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年画,将春节的热闹劲和盘托出 六大知名产地的近百件地道传统木版年画汇聚上海

来源:文汇报 | 李婷  2018年02月09日08:21

原标题:六大知名产地的近百件地道传统木版年画汇聚沪上 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年画,将春节的热闹劲和盘托出

湖南滩头年画《门神》。(北京艺术博物馆供图)

曾几何时,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门头贴年画。如今,现代生活改变了人们过年的方式,许多年味十足的年画走进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机构,平日难得一见。昨天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揭幕的“红红火火中国梦———中国木版年画展”,为沪上市民寻访地道传统年画提供了去处。

此次展览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的12件鲁迅藏年画及北京艺术博物馆提供的85件木版年画组成,亮相的近百件作品,涵盖了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湖南隆回县滩头等中国六大知名木版年画产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木版年画,从唐宋开始就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

据北京艺术博物馆工作人员高塽透露,作为民间美术类型的重要代表,中国木版年画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发展至今,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根基。长期以来,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以一种稳定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套色、手绘技法发展,以重彩写实的画风演进。其间,融入了大量民间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民风民俗,涉及民俗学、历史地理、建筑科技、民族服饰等众多学科领域,是研究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在中国文化史、民俗史、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年画不仅是新年的装饰品,也是反映传统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与较为强调个性的宫廷绘画、文人画相比,木版年画更加生活化,往往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比如,福禄寿三星,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星辰的崇拜。三阳开泰来自《易经》,寓意阳气上升,否极泰来。

被称为天下第一门神的秦琼和尉迟恭,来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常觉寝宫有异样声响,后大将秦琼、尉迟恭全副戎装,把守宫门,结果平安无事。李世民觉得两位大将太辛苦了,遂命画工将他俩的威武形象绘于宫门上,称为“门神”。于是“门神”木版年画广传民间,新年贴于门上,驱邪卫家宅,祈福保平安。以后又逐渐把捉鬼的钟馗、忠义的关羽和“铁面”包拯也列于其中。五子门神,则来源于窦燕山教子故事。据《宋史·窦仪传》记载:“仪学问优博,风度峻整。弟俨、侃、偁、僖,皆相继登科,当时号为窦氏五龙。”除夕之时张贴五子门神,既是对家庭人丁兴旺的祈求,也是对子辈前程似锦的祝愿。此外,“麒麟送子”“年年有鱼”“天官赐福”“富贵满堂”“四季花开”“一团和气”等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等名著人物故事等也都深受百姓喜欢。

南北风格不同见个性差异,反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很多年画甚至直接表现的就是逢年过节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迎财神、踩高跷、舞龙舞狮、划旱船、看花灯、猜灯谜……人们记忆里那些熟悉的年俗活动,年画里都能找到。以本次展出的一幅天津杨柳青年画《大过新年》为例,它描绘的是北方家庭腊月三十合家欢度新年的场景。这是一个“连三间”,东灶煮饺子,寓意全家一团和美;西灶蒸馒头,企盼来年生活蒸蒸日上。近景处,大家围桌包饺子、互贺新年,门外有人提酒壶搬火锅进来……一派热闹的新年气息扑面而来。

而不同产地的年画,呈现出的是不一样的风貌。以本次展出的年画为例,同样是画“门神”,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湖南滩头三地的年画作品就截然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所传递的艺术气息上,年画中秦琼、尉迟恭手上所拿的道具、所穿的服饰等也都完全不一样。高塽告诉记者,总体来说,北方的年画色彩浓艳、喜好红绿撞色;南方的年画在颜色的使用上则相对柔和。题材的选择上,北方偏好戏曲故事、英雄人物,生活气息较浓;而南方则更擅长风景、才子佳人和仕女题材,文化气息较浓。

展览现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年画,将春节的热闹劲儿和盘托出,也满溢着老百姓素朴而真挚的新年愿望。时代在变,年画的题材、内容、创作形式甚至用途都在变,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未曾改变。要过,就过一个红红火火的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