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谍战文学 这只风筝能飞得更高吗?
来源:现代快报 | 白雁  2018年01月29日09:07

电视剧《风筝》的播出,让沉寂了一段时间的谍战剧再掀热潮。人格撕裂的郑耀先,演绎了令人揪心的间谍生涯,煎熬着他自己,也煎熬着观众的心。电视剧播出的同时,作家肖锚的同名小说《风筝》也开始上架销售。影视反哺文学,是近年来谍战小说走红的惯常模式。更值得称道的是,经影视传播营造了口碑的中国谍战文学,已经在国际上崭露头角。麦家《解密》的成功,便是首屈一指的绝佳案例。

谍战影视剧反哺谍战文学

新千年谍战剧的滥觞,始于2002年的《誓言无声》。这部剧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段旧事:秘密回国参加新型潜艇研究制造的华裔专家,在途经香港时遭到特务的追杀;我反间谍部门判断,可能是内部有间谍,并迅速组成三人小组,就此展开调查。

继《誓言无声》之后,谍战题材的影视剧热浪叠涌。2008年底起,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潜伏》热播,该剧讲述1945年,抗战接近尾声之际,军统总部情报处的余则成受命前往南京刺杀叛徒,却意外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惊心动魄的敌我战报、诙谐幽默的搞笑婚姻,不走常规、不把人物脸谱化的《潜伏》,创下2009年度收视率神话。

谍战题材的炙热,从大小屏幕向纸本蔓延。2008年,麦家凭小说《暗算》摘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将炙热凝聚成了沉甸甸的荣誉。这一年,同时获奖的,还有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从这份名单不难看出,麦家的胜出,意味着标签有谍战题材的《暗算》,在主流文学界已稳占一席之地。

实际上,在《暗算》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前,麦家已经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2002年,《解密》初稿完成;2006 年,《暗算》被改编成电视剧;2007 年,《风声》发表在《人民文学》,并获《人民文学》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2009 年,《暗算》又斩获巴金文学奖。声誉日隆的麦家,几乎每一步谍战作品都成为影视剧导演的宠儿:《风声》电影版票房大卖,电视剧版《风语 》《解密》分別于2011年及2016年热播。

同名影视剧反哺文学作品,二者彼此借力,共同获益,这几乎成了近年谍战小说走红的固定模式。对这种貌似多赢的互惠,麦家保持着谨慎的态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直言:“我不太喜欢跟影视界合作,影视界没几个有文化的。柳云龙是一个比较有天赋的演员,和安在天(《暗算》男主角,由柳云龙扮演)这个角色特别贴合。柳云龙演安在天,是安在天和柳云龙彼此的幸运。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有很强的文化底蕴去理解我的作品。”

用文字本身来征服读者,这是绝大多数作家一以贯之追求的目标。

麦家《解密》征服欧美读者

在国内稳坐谍战文学首席的麦家,近些年,在欧美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尤其他的《解密》一书,战绩堪称辉煌。

《解密》是麦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了数学天才容金珍被招募到秘密单位701,破解敌国密码“紫密”和“黑密”的故事。容金珍的祖母是英国剑桥大学数学系的传奇人物,参与了莱特兄弟的飞机制造。而容金珍本人从小孤僻冷傲,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下独自摸索出等差数列的求和演算公式。传奇、诡异、智慧、荒诞、现实,虚虚实实地纠结缠绕在小说中,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

2014年,《解密》英文版在英美等多个英语国家上市,随后,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在西班牙、法国、俄罗斯等国家出版。《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卫报》《经济学人》等世界名报名刊,对这部小说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和评价。英国《泰晤士文学增刊》刊载书评认为,《解密》“于微妙与复杂中破解秘密、梦想及其意义……全书引人入胜……释卷之后,揭示人性的复杂才是本书永恒的旨趣之所在。”《纽约客》则称:“麦家将自己无人能及的写作天赋与博尔赫斯的气质巧妙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段复杂而又好看的中国历史以及独特的魅力。”在媒体的报道中,《解密》甚至搭上了斯诺登的顺风车,被渲染得具有了现实意义。

《解密》取得市场、口碑双佳的同时,麦家本人也被多个国家重要出版社邀请出席国际书展和读书节,与国际读者交流。例如,2016年春天,受 “莱比锡读书节”和 “霍森斯作家节”联合邀请,麦家携《解密》的德文版和丹麦文版,前往欧洲,做了20天的巡回宣传。麦家此行,《丹麦日报》用两个整版进行了报道。而据报道,在德国,从莱比锡到柏林、从维也纳至慕尼黑,《解密》在活动后的签售,次次都突破了书商们的经验预期。

