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开不败的格桑花

来源:光明日报 | 蓝天野  2018年02月23日06:37

西藏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我从事话剧演出已有74年,为了塑造人物,我曾到祖国的很多地方体验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西藏。记得翻越昆仑山时我就感到了不适,到了青藏交界处,高原反应已经难以承受,在海拔6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我不得不吸氧。然而环顾身边的藏族同胞,他们放牧、耕种、搞建设,一刻不停,休息时就围在一起,唱歌跳舞,欢声笑语,没有丝毫的倦意和苦忧。五彩斑斓的藏袍点缀于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上,既夺目,又浑然天成。高原和雪山造就了这里恶劣的生活环境,却也赠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勤劳坚韧的品格,以及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对家园深沉的爱与眷恋。时至今日,这些画面在我脑海中依旧没有褪色。

近日,我参与录制了央视《欢乐中国人》栏目,在节目中,我为观众讲述的正是一个关于西藏的传奇故事。作为一个对西藏有着深深感情的人,在讲述这段故事时,心情是极不平静的,我想,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故事,我要把我的感动与更多人分享。

故事发生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隆子县的玉麦乡。它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中印交界地,是喜马拉雅山隔出的人间绝境。玉麦乡很大,土地面积达1976平方公里,跟毛里求斯国土面积差不多;但玉麦乡也很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行政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间的13年里,玉麦乡只有3人,住户仅一家,父亲桑杰曲巴是乡长,大女儿卓嘎和妹妹央宗是乡民。

这里漫长的冬季更是无比艰难,每年为了赶在11月前备好7个月的过冬口粮,父亲桑杰曲巴必须赶着10匹马,耗时5天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大雪山运粮;而卓嘎和央宗的母亲也是因为大雪封山,未能及时外出就医而去世的。

姐妹俩年幼,并不懂父亲守乡的坚持,却伴着一句“家守住了,国土就不会少一寸”慢慢长大,她们慢慢读懂了父亲把亲手做的五星红旗插在雪山之巅时的笑容,而后接过了父亲手中的牧鞭和牦牛队,最后扛起父亲肩上的守乡责任。父女三人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了半个世纪,用自己的双手改善了生活,同时“以牧代巡”,坚定地履行了边防守卫官兵的职责,牢牢守住了玉麦乡这片国土。如今这里已经有9户人家,30多个人,这片土地正在变得越来越美好,没有辜负世代守护和建设它的玉麦人。去年,卓嘎和央宗姊妹俩把家乡的变化、内心的喜悦和对祖国的感激传达给习近平总书记,总书记在回信里对玉麦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并鼓励她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节目录制时,我见到了千里迢迢从西南边陲来到舞台上的央宗,故事中还不懂事的小女孩如今已年过半百,她的子女读了大学,然而见过高原外的世界后,他们仍愿回到玉麦乡,踏踏实实地守护这片土地。他们说牦牛是玉麦乡的“战士”,家里牦牛不卖也不杀的规矩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玉麦人也永远心怀对第一任乡长桑杰曲巴的敬意,决心世代守好家,护好国。

玉麦乡的故事勾起了我心底对藏区同胞的美好回忆,我想这是一种缘分,让我再次与他们邂逅,为他们的勤劳、质朴与坚韧而感动。这个故事又一次诠释了家国情怀:我们的每一个家庭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紧紧相依的家国情正是来自于各民族普通百姓对国家的爱和信赖;许多故事看似平凡、微不足道,然而无数这样的动人故事以及流溢其间的家国情相汇聚,便铸成了中国飞速发展和进步的坚实基础。

在举国上下欢庆新春到来之际,倾听这样一段故事是暖人心的,也意味深长——祝福我们的国,我们的家,祝福雪域边陲开不败的格桑花。

(作者:蓝天野,系著名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