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95后”全国人大代表徐萍:从震区少年,到全国人大代表

来源: 新华社 |   2018年03月13日11:01

原标题:萌妹子,95后,来自汶川震区的她当上了人大代表

徐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小组会议上,因为读到一句话,她发言戛然而止。在场的代表们发现,这个23岁的姑娘,赧然一笑,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她比许多同龄人更明白,这句话,千斤之重。现场有人小声说:“这是从灾区走出来的孩子。”青川,这个5·12汶川地震中受灾极重的小县,是她的家乡。十年后,她佩戴着出席证,走进人民大会堂。红旗招展,心潮澎湃。投身文化事业,让艺术在基层绽放,她想,这是从受助走向回馈的路。那些勾起眼泪的记忆,都是23岁的年轻身体里沉淀的力量。

《从震区少年,到全国人大代表》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徐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十年前的一个中午,还在读初一的我,在校门口等待进校的铃声。突然间,耳朵里嗡嗡作响,我被身边的人拽着往外跑,就在那几秒钟,天旋地转,什么都看不见了。在我的身后,比我慢几步的小伙伴,被压在了轰然倒塌的校门之下。那是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那一年我12岁。那次灾难中,我失去了亲人,还有很多同学和老师。但幸运的是,那一年,我身边涌现出很多很多人,他们保护关心帮助我,让我渐渐从灾难的痛楚中恢复过来。2008年的冬天,除了我的爸爸妈妈,我还有了一对 “新父母”。他们在遥远的浙江台州,在一项帮扶活动当中,我们组成了结对家庭。我记得第一次去他们家,是2009年,那时的我,刚从农村出去,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那天晚上,因为不习惯陌生的房间,我有点儿害怕,结对妈妈见我房间一直亮着灯,就过来陪我。我睡着前,听到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没关系,阿姨陪着你。”原本的计划,是每年他们资助我3000元学费,持续三年。可是如今,他们依然是我的结对父母。十年间,我们始终保持着不是血亲,更胜亲人的情感。这是我的第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学到了珍惜,也学到了感恩。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文化机构,开始做艺术服务工作,我们邀请文化艺术界的嘉宾,来给普通老百姓做讲座,教学、分享、交流。到目前为止,39期讲坛每一期到现场的观众,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渐渐发现,和我一样的普通人,内心有着如此强烈的,对文化艺术的渴求。一个普通的青年,距离全国人大代表有多远?我想说,过去“ 人大代表 ”对我来说,是一个思政课堂、电视、报纸和新闻app里的词,如今,它成了我肩膀上沉甸甸的责任。在得知自己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那一刻。我无比兴奋,我也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想起了第二个故事。去年夏天,我们邀请了一位朗诵艺术家,来到经典艺术名家讲坛。当天,在听了好几首精彩的朗诵后,一个瘦瘦的、带着黑框眼镜的男士,举手来到了舞台上。这位特别的观众叫刘建,是四川什邡一所村小的语文老师。2008年,他所在的学校受灾严重。(同期)地震了以后,我们重灾区,我班上的孩子走了14个。然后殷老在2011年的时候,赶到了地震灾区。殷老说:“走了14个孩子,你能不能给他们写点什么。”就这一句话。然后我回去的时候2013年,我就给孩子们写了一本诗集。当时殷老师,在书上给我签了几个字。2011年,在什邡地震灾区,他写的是“朗诵让诗歌插上翅膀飞翔”。这次演出,让他决心一直坚守在乡村小学。那一刻我发现,文化艺术的力量如此强大。

我所从事的传递、普及文化艺术的这份工作,它的意义在于让文化和艺术滋养更多平凡的心灵。这种力量,能强大到能给困境中的人以支撑。这件事,值得我认认真真做下去。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亲历了灾后重建的青年女性。我目睹了这些年,我的家乡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一直迫切地渴望,自己能从一个受助者,变成一个回馈者。从变化的见证者,变成变化的推动者。(同期)当时那么大的一个考验,但是党和政府把我们人民紧紧地团结。所以在我们青川有一句话:叫做“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这是我特别深的一个感触。

我作为一个从地震灾区走出来的年轻人,相比同龄人,能更加具体地、深刻地感受到我所处的是一个多么强大、多么温暖的国家。我想,这份渴望,是我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源动力。而全国人大代表这个光荣的身份,能更好地帮助我,把这份渴望变成现实。在这个过程当中,"见证了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我,会把文化艺术的传递和普及,作为今天自己选择的道路。我愿意成为一名文化建设的新兵。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给人民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贡献自己的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

我是新青年 徐萍。

人大代表,重任在肩。年轻如此,以何履职?她说:“青年有力量,文化有力量。”她愿做文化建设的新兵,给更多普通人遐思和想象,星空和远方。

新青年对话·徐萍

访谈实录

问:为什么坚持做文化普及的工作?