热潮还在持续,2017年1月,英国老牌权威报纸《每日电讯报》,评出了一百多年来最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其中仅有两部来自非英语国家,有一部便是麦家的《解密》。《每日电讯报》对《解密》的评语是:“这是一个关于孤僻天才成长为杰出破译家的故事,延续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传统,整个故事扑朔迷离、如梦似幻又枝节繁生,但最终读者会迫不及待去破解书中的奥秘,就像小说主人公对待他的密码一样。”

与《解密》同在这个榜单中的,还有“邦德系列”的原著《俄罗斯情书》,《谍影重重》的原著《伯恩的身份》,

《三十九级台阶》及苏联小说《春天的十七个瞬间》等。跻身榜单的作家,有诺奖获得者吉卜林和毛姆、约瑟夫·康拉德、约翰·勒卡雷、格雷厄姆·格林等文学大师。

关于这份榜单的权威性,更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就在榜单公布一年之后,远在中国的麦家,才从一位在英国工作的朋友口中,知道自己榜上有名。

“风筝”可以飞得更高更远

现代谍战小说的肇始和繁荣,都与中国关系甚远。早在“007邦德”系列风靡全球,《谍影重重》《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收获大批粉丝的时候,中国的谍战文学还处在非黑即白的脸谱化时代。近些年来,套路正在被颠覆,但《解密》的海外飙红,即便作家本人,都还有些措手不及。

几年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麦家曾谦虚地表示:“坦率说,《解密》的成功走出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它既不代表我麦家东西写得好,也不说明中国文学就此在世界上有了什么转机,虽然现在英国企鹅、西班牙planeta等重要国际出版商,在继续推广我的第二本书《暗算》,但我不敢肯定它能重拾《解密》的‘辉煌’,因为我刚才说了,中国文学在海外还没受到普遍的关注。某一个作家的某一部小说的‘走红’,都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到必然性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好在现在我们已经出发了!”

《解密》的出发和成功着陆,其实是有轨迹可循的。

《解密》有一个靠谱的译者——奥利维亚·米欧敏教授。2010 年米欧敏在上海逛机场书店时,看到了《解密》 ,封面上的广告语——这是一部关于破译家的书。这句话吸引了米欧敏。她的祖父是一名破译员,二战期间曾从事过破译纳粹德国密码的工作。米欧敏抱着好奇心,开始翻译《解密》,在翻译了几万字以后,她把译稿给汉学家蓝诗玲(Julia Lovell)看。这位翻译过鲁迅和张爱玲作品的汉学家,鼓励米欧敏翻译出版此书,并将译稿介绍给企鹅出版集团的编辑。接下来,他们联系上了麦家的海外版权代理人。麦加的海外版权代理人谭光磊,有着丰富的翻译与版权代理经验,他长期深浸海外的文化圈,参加各国的书展,与国外出版社的编辑直接沟通,对于当地读者的阅读喜好有着深刻的了解。

合作很快展开。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因为直到这时,事情都还停留在一个巧字。最终打动读者的,还是小说本身。悬疑、谍战和精彩的故事,使麦家的书有很强的跨地域性。正如“企鹅当代经典”书系的编辑总监基施鲍姆所说:“麦家先生颠覆了我们对中国作家的传统印象,我们没想到中国也有这样的作家,他写作的题材是世界性的。”

好故事,是小说家的通行证。

附:《每日电讯报》“史上最杰出的20本间谍小说”名单

《吉姆》

鲁德亚德·吉卜林 (1901)

《沙洲之谜》

厄斯金·柴德斯(1903)

《秘密特工》

约瑟夫·康拉德(1907)

《三十九级台阶》

约翰·巴肯(1915)

《英国特工》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928)

《恐惧之旅》

埃里克·安卜勒(1940)

《布列塔尼任务》

海伦·麦金尼斯(1942)

《俄罗斯情书》

伊恩·弗莱明(1957)

《哈瓦那特派员》

格雷厄姆·格林(1958)

《柏林谍影》

(又名《寒风孤谍》《受冷漠的人》)

约翰·勒卡雷(1963)

《死亡的味道》

彼得·奥唐奈(1969)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尤里安·谢苗诺夫(1969)

《荣耀之路》

安东尼·普莱斯(1974)

《伯恩的身份》

罗伯特·陆德伦(1980)

《柏林游戏》

连·戴顿(1983)

《洛斯阿拉莫斯》

约瑟夫·卡侬(1997)

《合伙人》

罗伯特·利特尔(2002)

《解密》

麦家(2002)

《狂热与矛枪》

哈维尔·马里亚斯(2002)

《慢马》

米克·赫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