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几代人做一件事——把孙悟空演好
来源:解放日报 | 六小龄童  2018年02月02日08:31

日前,六小龄童(章金莱)携自己担任总导演的纪录片 《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来到上海图书馆进行点映并作精彩演讲。作为一个老上海人,他分享了“章氏猴戏”和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并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传播更多的中国传统艺术。

上海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们家族的福地。我曾祖父家在绍兴上虞,曾祖父是镇上的一个农民,他喜欢演猴戏、打猴拳,就让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来到大上海开了4个戏园子。我觉得爷爷很了不起,从绍兴的石板路走进了上海的柏油马路。

绍剧就这样在上海兴盛起来。我爷爷在北京东路老闸桥下有一间老闸戏院,我从小在那儿长大。那时候绍剧、越剧都在那里演出,大家熟悉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等老师都是在那个戏园子演出之后,在上海越演越红的。

刚刚很多人叫我“六老师”,其实我姓章,去年是“章氏猴戏”创立70周年。1947年在老闸戏院的绍剧舞台上,就有了绍剧美猴王的形象。

过去有这样一种说法,“北京红,不叫红;上海红,全国红”。就是说,在上海演出大红之后,在全国才有了杰出的地位。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演猴戏,就好像是打擂台,如果没有这种良性竞争,就不会有今天的猴戏艺术百花齐放。当时,北派猴王是京剧大师杨月楼、李万春,南派猴王则是郑法祥。后来,盖叫天先生也演孙悟空,他有3个孩子都在演戏,两个孩子演孙悟空。

上世纪60年代,我父亲拍了绍剧彩色戏剧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部戏剧电影是当时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拍的,由号称“百部导演”的杨小仲导演执导。毛主席先后两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来在1961年10月10日又看了一次舞台剧,还专门题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我母亲先后生了11个孩子,5个去世了。为什么生这么多孩子?因为要从中挑选合适的孩子演孙悟空。国外有一则报道说,我们家是前赴后继演孙悟空。事实上在中国,别说四代,五代、六代的戏曲家族有很多,但是坚持演同一个题材,让观众熟知的可能不多。

2014年的时候,我90岁的父亲走了,他的遗愿是把一部分骨灰撒进黄浦江,因为上海是他实现梦想的地方。我的父亲常说:观众是我的良师益友,每次演出,一定要留意观众反馈的信息。哪个地方观众应该鼓掌,但是没有鼓掌;哪个地方观众应该流泪,但是没有流泪,这一定是我出了问题。

为了让我演好孙悟空,父亲对我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熟读吴承恩先生的小说《西游记》,深入了解文学是怎么塑造这个形象的。其次,父亲让我去拜访很多前辈,看很多前辈的戏,虚心向他们请教。

观众对于猴戏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观众看戏,猴戏就会渐渐失传。为了普及戏曲,今天来这里之前,我到上海的小学连续搞了3场活动。我一走进学校,成百上千个孩子就开始喊:“大圣爷爷来了!”有的家长给我留言,说十分感谢我,让孩子们看到了真的孙悟空。

其实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演员。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演员,因为有那么多中国观众都认识我,不是我的演技有多出众,而是我赶上了好的时代、好的题材,我从内心感谢中国传统文化。

由人来演孙悟空,成功的例子大多是在戏曲。只有中国的戏曲,才将孙悟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手眼身法步表现得淋漓尽致。话剧舞台上几乎没有孙悟空,歌舞、电影也很少有孙悟空。在戏曲舞台上,孙悟空有特定的站立姿势、走法,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那样栩栩如生。

众所周知,美国的高科技很厉害,他们说:我可以把你的面具做成真的猴子那样,但是,你这样的眼神我们做不出来。这就是我们东方的艺术,西方的高科技也超越不了。所以说,演孙悟空最好的演员不一定是我六小龄童,但一定是中国人。

今年,我会继续努力,把两件事情做好。一是把纪录片《一带一路:重走玄奘路》传播出去,过年以后,我们就将去印度。二是完成中美合拍的电影 《敢问路在何方》。我一直希望东方的艺术可以通过西方的高科技走出去,但是完全用西方高科技,我们中国人肯定接受不了的。有些东西不宜变,即便变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

玄奘大师西天取经,曾留下一句名言:“宁向西去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其实玄奘的一生也是做了一件事——取经、译经、传经。我也要利用人生并不长的短短几十年,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把孙悟空演好,让自己活得精彩。

(本报记者 徐蓓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