏文物。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代表认为,文物数字化需要大数据科技支撑。“如今,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我们可以将敦煌壁画丰富的内容快速提取出来,形成文物的大数据。仅2016年,人们就可以在线上实现对敦煌30多个洞窟的访问。”

此外,文物进校园进社区,也是走近百姓很好的选择。景德镇陶瓷大学校长宁钢代表说:“我们一直在实施陶瓷文化传播工程,让陶瓷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和陶瓷文化进社区,在全国选择试点城市,通过社区教育把陶瓷文化课程作为社区居民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学习、宣传,效果很好。”

让文物“活”起来的正确打开方式还有很多种,吕成龙委员认为,举办系列主题展览、进行电视节目宣传、将文物数字化、开发文创产品等,都是很好的探索,“但不管形式如何,对文物的挖掘和阐释,都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

《国家宝藏》让人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也让人们体会到了文化自信。“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越来越多样的文化需求相比,博物馆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应积极探索新的方式,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更好地走近百姓,满足新时代人们的文化需求。”吕成龙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