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吃茶读书拉家常 ——读陶文瑜散文集《红莲白藕》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周伟苠  2018年03月23日17:54

在窗外的积雪一点一点融化的冬夜,坐在温暖的客厅,沏上一壶热气袅袅的绿茶,捧起一本书来实在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何况还是品读文瑜兄上周送我的新作《红莲白藕》。青石弄记、点心谱、七八十年代、逢年过节,四个专辑朴实诙谐,不乏机智,犹如品着一顿陶氏特色的苏式文字大餐。

认识文瑜兄已有30个年头了。从20多岁青涩的诗人、文青,到现在的《苏州杂志》主编,著名诗人和散文家,小有成就的书画家,一路走来,变化着实不小。不变的也许就剩下他招牌式的一头有点花白的长发和一副宽边眼镜,还有眯着一双眼晴看人的眼神和一支接着一支抽烟时满足的神态。

因为我很早就从与文学沾点边的新闻报道和宣传文秘工作转到经济和建设口工作,尤其是这二十多年来在国土系统和开发区担任领导,很少参加苏州的文人雅集,与文瑜见面少了,但还有些联系,我一直关注着这个非常有才情也很豪爽的文友。前些年,自从我转岗到了地方政府分管工作之一也包含文化后,与文瑜兄的交往又多了起来。当然最多的时候是和文瑜兄侃文化,侃苏州的文化。

这几年,文瑜除了在青石弄编杂志,写诗写散文,还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文人画也很有灵气。我参加过他的两个书画展。记得上一次和陆衡兄一起专门去他的“磨墨写字”书画展,被他的勤奋和才情所吸引,一口气选了他好几幅书画作品。

文瑜兄的这本散文集《红莲白藕》,装帧素雅清新,封面上是他自己题写的书名和插画,很有意韵和趣味。

第一辑《青石弄记》里收录了他14篇短文。

在《我们去唱昆曲吧》中,文瑜用他招牌式的调侃和他那非常有趣的打油诗,将昆曲《牡丹亭》和他的画连在了一起,将昆曲中的主角杜丽娘换成了“酱油店老板的女儿和酱油店老板女儿心中暗恋在店里做学徒的小伙计”。最后的文眼就是结尾,“昆曲不仅是大户人家的闲情逸致,也是平常百姓的茶余饭后”。一篇短短的小文却蕴含了作者的良苦用心。

在《朋友聚聚》一文中,从30多年前和车前子踩着自行车去吴江看荆歌,写到了英年早逝的阿拭和陆文夫、赵丽宏等文人的故事,又引出了文人画,结尾“所谓文人画就是将自己的心思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出来吧”,在随意中又说出一句经典来。

在第二辑《点心谱》里,收录了20多篇写苏州小吃、苏帮美食的文章。

《小馄饨》也是从对自己的调侃开始,结尾照例是作者想说的话,“我先拿小馄饨说事,这是顾影自怜,因为小馄饨有点文人的影子。吃不饱肚皮,只是一点滋味而已。”《汤包》、《生煎馒头》,同样以拉家常式轻松随意的笔调,为苏州的普通人能人吃上价廉物美的点心,用心良苦的呼吁着。

也许在青石弄的文人雅士多喜欢研究吃,陆文夫就在青石弄写了《美食家》,还开过“老苏州”饭店。文瑜兄对吃也是极有研究的,他甚至拜了苏州大厨华永根为师,也因此写起苏州的小吃和苏帮菜来得心应手,无论是《肠肺汤闲话》、《红烧肉》、《鲫鱼吃法大全》,从食材到菜的做法信手拈来。不过他并不仅仅写这道菜,而是把这道菜所带来的趣事逸事甚至伤心事也自自然然地串了起来,让人读起来不会乏味。

第三辑《七八十年代》收录了自己从小学到中学,刚踏上社会的青葱岁月的15篇文章。

《抓特务》、《有线广播》等篇章,照例是轻松叙事,有点调侃的笔调。即使用了《苏州女人》这样吸人眼球的文字做题目,内容依然.朴实,甚至用了家里的女人“外婆和母亲的故事”现身现法,又忽然跳跃到“柳如是”、“赛金花”这两个写进中国历史的苏州女人和《浮生六记》里的芸娘,有点“意识流”的手法。

第四辑《逢年过节》是这本书的重头戏,收录了近40篇散文、随笔。

《苏州的逢年过节》、《正月里来》、《接路头》、《闹元宵》将一幅幅苏州人过年的习俗风情图展示给大家。《茶和茶馆》、《女子茶室和香港》、《红茶绿茶》,《茶客》和《园林里面喝茶》虽然都写到茶和喝茶,却写出了不同的市井风情和故事。

在这个静静的冬夜,品着茶,读着文瑜兄这一篇篇虽然短小,内言却很丰富,以陶氏招牌式的出生在“做做吃吃的劳动人民家庭”的机智,不仅将吃吃喝喝写出文化来,甚至能将磨墨写字和风花雪月,在拉家常式的随意文字中娓娓道来,让人忍不住掩卷叫绝。

周伟苠,中国作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主席兼散文委主任,著有散文集《雪泥鸿爪》、《天涯屐痕》、《书香与禅意》,主编散文集、文化旅游丛书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