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

来源:文汇报 | 韩宏  2018年02月19日10:56

修复人员正在展开一幅待修复保护的清代《百鹿图》。驻陕记者韩宏摄

 

陕西历史博物馆特设“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室”,大年初一起向观众开放

一面超大的电子监控屏,将130平方米空间的角角落落展露得真真切切;三个形同无影灯的大罩灯下,大红漆案上平铺着一幅待修的清代《百鹿图》;西墙上,是慈禧太后御笔《岁岁平安》朱砂拓片,北墙上是正在修复的一幅《福禄图》……几位戴口罩的修复师正在小心翼翼地侍弄着……

通过一圈儿玻璃墙和电子监控屏,文物修复的这一幕被大厅外的观众看得一清二楚。这个特设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服务区的“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室”,大年初一起向观众正式开放,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文物修复过程,还能与里面的修复师互动交流。类似这样的向普通观众开放的文物修复展示室在全国尚属首创。据了解,大年初一当天就接待了近一万人次。

大年初一《岁岁平安》露真容

记者有幸走进这个修复展示室探秘。进去前必须通过一间电梯大小的“智能液晶风淋室”进行“风淋”,类似于消毒处理。风淋时,高压强风从地面吹起,人的身体要转动360度,头发也被撩起。

该馆文物修复科科长卢轩告诉记者,准备常年开放的这个文保修复展示室,是个微缩版,很多功能作了压缩调整。悬在头顶的三盏大灯罩是一个抽风通风装置,室内气体经过它被抽到西南角的“洁净机房”内进行净化处理。

北面的大墙是一个裱画墙,进行修复保护处理的字画要在这个墙上作绷平处理;西面墙是展示书画作品病害状况和固定已修好书画的,画上的病害部位会在病害图上一一标识出来。

“我们将这个开放修复室暂时定名为‘文物修复季’特展。在接下来的一个个‘修复季’中,我们将向观众展示不同类别、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过程,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该馆文物保管部部长梁彦民说。第一季首先推出的是“赏延素心”,展示纸质文物修复的全过程。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馆方还将尝试让观众进入修复室直接感受文物修复。

卢轩告诉记者,“文物修复季”特展全年向观众开放,每天会有三四个修复师在这里。大年初一首先开放的是以书画为主题的展览展示,展期70天。第二季准备推出古代木漆家具,后面还将展示一些高科技手段,如三维、3D打印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还会把景泰蓝、盆景等文物放进去边修复边展示。

据了解,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文物局评定的22家文物保护优质服务单位之一,拥有文物修复人员50名,修复室、实验室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完成了大量修复任务。

卢轩透露,“这个慈禧太后的《岁岁平安》 是商洛市商州区博物馆送来的修复藏品,目前正在修复中,挂在墙上的是一个朱砂拓片,大年初一我们把它的真迹挂上去,在新年让大家图个吉利。”记者看到,御笔《岁岁平安》是慈禧太后在光绪八年十二月题写的。

“有经验的修复师一年修复十来幅”

卢轩介绍,书画本身材质很脆弱,流传下来很难。馆内修复人员大量的精力是在保护有机品文物和脆弱文物,因为它们劣化很快,相较而言,陶器、青铜器和砖瓦之类的文物状况相对稳定。

一个工作台上,反铺着一幅字画,53岁的修复师高百锋正小心翼翼地侍弄着,他把一个个裁得很细的纸条往背面贴,已经贴了20多条,神情专注。字画时间长了会卷曲,会有折痕,需要做些固定。高百锋说:“这幅画存在断裂现象,我这是给它打一些折条帮衬、加固。”

问及修复保护这幅字画的程序,高百锋说,“这件东西修起来大概得三个月,时间上还不能连续计算,因为中间还有一个晾干的过程,急不得!”他告诉记者,一件文物提取后,首先要采集它的信息,包括是绢本还是纸本、画芯的材质和大小,以及裱的格式等,然后拍照、记录,还要做试验,分析它是不是掉色了。要把原先旧材料中残缺不全的裁掉,但要保持画芯。裁掉后再用去离子水,也就是35摄氏度左右的纯净水清洗。”

据介绍,清洗完后,进行一层层揭取,再补,补后再全色、打折条,然后上大墙,还要经过配料、镶活、复活、背面再背上两层纸,再上墙,复活后再上墙等复杂过程。

一个修复师一年能修复多少字画?卢轩说,“比较有经验的修复师一年也就修个十来幅,还要看画幅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