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电影的内蒙古力量

来源:内蒙古日报 | 李倩  2018年01月19日12:27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关注人物命运、表现人的灵魂和人的情感的。

这几部影片,无疑做到了这点,它们已经站到了中国新时代电影的前列,甚至也跻身于国际优秀电影的行列。

近几年,由内蒙古籍青年导演独立执导的剧情长片,如《心迷宫》《告别》《八月》等纷纷斩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台湾金马奖、东京国际电影节等一些国内外电影大奖,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

“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崛起,首先体现在新导演的崛起。近几年,电影界涌现出一批内蒙古籍青年导演,如忻钰坤、德格娜、张大磊等。这个群体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值得关注的现象。”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

电影文化的传承

“内蒙古能涌现出一批优秀青年导演,得益于内蒙古电影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饶曙光说。

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之前,中国电影便已有了内蒙古故事,有了内蒙古电影人的身影,如影片《内蒙人民的胜利》《草原上的人们》。1958年8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成立,这是我国建立最早、生产规模最大的民族电影制片厂之一。《草原晨曲》《阿丽玛》《母亲湖》《骑士的荣誉》《骑士风云》《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季风中的马》《天上草原》《额吉》《诺日吉玛》……一代代电影人对艺术孜孜以求,一部部电影作品脍炙人口。“内蒙古民族电影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标杆,可以说,内蒙古民族电影开创了中国民族电影的新纪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纪录片《内蒙古民族电影70年》撰稿人、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李树榕说。

“对人文情怀、社会情怀和民族情怀的讲述,是内蒙古电影的传统。很欣慰,这几位青年导演继承了这个传统。”内蒙古电影家协会主席伊·呼和乌拉说。

“电影对我们这代人来说,神圣到我们必须仰视它,去拍摄一些英雄人物。这些年轻人不一样,同样在反映时代,但他们讲故事的方式变了,视角变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多,对普通人的关注更多,他们把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讲得更深入、更自然。”张大磊的父亲、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得主张建华说。

“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是神圣的,我们认为电影是有艺术功能的,它是人文的、文化的,我们对电影的追求很纯粹。”忻钰坤说。

“我们追求极致的电影语言体系,比如长镜头、景深镜头的运用,纪录片式带有生活质感的表演方式、实景拍摄等等。”德格娜说,“这种电影语言我们比较容易领会,而它们也在国际上被普遍接受和认可。”

《心迷宫》《八月》《告别》都属于作者电影,以作者表达为第一要素。“创作的初心是骗不了观众的,我们希望通过影像带给观众思考。观众也有这个需求。”忻钰坤说。

饶曙光说,“中国的社会环境、电影环境为青年导演、优质影片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电影市场发生了积极的结构性变化,观众个性化的选择为差异化电影提供了基础。”

“我们是幸运的,赶上了这个时代。电影正在变成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作者电影进入了院线,小众电影的观众群正在慢慢变庞大。更幸运的是,现在有专门的艺术影厅长期播放艺术片。”张大磊说。

据了解,截至2017年11月底,全国已有145个城市433家影院的579个影厅加盟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

强烈的自传性质

饶曙光说:“青年导演的第一部、第二部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成长印记和自传性质,这是一种规律性现象。《告别》《八月》都是如此,它们是导演本人长期艺术积淀和情感的爆发。”

《告别》取材于德格娜的真实生活经历,讲述罹患癌症的父亲和年轻迷茫的女儿,在父亲生命最后阶段的一段时光。导演张扬这样评价《告别》:“影片镜头语言非常冷静、克制、成熟,完全不像处女作影片。”

德格娜出生在电影世家,是蒙古族著名导演塞夫、麦丽丝的女儿,5岁离开呼和浩特到北京,后又去伦敦留学。

“《告别》让我跟我的童年、家乡发生了连结,让我离出生的土地更近了一些。”德格娜说,“出国后会感到特别孤独,那时常常会去想故乡的意义,我也试图寻找自己究竟属于哪块土地。在创作《告别》的时候,我逐渐认识到虽然我不会讲蒙古语,没有蒙古族传统的生活习惯,但自己的行为方式、处世方式、世界观是属于故乡的。”

“我在拍摄《八月》的时候最初也是在寻找故乡,但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最终发现我的归属感不是具象的地区,而是情感,《八月》是在描写我的孤独感。”《八月》导演张大磊说。

《八月》是张大磊的一段记忆,没有特别集中和明确的叙事动作,影片中的少年张小雷以懵懂的目光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一切。影评人评价《八月》,整部片子的情感都很克制,一切都是淡淡的。“小雷不是参与者,他是观察者,一个人在那默默地看。影片就是以小雷的视角呈现,因而是冷静的、疏离的,也是客观的、孤独的。”张大磊说。

有人从《八月》中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有人看到了父子之情、邻里之情,有人看到了国企改制时期工人们积极生活的态度,有人看到了善良与爱。金马奖评委许鞍华这样评价《八月》:“影片丰满而完整,讲述的人情虽是当地的东西,却是可以传递的情感。”

张大磊说:“这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从剧情、人物到拍摄方式等等都非常简单。贾樟柯曾经说过,生活的表面已经足够了。我只是找准了生活的表面。生活的表面容易唤起人们的回忆,容易让观众与影片达到情感和生活经历的连结,能够引起观众的思考,让观众去挖掘深埋其中的情感。”

“相比于《八月》和《告别》,《心迷宫》是一个不一样的存在,它不是我最熟悉的生活经历,而是通过技巧驾驭了相对陌生自己却能驾驭的故事,在电影事件的呈现上用普世的方式来表达。”《心迷宫》的导演忻钰坤说。

《心迷宫》被称为文艺片中的类型片。影片讲述的是村长儿子错手杀了一个人,吓得落荒而逃,当他想要回村自首的时候,这具尸体已经经历了先后被三家认领的离奇故事。影片采用多线性叙事,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互为因果,悬念迭起,呈现出生活与人心、人性中细密的复杂况味。

“一部好的电影,一定是关注人物命运、表现人的灵魂和人的情感的。”伊·呼和乌拉说,“这几位年轻导演拍的这几部影片,无疑做到了这点,它们已经站到了中国新时代电影的前列,甚至也跻身于国际优秀电影的行列。”

未来发展之路

著名导演王家卫曾说:“第一部电影,对于导演来说,代表起点;对于电影来说,代表未来。”

“这么一批有创造力、有想象力的内蒙古籍的青年导演群体的诞生发展,能够为中国电影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饶曙光说。

张大磊即将拍摄的下一部作品《蓝色列车》仍旧是作者电影,“不一定要求它能打动多少人,至少自己是它的忠实观众”。

忻钰坤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蒙古人看似粗犷,实则内敛、文气。内蒙古这片土地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因而我们的影片才会呈现出影像上、人物上、技术上的沉稳。我们会踏踏实实地做第二部影片。”

忻钰坤说他的前几部电影会确立、沿袭自己的风格,并且在类型片上作新的尝试和探索。“电影不是导演的个人行为,它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同样,做电影也需要一个氛围,未来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的各界人士拧成一股绳,通过电影来形成一股文化力量。”

“内蒙古籍的这几位导演在艺术片上显示出强大的专业能力,未来,希望他们有所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艺术初心,坚持对生活的热爱、观察和表达;同时也希望他们探索出走向大众的路径,与大众有更多的交融。”饶曙光说。(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