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晓明:新文学素质酝酿的地方

来源:深圳商报 | 陈晓明  2018年02月01日08:22

陈晓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兼任中国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无边的挑战》《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德里达的底线》等。

“大湾区文学的提出是很有创造力、有当代性的一个概念。”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城市文学:自我与文化认同》。在他的理解中,大湾区文学,确实能够和城市文学这个概念建立起一种关系。他认为,大湾区是城市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是改革开放的示范区,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引领区域。所以,可以在这个背景来理解它的文学的可能性,可以从它和未来城市发展相关的意义上来创建新型文学的设想,可以做一个非常富有前瞻性的阐释。

在陈晓明看来,大湾区文学既是城市文学的一个重新提升,又是对城市文学的重新认识。如果说和城市文学建立起一种关系的话,大湾区文学的一个首要特点,在于它有一种传统性,这是和过去的城市文学有点不太一样的。“城市文学是一种精神。深圳这样年轻的城市,它的城市精神还在逐步形成过程中。我们总是把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些大都市作为城市文化的一个范本,讨论中国的城市文化离它多远。但中国的城市一定会有自己的精神,有它的文化,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生长的欲望。我们过去总是觉得中国的城市精神并不充足,认为它不过是放大的乡村而已,这种看法是否需要反思?回过来看一看大湾区,特别是看一看深圳,我们理解的所谓城市精神,可能会显得非常复杂。”

陈晓明认为,我们在理解深圳文学的时候,会看到对传统的表述非常活跃,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广东文学的一个特点,当然我们往深处说它有岭南文化的传统。这种传统性是大湾区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根基。恰恰是在这种传统性和当代性的一个紧张的关系之中,大湾区文学有它的特点。比之西方的城市文学或现代主义文学,深圳或大湾区文学有深陷历史与传统困境中的一种表述。这一点是它本身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它本身能够产生出活力的一种资源。这种紧张关系构成了文学对当代生活反思的一种模式。

大湾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多元性和多样化。粤港澳地区本身的文化是有一脉相承的基础,同时也有不同的文化滋养。比如中国香港文化跟英国文化密切的关系;比如中国澳门文化也有葡萄牙文化的某种因素;广东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充分活跃的联系。如此丰富多元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互动。

第三,平民化与民族主义。陈晓明指出,大湾区文学,尤其是深圳的文学曾经出现过打工文学,这是它非常宝贵的一种素质。法国哲学家朗西埃认为,我们今天是一个感性分享的时代,用感性替代对世界本质化的认识。传统意义上,我们追求的是对世界本质的领会,而今天我们用感性审美替代一种认识。所以这里恰恰做到了一种平等。刚上线的新电影,一个流水线的工人和一个作家同样都能看到,它是一个非常平等的分享。更重要的是,在深圳的文学中体现出来的还是一种价值观的问题,它对世界的一种疑问,它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民族的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第四,杂语喧哗与新的感受力。内地文学有不同的区域不同的语言,大湾区的文学语言和语汇肯定是更加丰富而有新的元素。它既有粤语有客家语也有汉语有英语,所以这种语言的丰富性是带有一种力量的。如何形成新的文学语言,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体现出一种新的感受力。“文学批评专家耿占春曾说,当代诗特别是当代朦胧诗以后的诗歌,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语言的改变是最大的,这是当代诗歌重要贡献之一。我觉得耿占春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这里我表示一种期待,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力的一种理解,它有这种可能性。”陈晓明表示,之前香港是作为现代主义的最早的交流地,那么今天大湾区文学是不是也能够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素质酝酿的地方?这都对我们提出了一种更高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