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更为自信 ——两会代表委员为戏曲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文艺报 | 戏文  2018年03月14日09:15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的陆续出台,全社会正在形成重视戏曲、关心支持戏曲艺术发展的新局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次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那么,各地在支持戏曲传承发展上有哪些好的经验,如何解决戏曲人才培养和流派传承问题,如何更好地实现戏曲进校园活动的常态化,参加全国两会的戏曲界代表委员围绕戏曲繁荣发展话题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谈到,近年来,全国政协对于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和保护给予持续关注,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并提出许多意见建议,挽救了一些濒临灭亡状态的少数民族戏曲,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张建国十分关注戏曲人才的培养问题。在他看来,目前戏曲教育的大班授课,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充分理解和吸收老师所授。戏曲教育需要口传心授、手耳相传,“两三个足矣,甚至一对一”。老师教学生要亲自示范,一遍遍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获得诸多舞台实践经验,还可以全方位感受学习老师的文艺修养和艺术特点。然而,现阶段,中国戏曲教育趋向统一的标准化教育模式,越来越忽视戏曲教育的特殊性。他建议,对戏曲的传统教育方法要认真研究和继承,恢复京剧艺术的独特教育方式,或者借鉴科班的一些科学的教育方式;戏曲教育者应具备至少10年以上的舞台表演经验,方可回校任教。

10多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豫剧院院长李树建带领原创豫剧《程婴救孤》《清风亭》出访了27个国家和地区,体会到了什么是文化自信。2013年、2016年,河南戏曲分别走进美国戏曲中心百老汇和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剧院演出。观众们看懂了,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泪如泉涌。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眼含热泪握住他的手说:“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李树建表示,文艺是塑造人心的,戏曲工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要做一个本事比名气大的普通人。修德和养艺是分不开的,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结合起来,作为一生的功课来学习。在个人名利上要知足,在事业上要不知足,在能力上要知不足。要像牛一样去劳动,像土地一样去奉献。

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副团长刘莉沙建议,基层剧团管理要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时代不断创新。她建议,一是增加文艺院团“送戏下乡”配送场次,由原来的每乡镇每年6场增加至12场;提高经费补贴标准,由原来的场均补贴3000元提高到6000元。二是中央财政增设“戏曲进校园”专项资金,推动该项工程常态化、制度化和全覆盖。三是坚持“从娃娃抓起”,加大戏曲青年人才培养,同时建立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能够留得住、有奔头。四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对文化“惠民卡”制度的完善和推广,逐步实现与文博旅游、文化培训、图书借阅等方面的互通互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认为,目前各地方戏剧目库中不乏值得传世的优秀剧目,应抓紧时间把当代地方戏曲优秀作品拍摄成电影,利用胶片原汁原味地记录活跃在当今舞台上各地方剧种代表演员的风采。她认为,戏曲电影不仅能展现一个剧种的精华,一个演员一生的艺术造诣,还具有更加贴近年轻观众的特点,让具有观影习惯的年轻人通过戏曲电影了解戏曲,喜欢戏曲,这对戏曲的传承非常重要。同时,茅善玉认为,戏曲电影有利于促进文化“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多元的传统戏曲的文化魅力和艺术精神。“让世界看到我国不仅有京昆艺术,更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地方戏优秀作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更为自信。”

全国人大代表、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谈到,在戏曲传承数百年过程中,流派传承作用重大。各个剧种的戏曲流派挑起了本剧种的大梁,凝聚了一大批艺术工作者心血、团结了庞大的观众戏迷群,比如京剧梅兰芳的梅派、豫剧常香玉的常派、越剧尹桂芳的尹派……这些流派发展至今仍然饱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戏曲发展、繁荣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保留戏曲火种,保护中华戏曲不被时代淘汰湮灭,保护、弘扬剧种流派的抢救、挖掘、传承、传播工作是每个戏曲人都应该为之奋斗终身的事情。为此,他建议在各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设立”戏曲流派传承保护研究中心”,建立专家研讨组,研讨对本省戏曲历史上主要的戏曲流派进行抢救、挖掘、保护、传承工作;抓紧进行各流派老艺术家的声(口述历史)、音(唱腔录音)、像(录像)采集工作;在本省主要院团开展流派创始人、主要传承人传、帮、录工作,遴选一批优秀、有潜质的青年演员定期向老艺术家学习,继承流派主要剧目、唱腔、身段表演等,并进行大戏排演、录像记录等工作;建立全国各省戏曲流派艺术家档案库;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国戏曲艺术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中华戏曲艺术的程式化标准,在服装、舞美、舞台布置、导演、唱腔、音乐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与辩证。

2017年8月,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全国政协委员、大连京剧院院长杨赤认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不失为一项创新之举,也深受各戏曲剧团和广大师生的欢迎,然而,该活动在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阻力。今年的两会,杨赤就将制定具体措施把戏曲进校园活动落到实处的提案带到会上。他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量化标准,规定每所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每年必须组织学生观摩一至数次优秀戏曲剧种的演出,并纳入学校年度业绩考核内容。选取较为浅显并有普及意义的戏曲知识,在语文、音乐、体育等科目考试中适当增加戏曲知识考题,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定期组织相关科目教师进行戏曲知识短期培训,宣传普及戏曲知识,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有效开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谈到,“戏曲进校园”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培养从业的年轻艺术家;另一条腿要伸向学校,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触戏曲,特别要多多感受我们的地方戏。地方戏是地方的血脉,是我们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