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九秩开一又逢春 ——读凌零先生新作《凌零剧本选》

来源:中国作家网 | 任启发  2018年01月29日13:31

得知九秩开一的凌零先生要出新作,作家报总编张富英先生在泰山脚下,将一叠打印的纸稿交给我,叮嘱我在出版之际对这部书说点什么。双手接过这部36万字即将付梓的书稿,很是惊奇,粗略地翻看书中收录的篇目,进而惊诧。

与凌零先生相识多年,对于他旺盛的精力,几乎节制到精确的饮酒习惯,真诚的待人方式,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创作激情,让我们这些晚辈自愧不如。

他常说自己是自学成材,没有从小学一级一级升入大学,而是中间的环节全部省去了。这自然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说,这样的基础能够创作出这么多作品,无疑印证了勤能补拙这句成语。

如果单从标准的剧本样式来评判作品的高低,对于这样一位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基础极为薄弱的老先生显失公允。毕竟,他的创作的年代与今天的环境有了质的差别。倘若作为一个时代的珍贵的历史记录,其价值是无可比及的。这也是我对这部作品最为珍视的地方。

像对待生活一样,凌零先生对待创作始终坚持真实的呈现,尤其是他喜欢的各种题材的剧本的创作尤其如此。我们仅仅通过一个细节就能看到他认真到何种地步。在每部作品最后都标示了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很多作品都标注了三次修改,而且期间的时间跨度也很长。这说明,他对于创作的态度是何等的认真,对自己要求又是何等的严厉。

他之所以这么苦心孤诣的潜心创作,与凌零先生独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从日本投降时,那个太行山的儿童团长,打腰鼓,扭秧歌,唱歌庆祝抗战胜利,到部队文工团小演员;从不识字,不识谱,到“在战斗的间隙,行军的路上,一休息就坐下来在背包上用小柴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学简谱,拉二胡,后来学习写作”;经过中戏的学习,他仍然感到自己的“搞创作基础差,底子薄,文学修养与写作技巧都很低”。通过凌零先生的学习创作经历,能够读出其中的甘苦与努力,其纯朴的感情,善良的心,真诚的信念,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这部文集中收录了凌零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剧作、梗概、解说词等11部,其中电影剧本《望春台》《将军吟》,电视剧本(梗概)《宁纺情》《桂月酒店》,话剧《奇异的案件》《前进路上》《鱼水情》,小品《找矿长》《探心计》,小歌剧《双挑战》。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半岛明珠文登市》。

《望春台》(又名《花蝴蝶与西瓜皮》)是一部八场舞台音乐剧。这部作品初稿创作于1983年,1998年二稿,2013年修定,前后历时30年。这是凌零先生深入安徽省淮南谢家集一矿的倾心之作。我曾在好几个场合听他说到过这部剧的创作历程,也可以说是凌零先生的匠心之作。

1980年代初,向“钱”看,还是向“前”看?还是一个争论中的话题。农村改革所取得的成就,自然会对煤矿的工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对煤矿工人的认识还停留在傻大黑粗的形象中,很多女孩不愿意嫁给他们。要想使他们安心工作,势必需要重新塑造他们的形象,就像当年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扎根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的豫剧《朝阳沟》;鼓励妇女走出家庭,走出灶台的电影《李双双》。这部作品可能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进行创作的,剧中的具体也是极为切合时代脉搏,符合时代潮流的。

就其思想性而言,不失为那个时代的很好的创作范本。其中的主题歌:“望春台,银河村,工农一家亲。你和他,我和你,团结奋斗齐努力。改革开放好,全民奔小康,建设新矿山。望春台,春天来,鸟儿叫,花儿开。”写得通俗易懂,浅显流畅,符合时代的要求。

电影文学剧本《将军吟》,是根据著名作家莫应丰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自然是大家熟知的,这里不再赘述。我看到在剧本之后,附录了一封莫应丰托付凌零先生面交水华同志的一封信,时间是1986年10月18日。

现在知道著名导演水华的人未必很多,因为他从影三十七年只导演过七部电影。但是很多人都知道电影歌剧《白毛女》,电影《林家铺子》《烈火中永生》《伤逝》《革命家庭》等经典影片,就是他倾心导演的。他“以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形象鲜明、意境隽永、手法细腻、风格质朴清雅而受到观众的喜爱和同行的赞赏与敬重”。知道这样的背景,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由那封信引发的一段影坛掌故。只可惜名作与名导失之交臂,不然我们将会看到一部怎样震撼的作品啊!

