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海棠花永远开放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 王子君  2018年03月05日06:24

1949年4月的一天,周恩来来到中南海大院西北角考察,信步走进了西花厅。

院中盛开着的海棠花,惊艳了他!

这正是海棠花开得最美丽的时候。海棠花整树整树地开着,红色的白色的花朵,一簇簇紧密团结,亲爱繁茂,花香四溢。花与树叶交相辉映,叶若翠玉,花如凝脂,既古朴大方,又不失艳丽,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从容淡泊的气质,看得人心里很温暖,很温馨,很诗意。而且,海棠花开的是群花,暗合了周恩来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品格。周恩来心中欣喜,竟一下子爱上了海棠花,爱上了这个开满了海棠花的院落。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到北京,拉开了建设新中国的帷幕。中共中央首选的落脚地是香山,周恩来等几位领导人因组织筹建新政权工作,率先住进了中南海丰泽园。时值春天,百花齐放,美景如画。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没想到,在他未曾有片刻闲暇感受春天的北京,却一眼看到了海棠花。

开国大典之后,已成为新中国总理的周恩来要搬离临时居住的丰泽园了。搬到哪里去呢?他想起了在春天让他怦然心动的海棠花院落,于是,1949年11月,他和邓颖超搬到了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

26年间,海棠花年年开放,开得鲜艳,开得漂亮。花开时节,周恩来白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中,会抽几分钟在树下散步观赏,吟诵着海棠诗句,得以片刻放松;夜间工作劳累了,他会步出房间站在甬道旁,用力吸气,从海棠树上闻到一些花的芬芳,得以愉悦精神,继续工作。海棠花,成了他颐养身心的法宝。邓颖超深知这一点,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期间,西花厅里的海棠花开得热烈。她给周恩来写信,特意剪了最美的一枝海棠花,随信带到日内瓦,希望他在紧张的工作中,看一眼海棠花,权当是一种享受。

刚搬入西花厅时,工作人员大失所望。西花厅名字好听,且曾贵为清代摄政王载沣的西花园,实则阴暗潮湿、荒败老旧。而海棠花早已谢落,院落在初冬冷冽的气息中更显寂寥。总理岁数不小了,常闹腿疼,即便是白天,他也得在腿上盖块毯子办公,况且他夜间办公多,这样潮寒湿重的环境怎么受得了呢?工作人员于心不忍,多次向总理建议把房子修一修,可都被拒绝了。总理的理由是,国家穷,大多数群众都住不上这样的房子呢。多少个冬天过去了,他们硬是没能拗过总理。直到1959年初,周恩来去南方出差两个月,他们才趁机对西花厅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并搞了点简单的内装修。所谓的内装修,也就是将潮湿的铺砖地改成地板,把一块霉烂的旧地毯换成新地毯,此外更换了洗脸池、浴缸、窗帘和吊灯。

周恩来回来了。海棠花开得正艳,他满心欢喜。但转眼发现家里换了新颜,立刻批评道:“你们给我修得这么好,老百姓在哪里修,老百姓在哪里洗澡?”他命令工作人员将地毯、沙发、窗帘等等凡是能撤走的统统撤走。随后,他就这次装修在国务院会议上多次做了检讨,并当众宣布:“只要我当一天总理,就不准在中南海大兴土木!”副总理及部长、副部长们都震动了,都以为西花厅被修成不得了的宫殿了,纷纷跑来参观。参观之后,他们深受震撼。房子只是修了该修之处,没有任何的铺张浪费,更谈不上奢华。但总理一心想的是人民群众,生活上处处与群众做比较,群众享受不到的,他岂能先享受?

周恩来的表率之风,海棠花也为之动容。它们无声地飘落下来。满地的花瓣,为周恩来散步铺出柔软的花毯。

海棠花开花落,伴随着周恩来迎来一个个春天,见证了总理为国操劳的历程。

因为心心念念的是群众,在西花厅里,周恩来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衬衣总是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一件白底蓝格的毛巾睡衣,早已磨得像一件纱衣找不出原来的纹路。平日办公,为避免衣袖磨破,他都要戴上套袖。一副蓝布套袖一戴就是20多年。他珍惜身边每一样不起眼的东西,他常说:“多少同志牺牲了,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下来的人,还要些什么呢?”他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朴素的情感,将自己词典里“生活”“享受”之词全都升华为对人民群众的关爱、对无名先烈的敬念。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台地区突然发生里氏7.7级强烈地震,共有5个县34万群众受灾。接到报告后,周恩来紧急召开国务院和总参有关人员会议,部署救灾工作。9日晚,他又赶赴灾区,深夜到达受灾最为严重的隆尧县一个村子。他站在一片废墟之中,迎着寒风向群众讲话。虽然满脸憔悴,但他就像盛开的海棠花一样,让灾难中的群众感到温暖、安心。

持续数十年的超负荷工作,严重损害了周恩来的身心健康。1967年,心脏病缠上了他。邓颖超和工作人员多次劝他注意休息,但他依旧通宵达旦地忙碌。白天,他开会、接见、找人谈话,经常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很多时候只能靠喝葡萄糖水充饥;凌晨两三点钟回到西花厅,又急忙坐到办公桌前批阅文件。是他的鞠躬尽瘁,是他的高风伟德,撑住了共和国大厦!

总理也是肉体之躯,没有时间吃饭,他饿啊!工作人员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们绞尽脑汁地想让他能随口吃上一点东西以补充些能量,不至于饿着。他们对周恩来的爱,早已超出了日常的工作关系,代表的是群众对总理的爱。开始,他们试着在保温杯里装了玉米糊,这样,总理在行车路上,就可以就着两片面包吃;然后,他们在保温杯里加一点米粥;再后来,又把菜叶打碎了加在粥里;能放菜也可以放点肉末吧?再在保温杯里再加了点肉末。果然,总理可以随时进食补充点营养了。即便在会议上,保温杯放在一边,总理打开盖子就可以“吃饭”了。

但是,周恩来还是积劳成疾,最终被病魔生生地掳住。

1974年6月1日。下午。周恩来处理完最后一份文件,前往305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他站在院中,深情地凝望着枝叶茂盛的海棠树。海棠花才谢去不久,青绿的叶子摇动着,似乎在诉说无尽的眷恋,此一别啊,总理,您何时再回来看我满树花开?

周恩来再也没能回来。海棠花年年绽放,他再也未能看上一眼。

山河呜咽,日月同悲。百万人民十里长安街送别总理,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宣布所有的成员国在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周恩来致哀。是周恩来的人格风范,是亿万人民对总理的爱,为他赢得了世界的景仰!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周恩来没有儿女,也没有留下骨灰,却因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而永远留在无数后人的心中,在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至伟成圣。如今,他离世已有42年,但他的灵魂充盈在天地乾坤,与他的祖国和人民,依旧共呼吸,共命运。他就如海棠花,开在机关、学校、工厂;开在河畔、路边、公园;开在中南海西花厅里,开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开在世界开在历史里,开在温暖的人心里……

他是周恩来。

他是伟人周恩来。

他今在,永在;他永在,永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