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世神话遇见新媒体,年轻一代的思辨与想象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初夏,诗人陶渊明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起头一首是这么结尾的: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神话故事中,诗人看见了天地万物,而今天的人借助新媒体技术,正在让神话展开更多的叙述空间。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中华创世神话高度凝练了我们祖辈对世界的认知与改造,这些精神基因逐渐演化出多种文化形态,注入后来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讲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互联网时代,如何创意讲述创世神话,深化神话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影响,有赖于更多年轻艺术家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近期“跨年大展”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便集中展现了“70后”、”80后”艺术家眼中的神话记忆与艺术再造。
“键盘塑盘古,鼠标造大禹。”刘海粟美术馆馆长、该展总策展人朱刚用十个字概括这个展览。展览分为“混沌”、“神游”和“创世”三个篇章,共计三十余组作品,涵盖了绘画、影像装置、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年轻艺术家的集体亮相与创世神话主题的网络化,无疑是一次美术馆发展史上的创举。无论是借神话形象让远古与当下深度对话,还是采用轻松明快的动画语言来创作,该展的纵深感与多元性令观展者印象深刻。
在以“混沌”为主题的第一篇章里,五位青年艺术家从创世神话中提炼出“水”、“光”、“电”、“木”、“声”五个意象来构成五个故事单元,朱雁羽以“水” 寓意万物,结合磁流体元素来展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宏大生命韵律;余家璐和杨溢则利用实时灯光及影像交互技术,试图还原伏羲画卦的过程,从而给予人一种沉浸式的交互体验;神话精卫填海在刘科灵看来具有“生存还是毁灭”的生命拷问,他利用影像交互出的“电”演绎精卫与大海抗争并与之重生的故事;《淮南子》中曾言“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这是一种令天地震动令万物澄明的文字力量,岳光和沈钰以此为灵感,借助庞大的装置体量,以宇宙星宿、山川鸟兽为基本元素,通过数字图像再现宇宙万物和人类原始文明的浪漫。在展现创世神话方面,几位青年艺术家都注意到了存在于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二元思辨价值,光明与昏暗、有形与无形、蒙昧与启蒙、巨像与微物,这些比对通过多媒体技术给了观者最直接和丰富的视觉体验。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山海经》作为中华创世纪神话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本体,在艺术家看来更是一场古人神游世间的悠然之旅,在展览第二个篇章“神游”中,艺术家们以多种人与自然互相观照的形象来回应《山海经》,如冯健男《神鱼驮屈原》、吴俊勇《捕鲸图》、谭彬《颛顼的噩梦》等作品不仅讲述古人以神话为生活自然,也在唤醒当代人记忆中遥远的梦境。
对于年轻大众更熟悉和喜爱的动画与动漫技术,艺术家们也有敏锐而巧妙的创意。青年艺术家丁世伟说,神话是他这一代“80后”成长中不可避免的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将来成为一个神话样本。我也始终认为,我与某些神话直接有着某些潜在的关联。”他的作品《陨歌》将一棵枯树的每两个相邻节点的近千段树干、枝条,逐一截面切割、拍摄,并把摄影序列合成近千个动画影像,分列在6个相连并同步的屏幕上的影像装置。他以一棵树为引,展开想象,从诞生到归去,由创世至当下,自微尘看满天星光。展览中的一部分作品也邀请小观众加入其中联合创作,少儿公众艺术项目《夸父逐日》即是如此,美术馆与艺术家一同邀请小朋友参与到手绘逐帧动画作品《夸父逐日》的创作中来,打开小朋友们关于神话的理解与想象,为动画的岩彩线稿上色,成为新神话的作者。此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荐的作品“我和女娲一起补天”让观众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补天”、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带来了触屏演绎“神农尝百草”、可视化VR技术实现了后羿射日的互动游戏体验、AR增强现实技术则为观众解开“大禹治水”的文字奥秘。
纵观整个展览,参展艺术家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作主题作品令观众颇感新奇与惊喜,事实上,当下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正越来越多使用VR、AR等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展品,但对于一部分严肃的当代艺术品而言,多媒体技术往往只能浮于一种形式,并不能让观者更好地理解展品,而对于像神话主题这类展览而言,多媒体的直接介入则提供了较好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来创新创世神话故事,意味着神话对于年轻艺术家和年轻大众而言,不仅是一种“历史资源”,也正在转化为网络文化的“精神资源”,并开始对熟悉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的“网生代”产生深刻影响。两者的互相助力,也令人期待新媒体的技术优势与神话主题的丰富性在未来有更多的创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