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鲁迅与元宵

来源:海南日报 | 逯富红  2018年02月26日07:08

鲁迅(左一)与青年在交谈

文学大师鲁迅先生,自幼与元宵结缘,不管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文学创作之上,都能从中体味出浓郁的节日味道。

鲁迅《狗·猫·鼠》一文里,曾有如下描述:“我的床前就贴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像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文中“花纸”指的是年画。而“老鼠成亲”的年画,就是取自民间元宵节晚上老鼠成亲的传说。为此,每当元宵之夜,小时候的鲁迅与弟弟周作人不止一回彻夜不睡,睁大眼睛期待“老鼠成亲”的神奇场面出现,结果熬到天亮,别说成亲,竟连老鼠的影儿也没看到。先生当年写入文章的《老鼠娶亲》那幅年画,后来,被收进了鲁迅博物馆,至今犹存。虽然有关此画的更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但仅此一斑,也足以见证当年元宵节的鲁迅,是何等的天真好奇,纯真无邪。

小时候,鲁迅与元宵节的另一件趣事,是到姑妈家作客。席间,曾为前清秀才的姑父阮士升,为逗鲁迅玩,便与其玩起了对对子的游戏。姑父随口而出“红炖肉”,鲁迅不假思索:“白斩鸡”。瞧了瞧右边墙上的《鸳鸯戏水图》,姑父又眼珠一转:“擎荷底下戏鸳鸯”;瞥了瞥左边墙上的《春燕图》,鲁迅灵机一动:“垂柳枝头闹春燕”。夜里,大家都到庭院赏灯,望着明月当空、华灯初上之美景,阮士升灵感大发,口出上联:“望日月圆,十五月半,月月月圆称月半。”一旁的鲁迅,发现院里树木、盆花上,贴满一条条”送除夕迎初一”的红纸,于是,便顺口念出下联:“除夕年尾,初一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时之间,在场之人,无不为鲁迅的聪明机智、巧妙应对而叹服不已。

元宵节里,最有趣之事,莫过于猜灯谜。而说起鲁迅与灯谜,更是佳话不断。鲁迅先生的笔名,多以灯谜手法命之。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丰之渝”是“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巴人”是指下里巴人,即并不高雅之谦称。鲁迅也以灯谜手法,为自己的作品集命名。例如《且介亭杂文》中的“且介”就是取“租界”二字各半而成,暗讽当时中国被列强瓜分的现状。而《阿Q正传》中的大写字母“Q”,不用多想,光看一眼,就让人觉得,和盘着辫子的人头有多相像。更为有趣的是,与友人通信,鲁迅也不忘打打哑谜。一次,在给钱玄同的信里,说到一本书时,他写成了《鲜苍载》,如此怪异之书名想必谁也未曾见过。原来,这是先生用对仗法制作的灯谜:“鲜”对“新”,“苍”对“青”, “载”对“年”。如此一来,《鲜苍载》,岂不就是《新青年》。又如,鲁迅给林语堂的信中写有“则《论语》虽专谈‘虫二’”的话。所谓“虫二”,其实是引自乾隆皇帝的一则有名传统灯谜,谜底为“風月无边”。借此,讽刺林语堂主编的《论语》杂志不思进取,专谈“风月”的无聊和颓丧。

至于元宵美食,对鲁迅来说,也是乐此不疲。“过稻香村购饼饵、肴馔一元”。诸如此类的记述,仅在《鲁迅日记》里,出现的次数就不下十回。可见,到稻花香购买小吃,早已是其日常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习惯之一。做为老字号的稻香村,以经营月饼、元宵等节日食品为主,最早由金陵人郭玉生所创。也许,正是出于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之情,鲁迅才对家乡人开的小吃店,味觉适合、情有独钟吧。直到如今,经历了六代掌门人的稻香村,依旧在业界享有盛誉。尤其是什锦元宵,不仅色白如雪、馅量适中,而且口感细腻、余味无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出,当年鲁迅先生在美食方面,还是很有眼力和品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