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民文版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18年03月05日10:55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蒙古文版

母语作品:

1. 《自治区成立初期文学事业回忆(一、二)》(评论·4、5期)

作者:纳·赛西雅拉图(蒙古族)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总结这70年文学历程的文章不少,可像该文这样富有生命温度的却不多见。作者是今年84高龄的蒙古族当代著名诗人纳·赛西雅拉图教授,他也是70年文学实践的参与者和见证者。该文以作者的亲历事件为线索,将个体记忆与文学史实相互印证,梳理和描述了1947—1957年间自治区蒙古族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献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活态”细节,展示了诸多学理上的把握和思考,深入浅出,朴实亲切,真诚感人,丰富了人们关于这一时期文学的认知,显示出较高的文学史料价值。

 

2. 《双面人性》(小说·5期)

作者:巴·加斯那(蒙古族)

作品讲述了生前臭名昭著,千夫所指,被人人嫌弃,死后又变成厉鬼折磨街坊邻居不安生者的故事,通过巧妙的构思,奇特的故事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一面。作者敏锐地展现人的精神世界,间接地批评人性的黑暗面,叙事风格独特,意蕴丰富,给人带来深深的反思。

 

翻译作品:

1. 《夜晚的方向》(诗歌·1期)

译者:都仁吉日嘎拉(蒙古族)

人在年少时总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当真正身处异乡时,又难免纠结于故乡与他乡的两难选择。《夜晚的方向》便是关于这种“远方幻景”的内心独白,句式自由,意象琐碎,跳跃性较强,由此也制造了翻译上的一些难度。译者很好地把握了原诗自我独白的情感节奏,捕捉了个体经验化句式的韵律,以一种“意识流式”柔美的蒙古语,准确地传达了原诗的内容、情绪以及语感,达到了较高的水准,是本年度译文中的佳作。

 

2. 《月亮门》(小说.2期)

译者:青格勒(蒙古族)

译文表达通顺透彻,语言朴实精炼,忠实原文,准确地表达出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尽可能地保留了其风格韵味。从译文不难看出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运用娴熟自然且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藏文版

母语作品:

1. 《圆环》(诗歌·1期)

作者: 完么措(藏族)

作为一名为数不多的、仍然在诗坛活跃的藏族女诗人之一,完么措的格律体诗歌中,有某种喷发的勃勃生机和诗歌格律的节奏克制之间产生的张力。而这种张力,使得其诗精妙独到的美学蕴意,恰似一个“圆环”,封闭而又无限。

 

2. 《我的骏马》(诗歌·2期)

作者:江浦(蒙古族)

随着藏族现代诗创作生态的丰富化,多杰才让的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基本确立。更让人值得赞叹的是,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一番成就之后,没有固守,仍在不停地寻找更多的表现可能。《我的骏马》通过更细腻的感觉和表达,更朴实的意象交错和简单明快的语言,成就了一种新的境界。

 

翻译作品:

1. 《莫格里的兄弟们》(小说·3期)

译者:才旦多杰(藏族)

译者凭借深厚的藏文功底和良好的文学的修养,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名著《莫格里的兄弟们》中刻画的个性鲜明的故事人物:勇敢聪慧的人孩,慈祥的狼妈妈,忠诚的狼兄弟,以及足智多谋的黑豹巴希拉,憨厚的老熊巴卢,正直的狼群头领阿克拉以及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等等,原汁原味,有血有肉地翻译成藏文,为藏文文学翻译增添了新的篇章。

 

2.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散文·5期)

译者:更登措(藏族)

更登措以翻译为志业,译著颇丰,其译笔隽永优美,通达顺畅,注重达意而不是刻板地逐字翻译。这篇译文,通过酣畅流利的表达和真挚细腻的情感,将生命、爱和灵魂编制的交响曲,成功移植到藏族文学语境中,给藏族读者奉献上乘的精神食粮,为藏文散文的创作和欣赏提供了经典的范文。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维吾尔文版

母语作品:

1. 《节日之欢》(小说·2期)

作者:江·斯地克(维吾尔族)

短篇小说《节日之欢》中通过描述维吾尔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风俗和习惯,赞美了现实生活中的正能量人物和故事,鼓舞读者造福自己与他人,教导大家孝敬父母,和睦相处,回报社会。小说在语言技巧,逻辑表述等方面,展现出独特风格。

 

2. 《你是我的谁》(散文,2017.4期)

作者:艾比白汗·买买提艾沙(维吾尔族)

散文用最朴实的语言,赞美了现实生活当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物和故事,充满了正能量。作者通过锋利的笔头向读者揭示了世界上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只是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这一事实。作品从悲伤的眼泪开始,到煽情的人生之歌而结束,耐人寻味。