答:我记得最开始我们做这个栏目的时候,第一期沈培艺老师,是在2016年5月14号做的,就在想第一次做这个活动,会不会没有人,会不会来的观众不多,当时现场那么多位置怎么办,因为当时在现场设了300个座位。我到那天活动开始的头一天晚上,都没睡着觉,紧张、担心。但是等到那天的时候,来了特别特别多的舞蹈爱好者、艺术爱好者,而且还有从安徽、从北京飞过来的朋友,专程来参加这个讲座。当天效果特别好,我也特别开心。原来,你真的去做这件事情之后,才发现,广大群体他们是需要这个,是喜欢这个的。

我可以再分享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经典艺术名家讲坛里面有一对夫妇,他们算是我们的粉丝。这位先生的妻子是一个残疾人,经常看到他们来参加讲座。我们工作人员很不理解,就会去问,也会去告诉他们,我们还是希望每一期来的观众不一样,把这种机会分享给更多的人。当时,这个先生和他的妻子非常非常真诚地告诉我们,他们特别喜欢文化,特别喜欢这些艺术交流活动。我们干脆就在场内给他们开一个vip位置,以后这两个人可以直接来。

在后面的活动当中,我们渐渐发现,这对夫妇已经慢慢从一个参与者,变成了我们工作上的协助者。每次大家在会场门口排队的时候,这对夫妇会去主动地呼吁大家按秩序排队,要配合我们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场内,他们也会主动带动大家提问,来互动,来鼓掌。而且特别有意思,也是让我很感动的就是,这个先生最初他提问的时候,比如说,关于艺术家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到最后,最近的一期,他的提问是关于艺术创作。你就能看到,一个很活生生的立体的一个例子在你面前,他在不断地拓展,在不断地学习,而且他已经有所收获。

问:为什么你觉得文化很有力量?

答:是在2017年4月9号的时候,我们在四川省图书馆举办了一场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永远的阅读” 讲座活动,后来因为那天的人数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观众都很真诚,是真的想参加这次活动,我们就不得已马上做了一个紧急的处理方式,在二楼开了两个直播放映厅。但是,在那两个直播放映厅里面,凳子上地上坐的全部都是观众。

活动当中,特别让我感动的一个点,是当时我们整个讲座结束了,我就告诉大家,说我们的主讲嘉宾,年纪比较大了,先让他离开,让他去休息室,我们在这里不要动。结果当天没有一个观众冲到舞台上找老师去合影,找他要签名,大家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等老师离场了,才开始收拾自己的东西。

问:当上人大代表,想在文化事业上做什么?

答:在文化事业领域的话,首先,从我个人来讲,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能力再去组织各种各样的这种文化艺术类的交流活动或者普及活动。

第二,我希望所做的这些活动,面积可以再拓宽一些,甚至可以深入到一些区、一些县,能够让这些很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感受到这个东西。

问:你是四川省最年轻代表,95后代表怎么履职?

答:我觉得说实话,年轻真正的优势是我们的执着,在某一件事情或者说在某一个问题上,我们会不断地去追逐它。首先,这次当选人大代表,接下来文化艺术类的这个领域,我会继续关注;另外,我是一个女性的代表,女性的力量在这个城市当中发挥的作用,我也会继续地去关注。

另外就是我们年轻人,因为现在的90后、95后,他们未来会成为这个城市或者这个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或者说他们其实现在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一股力量。希望我们能够把90后、95后的力量传达给大家。

问:新青年是什么样子的,应该做什么?

答:首先,我觉得新青年,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外表上看,非常的时尚。但是,更重要的是新青年在思想上,内心上,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有了更多不同的解答。

我觉得新青年是一个从内到外,完完全全一个新的立体的形象。这个立体形象,它是充满热情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富有朝气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新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