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江南水弄堂

来源:人民日报 | 彭程  2018年02月19日10:37

一个人很早就喜欢上一个事物,到了迷恋的地步。但因为机缘所限,其后多少年中,与欣赏对象只有短暂零散的接触,很不过瘾。终于有一天,目标集中出现,充塞了他的视野,从四面八方簇拥裹挟了他。他也得以凝神静虑,全身心地欣赏品味,目接神交。这种情形下,他会有什么反应?

我此刻便是如此。眼前便是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我长久以来念兹在兹的对象。

是在江南名城无锡老城区的南门外,脚下是一座名为清名桥的、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拱形石桥。古运河就从桥下流淌而过,将老城区一分为二。大理石的银白色桥栏杆,被岁月风雨侵蚀,有一些残破斑驳,手抚上去,粗糙而凉爽的感觉瞬间传递到掌心。

斜倚栏杆,缓缓地转动脖颈,目光收放之间,古运河的魅力展露无遗。从此处到南门这段长约一点三公里的河道,被命名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古运河最精华的部分。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段河道就是申报项目之一。这里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众多古代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的美誉。

这副精致工整的对句,并没有丝毫夸张。古运河的魅力,在此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两岸青石垒砌的河岸,夹出一道宽约十几米的水流,缓缓地流淌,分明是一条水上的巷弄。临水的房子多是两层,个别三层,一色白墙黛瓦。到处悬挂着红灯笼,渲染出温馨的情调。房子连同蓝天白云的倒影被水波荡漾,便有了明与暗、真与幻的对比,有了层次和韵律。水边的条石栏杆上,疏朗错落地摆放着盆花绿植,增添了不少生机。栏杆内侧,隔着窄窄的小道,便是古旧的房子,屋脊上层层叠叠的瓦片,黯淡的颜色分明是被岁月烟云熏染而成的。屋檐下往往有一株藤萝,或是几竿竹子,藤蔓枝叶将窗子半遮半掩,清幽而雅致。位于旅游景区,这些房子不少改成了茶馆、咖啡馆,店招上的名字饶有诗意。目光沿着河道向前递送,远处又是一座拱形石桥,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面上的倒影,恰好组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隔段时间就会有一艘游船驶过,古色古香的式样,正和此处悠悠的古意相谐适。

一派平和静谧的氛围,笼罩着古运河和两旁的老屋。想起了唐代诗人杜荀鹤的诗句:“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虽然吟咏的是苏州,但描摹这里也同样合适。过往的数百年中,眼前大略都是这样的风景。只是时光仿佛逝水,物事犹在,而人事全非。每一所房子旁侧,都有一个水埠头,约七八级石阶,一直通到水里。往昔这里十分热闹,妇女们淘米、洗菜时的说笑声,洗衣服时棒槌击打衣物的声音,以及旁边小船划过时的桨声,都曾经在水面上和深巷间激起回声。而现在,看到的却只有空旷和落寞。

端详桥下的流水,没有一点陌生的感觉。在我的想象中,早已经多少次走近它的身旁。古运河是我内心萦系已久的情结。故乡在冀东南平原。京杭大运河南运河的一段河道,就从县城东边十几里的地方经过。读中学时,曾经和同学结伴骑自行车专门去看,望着宽阔的河面上河水沉静缓流,少年的想象缥缈而浪漫。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话说运河》多集专题片,其中有一集就专门介绍无锡运河。参加工作后,乘出差的机会,多次从火车上一瞥它的身影,也曾经在它流经的几座城市的河岸边走过。但像今天这样长时间地行走于它的襟怀之间,这样零距离地观赏它的每一个局部每一处细节,却是第一次。仿佛一个不惯饮酒的人,平常只是小酌几口,忽然猛饮下数杯,于是一种醺醺然便油然升起,充溢于胸间脑际。

江南古运河的魅力,总也离不开河边巷弄的映衬。与这一段河道平行,两边各有一条街巷,分别是南下塘和南长街。我走下清名桥,前行十几米左拐,就进入了南下塘。这是无锡历史最悠久的巷子,房屋多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处处都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小巷逼仄,靠着运河的一侧,各种小店铺鳞次栉比地排列着,间隔不远就会有一家餐馆,弥漫着咖啡的香味,食物煎炒煮蒸的味道,间或有轻柔的音乐,透露出生活的祥和安逸。继续前行,一阵评弹的声音飘来耳畔,是从右边一所房子里传出的,门楣上方木质标牌上刻着篆体字“书码头”,不由得停下脚步聆听。吴侬软语,舒缓柔婉,似泉水流淌,但骤然间又变得高亢急促,仿佛裂帛之声。尽管听不懂唱词,却依然是十分惬意的听觉享受。

南下塘小巷走到尽头,左前方便是横跨运河的南门桥了。穿桥而过,对岸就是南长街。这条街比南下塘要宽敞不少,两侧店铺也更为密集,既有张小泉剪刀店等传统老字号,又有各类出售专门物品的特色小店。游客也比南下塘街要多,神情步态中一派悠闲松弛。一边慢慢走,一边欣赏着街两边的老屋旧宅,形形色色的招牌,不知不觉中,清名桥又在面前了——脚步画出了一个长方形的轨迹,重新回到了刚才出发的地方。