 

翻译作品:

1. 《对影成三人》(小说·2期)

译者:艾尔肯.依沙克(维吾尔族)

译者凭借自己多年的文学翻译经验,运用通俗易懂而充满激情的语言来表达原文的文学意境,让译文具有原文一样的艺术风格,使读者感受到翻译文学的魅力。

 

2.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长篇散文节选·5期 )

译者:阿扎提.苏里坦(维吾尔族)

面对这篇翻译难度较高的作品,译者以高度的责任感执笔,力争在保持原作品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表达深层次的意境,使读者阅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译者为了更好的表达出原作品的魅力,在语言表达方面努力思考,下了很大功夫,做到译文语言简练而生动,得到读者广泛认可。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哈萨克文版

母语作品:

1. 《等待黎明》(小说·5期)

作者:赛巴提·哈孜肯(哈萨克族)

现实生活的各种细节,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层面等等,通过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巧妙的刻画出现今社会唯美而又富于内涵的蓝图。独特的创作风格,丰富的语言词汇,敏锐的观察眼光,精心构造的结构,都给塑造主人公,叙述故事创造了有利条件。作品的文学性和真实性充分融合。传统和新生活的碰撞,时代搬迁带来的种种坎坷、选择和无奈等情绪博弈表现得出色。

 

2. 《时间交易》(小说·6期)

作者:塞力克·胡鲁加汗(哈萨克族)

三篇小说,三种不同的人生,却诠释着同一个主题:“时间都去哪儿了”。与众不同的叙述,使人浮想联翩甚至匪夷所思,带有一点超现实主义的意味。故事似乎压抑却又透着真实,人生的天真和烂漫、无奈和无助、落魄和孤独,都刻画在一个场景里,平实而又布满留白的语言叙述,充满着无限阐释的可能。虽然时间可以抹去一切,但他心里的酸楚无法遗忘、自责无处释怀。本文语言精练、叙述沉静,对人物心里的描述,堪称穷形尽相、入木三分。

 

翻译作品:

3. 《风烟俱净》(散文·4期)

译者:拜斯尼木·达吾列提汗(哈萨克族)

在《风烟俱净》的翻译中译者准确、高质量传达原文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准确把握了原文的写作风格和特点,深刻领会到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译者在保留作品原味方面下功夫,同时巧妙利用哈萨克语独有的特点,使得译稿更加精彩。

 

4. 《风过草原》(散文·5期)

译者:那衣满·萨潘(哈萨克族)

那衣满·萨潘是哈萨克族杰出的翻译家、语言学家,曾汇编《哈萨克语汉语大辞典》。那衣满先生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翻译经历中,不仅翻译了大量的中外文学著作,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翻译经验。《风过草原》的哈萨克译文富于创造性地使用哈萨克语,贴切而完美地传达出原作品的艺术魅力。

 

2017《民族文学》年度奖授奖词·朝鲜文版

母语作品:

1. 《舅舅的左脚》(小说·5期)

作者:金革(朝鲜族)

朝鲜族作家金革,多年坚持书写现实和鲜活的“民族记忆”,其笔下一系列赴韩务工家庭题材小说中的各色人物,已然交织成了一个民族在全球化、城市化背景下最震撼人心的交响。其中小说《舅舅的左脚》更是以其独特视角及哲学意味奏出一段精彩华章。

 

2. 《枫叶之吻》(散文·6期)

作者:赵光明(朝鲜族)

“世上没有一片没有伤痛的枫叶”,而“枫叶因伤痛而美”,伤痛愈深,其美愈甚。作者将感观体验、情感体验升华为审美体验,使散文《枫叶之吻》从无数抒写“情感与伤痛”的美文中跳出来,令人耳目一新。

 

翻译作品:

1. 《神降临的小站》(诗歌·1期)

译者:李洪奎(朝鲜族)

一位兼具创作才华与才情的译者与一位内心细腻、情感温柔又深谙留白节制之道的诗人“相遇”,是彼此的幸运。译诗《神降临的小站》便是二者共同演绎的“游走诗意”,它以一种无技巧的沉静状态,在天真自由的深情中传达了自然诗意和智性哲思。

 

2. 《风烟俱净》(散文·3期)

译者:姜贞淑(朝鲜族)

具有优秀散文家及经验丰富的文学编审双重身份的翻译家,姜贞淑将《风烟俱净》纯净、纯美的意境丝丝入扣地“编织”入译文,其语言流畅、优美、自然,为朝鲜语读者铺就了一条感受陵水宁静和乐之美的“通幽小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