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新年到包饺饺

来源:中国作家网 | 翟传海  2018年01月29日13:23

一个扁食两头尖,

下到锅里成万千。

金勺舀,银碗端,

端到桌上敬老天。

天神见了心喜欢,

一年四季保平安。

儿时过新年最高兴的事除了穿新衣、放鞭炮外,就是吃饺子了。那时每年年三十下午全家人只做两件事,一件是贴对联,另一件就是包饺子。

贴对联是父亲带领孩子们完成的。院门贴上:青山绿水,农家小院春光美。笑语欢声,民户门庭喜事多;堂屋贴上: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庆新年;灶房贴上:五味烹调香千里,三鲜蒸炸乐万家。粮仓贴的是“五谷丰登”,灶台贴的是“小心灯火”,大门外贴的是“出门见喜”,就连牲畜食槽上也贴上了“槽头兴旺”。鲜红的对联里里外外一贴,到处便充满了喜气和欢乐。

在父亲带领孩子贴对联的同时,母亲们已经把准备多日的饺子包满了大拍子小拍子(斑茅莛做的圆形锅盖)。那饺子一个挨一个,一圈又一圈(绕圈摆放寓意家人团团圆圆),一群白鸽子样挤挤抗抗、跟跟撵撵好看极了。

对联贴完、饺子包好,也只是四五点的样子。为了赶早,四五点天不黑,一家人便开始把摆满大拍子小拍子的饺子,下到大铁锅里。水开了,白亮亮的饺子一个个全都浮到了水面上来。拿勺子搅动着正转三圈倒转三圈,雾里雾现的饺子,一如晨雾里一群在水中游玩的白鹅小鸭欢实极了。

三五分钟煮好后,父亲们要热腾腾地盛上一些:第一碗奉先祖,供诸神。第二碗端给牛马大牲畜,以表示对牲畜的爱惜。第三碗给爷奶,以示孝敬。之后,小孩、大人才一碗一碗地盛取。当每人都端到一碗白亮亮、鼓胀胀、香味四溢的热饺子时,无限的温馨和欢乐便整洋溢到了小院的角角落落。倘若谁个再吃到母亲或奶奶偷偷包进的一枚硬币,那就要欢上加欢,喜上天喜了。

那时候家乡的父老都叫他们做的饺子为扁食,缘故不仅因为因所包的饺子扁扁的如元宝,更因为它独特的做法:第一步是先将红萝卜、白萝卜切成块煮熟了,用纱布包了挤干水份剁碎。把平时炼油时剩下的“肉知了”(或者把新鲜的五花肉炼油般炒熟)剁碎,两样兑到一起加些葱花儿、油盐佐料等拌匀炒透。这一步我们叫盘馅儿。每年腊月二十八九,村子里家家户户全是乒乒乓乓的剁馅儿声。那乒乒乓乓的剁馅儿声,时高时低,时紧时慢,抑扬顿挫。它是乡村过年的一大标志,它为新年增添了浓浓的气氛;

第二步是包时擀面皮儿。像做手工面条一样,用大擀面杖擀出一张厚薄均匀的大面皮(较面条用的厚一点、软一点),正一下反一下,一折一折叠起来,切成三四指宽的长面皮。再将切出的若干长面皮整齐地叠放一起,一刀前窄后宽,一刀前宽后窄,切出一摞摞一头宽一头窄的梯形方叶(这样做可以一刀切出多个,省工出活);

第三步就是包了。包的时候将面皮窄的一端放在指尖,宽的一头置于手心。然后取一点盘好的菜馅放于指尖处的面皮上,左手托面皮的四个手指向内轻轻一弯,右手开始卷动。大约卷上两次或两次多一点,两端一捏对折,合在一起再那么一捏(双手中指、小指、无名指同时在下边轻轻一顶),一个圆宝般的水饺就有棱有角、支支棱棱地呈现在你的面前了。

世上很多事说着容易做着难,但唯独做这种水饺是说着复杂做着容易。不信么?你就动手照着说的做一次试一试。每包一个都像做一件艺术品,每一个饺子并排放在一起就像一群待飞的小鸽子,栩栩如生,跃跃欲飞。不是吗?儿时大人们常讲的一个谜语:“盖子上一群布鸽,噗通噗通下河”,指的就是传统农家饺子下锅的情形。

传统的农家饺子不仅做时舒心惬意,更重要的是吃起来爽口熨腹。它不像现在的“洋饺子”,圆厚的面皮包起腻黏的馅,再那么胡乱地挤到一块,没形、没样、没翅叶。咬一口菜水直烫嘴,吃起来要么是太油腻,要么瓷定定的肉疙瘩一般,再要么就是黏儿吧唧酸、辣、浓、甜不知啥味道。而传统的农家饺则是皮脆、馅酥、香味四溢,咬一口不变形,咬两口可吃完。吃入口中软而不黏,酥而不硬,松散爽口,味蹿心扉,其奇、美、妙非亲口尝过难以感知。

当然了,传统的农家饺是旧时农家缺衣少食的产物。曾几何时我们为它魂牵梦绕,扳了手指盼着早一日过年,能美美吃上这样一种,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高档饭食。虽然人们常说“饥饭甜如蜜,饱饭蜜不甜”,但传统的农家饺又怎能与此相提并论呢?我想它绝不是饱与饥所的问题,它是实实在在的传统风味美食啊!

新年就要到了,做一次传统的手工饺子吧——做时年味十足,吃一碗温馨无比。唯有如此,才能找回真正过年的感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