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专家品评《青花帝国》 江子谈创作初衷

来源:江西手机报 | 徐凯  2018年03月21日10:56

原标题:名家品评《青花帝国》 江子谈创作初衷

江子携新书《青花帝国》与书友见面

景德镇的名字,缘何而来?在景德镇历史上,谁的烧火功夫最强,谁的彩绘功力最深?哪个画师堪比石涛八大?3月19日,南昌市青苑书店举行以“青花与帝国——景德镇的前世今生”为主题的第128期书友会。江西省作协驻会副主席江子携新书《青花帝国》与书友见面,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熊育群,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办公室主任李晓君,江西创作评谭杂志社副主编陈蔚文,南昌大学中文系教授、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洪华等嘉宾出席书友会。书友会由青年学者云从龙主持。

江子向书友们介绍了创作《青花帝国》的初衷。他表示,自己虽不是景德镇人,但瓷器是融入我们家庭生活的伙伴。可以说,景德镇是我们的文化故乡。此外,景德镇的瓷器上可以通天,与尊贵的皇室结缘,与广阔的世界相连,下可以着地,少不了地上的瓷土和卑微的工匠。所以,江子迷恋于瓷器的光影、形色、人格和历史。他发现,过去对景德镇的书写主要是对物,很少对人。于是,他走访了景德镇、北京、台北等青花栖身的地方,写了了工匠、皇帝、督陶官、诗人、画师、藏家、使臣,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构造了对景德镇历史的书写。同时,他遗憾地说,由于相关资料太少,关于官府、世家等篇目没有完成。

书友会上,熊育群、李晓君、陈蔚文、李洪华、云从龙等人也分别讲述了自己对《青花帝国》的品评。

熊育群:最近,因这本书走进景德镇,感到作家们对景德镇的关注很不够。20年前我在国外走了一圈,所到之地大多都有景德镇瓷器。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沟通很大一部分就是瓷器。所以,我对景德镇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情。江子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景德镇的人。要想把景瓷漫长的历史、巨大的影响反映出来,需要有很大的气魄。而且景德镇千年以来留下的关于人的资料很少,江子写作时一定会碰到很大的困难。但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成功的。作为文化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全书紧扣了瓷器这一主题。全书创作态度很严谨,史料很详实。同时,视野开阔,并没有拘泥于史料,语言生动风趣,有小说的笔法。可以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文字的青花瓷,史料基础是其坚实的瓷胚,生动风趣的写法则构成这件瓷器的釉彩。

陈蔚文:这些年欣喜地看到江子写作风格的变化。可以看出,为这本书,江子做了很多案头工作。他曾经是一名充满激情的诗人,在本书中也没有放弃对语言的追求,以诗人的眼光审视历史,完美地实现了说书人和诗人的结合。由于作者浪漫的诗人气质,本应厚重乏味的历史书有了轻盈的感觉,从书中能获得美的享受。

李洪华:用文字去表达对“青花”的敬意其实很难,再加上“帝国”二字,从书名上就反映了作者的雄心。我对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格局很大,视野开阔,真的写出了一个“帝国”。从天写到地,从神写到皇帝,再到各种官员,工匠。其着笔在瓷,但散得很开。本书是一种冰糖葫芦式的结构,每章自成体系,但又能用青花串起来,便于阅读。书中的合理想象,与史料相伴而行,也就是“想象贴着地面飞行”。既有学者史料方面的考据,又用文学想象让历史器物复活,把景德镇生命的气息和灵魂展现出来,毫不乏味。江子在本书的叙事风格,是低温的舒缓的,充满了江子式的趣味,带给我们舒适的精神享受。

李晓君:认识江子已经30年,江子是有雄心的作者,总是在时代大转型背景下聚焦普通人,试图给那些无名工匠立传。在这种主题性写作中,把各种人物在时间空间里自然安插,是很难的。江子的这本书保持了理性,展现了文学多样性,他对景德镇人的书写是一个有意思的写法,很独特的视角,对一些知名人写出了普通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