《宁纺情》是一部歌咏河北省宁晋县宁晋纺织印染厂的光辉业绩为主题的电视剧。与之后的电视剧淡化写实的手法不同,这部作品有意突出它的真实性,而且特别强调这一点。用现在的眼光来衡量,这是一部典型的定制作品,其最大的难点应该是在那么大的一个国家二级企业,剧中涉及的人物众多,让人人看着都像自己,剧中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生活,剧中的对话就是自己的日常用语,剧中的情感就是现实的情感,如此众多的眼睛盯着荧幕,与自己的一切进行对照,这与影视文学创作中常常会出现“本片存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的声明,正好是南北两极。

凌零先生的这部作品最具挑战性,也是他这部书中最为独特的一部。他的创作尝试,为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影视文学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路标。由著名导演谢铁骊题写的片名,无疑为本片增光添彩。

《桂月酒店》单从名字上就能读出其中的温馨与浪漫。这部作品依然是凌零先生熟悉的矿区生活,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意外有猛料。故事情节线清晰,人物形象丰满,是那个时期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也是凌零先生在创作矿山题材的一大收获。作家越是熟悉的生活,越是熟悉的人物,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如果说煤矿是宝藏,那么开采宝藏的那些可爱的煤矿工人与他们可爱的姑娘才是宝藏中的至宝,凌零先生无愧于那个时代赋予他的创作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九场话剧《奇异的案件》是根据世界名著《福尔摩斯》改编的。这部作品凌零先生自称是习作,“抱着探讨、学习、研究;终于自举定稿”。就题材来说,这的确是一部难得的探索之作,毕竟是我们熟悉的福尔摩斯,毕竟是九场话剧,需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需要考虑观众的欣赏倾向,所以这部剧的创作四易其稿,从1979年4月初稿,到2009年8月定稿,又是一个历时30年。

与《望春台》一样,三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匠心可敬。这就是创作应有的态度,一种舍我其谁的勇气,一种不断锤炼的豪情。对于作品的打磨,对于性情的磨练,无不需要时间这把尺子公平衡量。这部书如果把这两部作品一个三稿与一个四稿的对照本同时比较刊发出来,恐怕对于写作者的贡献会更加有帮助。当然,如果配上修改的理由,还有修改的效果的评语就更加完美了。

《鱼水情》是为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创作演出的报告剧,剧中反映的是唐山强烈震后某日,开滦煤矿的一角。最为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作品着重提出:“演出单位可根据演出的不同场地不同条件而定。广场剧场均可演出”。无疑这为最大范围的演出提供了可能,打破剧场与广场演出的界限,舞台的不限定意味着演出的天地更加广阔,受众的人群会更多。

小品《探心计》人物设定特别符合那时的生活诉求,个体户养鸡状元农家女与采煤队长的爱情故事。两人的生活场景与平时说话的语境,有着很大的差别,正式这样的差别造成了一个个喜剧效果,观众在欢笑中,领悟生活的真谛,收获爱情的美好与甜蜜。

凌零先生是一位多面手,创作勤奋,其中发表的报告文学、小说、话剧与电影电视剧文学剧本获奖多多。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耀,也是对他创作的奖掖。从这部剧本选集,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凌零先生的创作脉络,尤其是他对作品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的不厌其烦,不计时间成本的修改完善,最终才呈现给我们今天这个样子。

向具有匠心独运的精神追求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