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苏州评弹

来源:中国作家网 | 我是小民  2018年01月26日14:42

虽不是苏州人,但喜爱苏州评弹。

喜爱苏州评弹首先因为她别有韵致的绵软腔调。为了能听到原滋原味的苏州评弹,我曾不远千里专门跑到苏州山塘街老戏台听评弹,可惜苏州评弹操吴语,到底一句也听没听懂。这便让我对她一直敬而远之。前日偶尔打开中央戏曲频道,可巧苏州评弹节目,演绎的是曹禺先生的《雷雨》,演绎者也恰是来自苏州的名家。不知是因为对苏州评弹的莫名喜欢还是对《雷雨》的一贯喜爱,极少光顾戏曲频道的我居然再没有换频道的意思。谢天谢地,屏幕上有字幕,我能看懂,也能听明白了!那柔婉的三弦,那清越的琵琶,那纯正的吴侬软语……怎一个“爽”字了的!就这么一直的坚持了两个多小时,直至曲终人散,我仍意犹未尽,终于找到了爱她的理由。

之所以喜爱苏州评弹,还因为那颗不可告人的“爱美之心”。“苏杭二州出美人”,跑了许几多趟苏州,总没机会细赏苏州美女,看评弹可是绝佳的机会。不知是苏州果真俊男靓女多,还是自己实在档次不够没见过真正的俊男靓女。在我眼里,那些个在台上捧琵琶、操三弦的评弹演绎者个个都是那么温文贤淑、风采照人。莫非苏州评弹的前辈们在收徒授业的时候先要严把面试关,凡是不够靓、不够帅的主儿坚决谢绝入行?不然,那些个角儿,特别是女角儿为什么都是那么养眼?苏州评弹的演绎者们不仅人美,衣着也挺光鲜。男人不说,都是清一色的长袍,文雅、斯文、传统。女士们的穿戴可就考究的多了,各种花纹、色彩、面料的新式旗袍,很很苏州女人味、很很中国女人味、很很东方女人味!

如果仅仅为了听吴侬软语、看苏州美女绝对算不得对苏州评弹的真喜欢,我喜爱苏州评弹更在她的戏词上。虽然从没进行过专业性的研究和系统考察比对,但据我对戏曲的一些了解,能在戏词上跟苏州评弹一较高下的除了昆曲恐怕也没谁了。

但苏州评弹最最令我喜爱欣赏的还是她的角色塑造。也许有人会说,苏州评弹不过评书、弹词而已,谈得上角色塑造吗?还甭说,苏州弹词的演绎者在演绎故事的同时还真是进行着角色的塑造,我的喜爱赞赏也正是因此而生。评书、鼓书、快书、琴书等的演绎者大多停留在说“书”的层面,苏州弹词的演绎者却不只在说“书”,还进入了“人”的内心世界、倾诉着“人”的内在情感。就以我所看到的《雷雨》为例,有些情节是分不清他们到底是在“说书”还是在“演戏”的:语气语调的把握、人物情感的揣度、场景环境的拟设……简直叹为观止!演绎者是在演绎故事吗?明明是在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诉求嘛!戏里戏外无障碍出入,只有嘴上功夫没有高超的“演”技应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演绎者们在“演戏”时是不操吴语的。一口纯正的普通话,想不喜欢都难。

苏州评弹了不起的地方还在她的时尚。衣着传统而时尚不消细说,语言的与时俱进、时尚新潮很有大书一笔的必要。作为地域色彩浓郁的地方戏,苏州评弹的语保有、继承并发扬地方性特点自是她的“天职”,但苏州评弹似乎天生不怎么本分,一点不拒绝时尚。看苏州评弹,我们不时能在老作品里见到“理解万岁”等时尚新词的身影儿,而这类时尚新词儿也总能在最需要她们的惊艳登场,起到取谑观众、提神醒场的奇效。

最后不能不说的是弹词编写者的匠心和大手笔。为适应听众的需要,编写者们创造了由三四回书组成的中篇形式。这种中篇大多都改编自名家名著,例如《雷雨》。但是,你如果认为苏州评弹只是原原本本的在演绎名著就大错特错了。改编者自有自己的构思和匠心,在改编过程中他们既不盲目迷信名家更不拘泥于原著的结构情节,而是刻意寻求最适合弹词的表达和安排,进行第二次创作。通俗地讲,改编者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名著的精髓,也最大程度的诠释了自己的理解、最大可能的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苏州评弹的舞台虽小,但做的是大文章,天下文章。

苏州评弹,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