再一次从清名桥上走过。和上次不同,这一回下桥后是右行,不久就又登上了一座造型朴拙、名为伯渎桥的石拱桥。桥下东西方向的河道,被称为伯渎河,与运河相垂直,形成了一个丁字形。它是吴国的开国者吴泰伯为灌溉和排洪而开凿的,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远远早于京杭运河。战国时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伯渎河。查询资料,读到南宋赵孟頫的一首诗《夜泊伯渎》:“秋满梁溪伯渎川,尽人游处独悠然。平墟境里寻吴事,梅里河边载酒船。桥畔柳摇灯影乱,河心波漾月光悬。晓来莫遣催归棹,爱听渔歌处处传。”经诗人生动的描绘,当年胜景恍惚如在眼前。

不妨说,古运河成就了江南名城无锡。如果说无锡仿佛一位秀丽的江南女子,古运河就是挂在脖颈上的闪光的项链,映衬得女主人风姿绰约,魅力无穷。

无锡位于江南水乡的核心区域,河流密布。在以舟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这里四通八达的水路系统便于货物的运输交流,极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伯渎桥走过,前面的一大片区域,是历史上的伯渎港,在漫长的岁月中是舳舻相继的货物集散地。这里有一个“大窑路窑群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取水和运输方便,自明代起,这一带河边密布砖窑,都城南京的城墙砖就是这里生产的。到清代极盛时期,有上百座砖窑,嘉庆年间甚至承接过故宫金砖的烧制。

我参观了这里的“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是在当年砖窑的原址上建造的,陈列的大量实物,无声地讲述着砖窑的历史。然后又钻进旁边一座当年的砖窑,内壁用厚重的青砖一层层竖立着砌成,颇似一顶巨大的蒙古包,仰视头顶上方,是一个圆形的洞孔,投射下来一缕天光。从砖窑走出来,前面那一片临水的开阔地,一帮老年人的运动场所,就是当年的码头,砖窑的产品就是从这里上船,运往全国各地。

岁月像运河水一样不竭地流淌。进入上个世纪时,运载砖瓦的木船桨声,变成了小火轮的机器声。江南富庶之地,无锡作为这一带的经济中心城市,民族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经济实力雄厚、目光远大的实业家。在南长街,我参观了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它是依托无锡茂新面粉厂现存的厂房及办公楼建造的。面粉厂始建于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是中国民族工商业最早的企业之一,创办者是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伯父荣宗敬和父亲荣德生,生产的面粉享誉全国并远销海外。面粉厂的麦仓、制粉车间、机器设备还在,荣德生使用过的办公桌、沙发等物还基本完好。我们一行是博物馆唯一的参观者,安静的氛围,有助于让思绪回返到当年的现场,想象他们创业的拼搏。作为民族工商业的开拓者,“实业救国”曾经是那一代人心中炽热的梦想。

这样看来,这一道穿城而过、流淌了千百年的古运河,分明也是一条纽带,连接着从农耕到工商的社会流变,见证了生活的变迁、历史的发展。

永不停歇的是时光的足音。到了今天,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文化的需求就会变得强烈和迫切。它的前景如何,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与其所拥有的文化蕴涵密切相关。这一点,在无锡这一座江南名城,尤其是清名桥这一带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鲜明生动的印证。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设者们,围绕古运河的修复和保护,实施了一系列堪称大手笔的行动,努力展现了它悠久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美,并使这种美能够赓续不断,仿佛古老的运河水一样永远流淌。这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城生机勃勃,就像一株枝干盘绕虬曲的老藤,仍然绽放出无数鲜艳的花朵。

我住宿的宾馆,位于城市主干道太湖大道和南长街相交处的一座桥边,紧邻古运河。自房间窗户望出去,就是河两岸两排平行的老房子连绵错落的黑色屋脊和几个豁口处的一截截河道。想到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这座城市,入夜后,我独自又一次来到河边。虽然昨天晚上已经乘船领略过了古运河的夜色,但我想再加深一番印象,为这一幅必将镌刻于我的记忆中的画图,添加上一抹浓重的色彩。

运河水汩汩流淌。经过夜色的过滤,视野中一应物体的轮廓都变得更加柔和朦胧。河两岸房屋中高高低低的灯光,投射到水面上,渲染出一簇簇一片片的光晕,橙红金黄,色彩缤纷。微微漾荡的水波,让画面变得更为迷离惝恍。

一艘画舫从远处悠然驶来,船舷无声地划过,水面泛着黑沉沉的光亮。船上坐满了游客,专注地欣赏着水上岸边的景致,间或有一阵惬意的笑语。船舱前面位置,背向船头面朝游客,坐着一位身着葱绿色旗袍的年轻女子,怀抱琵琶,轻拢琴弦,先后弹唱了《太湖美》和《蝶恋花》,嗓音宛转圆润,缠绵摇曳,随着船上明暗变幻的光影,渐渐渗入蔼蔼的夜色中……

华灯初上。江南水弄堂,一场华丽的演出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