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电影电视共话学术发展——记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河北传媒学院协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承办的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于2017年12月26日至29日在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莫言,中国文联副主席、表演艺术家奚美娟等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以及在校师生参加了开幕及闭幕式。
在26日的开幕式上,首先启动了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仪式,后又举行了主题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开幕论坛。莫言、于冬、尹力、饶曙光等发表了主题演讲,连辑院长做了开幕式总结性发言。在29日的闭幕晚会中,连辑发表致辞,他说,本次评论周的学术性、专业性之强,开启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影视研究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对设立8个专题学术论坛的意图进行了说明,他希望大家站在学术的、理性的、客观的立场上,分析和探讨我们国家电影电视的当下和未来、得与失、优与劣、成与败。随后,闭幕会上公布了此次评论周最受评论界关注的各项成果,有十余部影片和一位评论家获得最受评论关注奖项。
2017·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是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次举办的大型影视评论与推介活动,以“艺术评估、文化前瞻”为宗旨,举办了2017年度电影评估、学术研讨、新书发布以及优秀影片展映等系列活动。其展映活动从2017年9月13日至12月30日,共展映39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和当下优秀国产新片。其学术论坛包括“三方对谈:当下电影编剧的成就、困境与突围”“青年矩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新驱动”“网络自制剧走向何方?———新媒体影视论坛”“行业剧与社会价值观建构”“戏曲电影:观察与反思”“艺术电影的诗性精神”等,邀请了众多业界学者、知名影评人及青年学子,共同为国产影视问诊把脉,建言献策,以期推进国产影视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本次评论周学术论坛中,“三方对谈———中国电影编剧的成就、困境与突围”成为论坛中一大亮点,引起了业界广泛讨论和关注。
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首先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致辞,他希望听到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为中国电影的发展献计献策。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指出,编剧对于中国电影的创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也希望专家学者们能贯穿批评和批判的精神对中国电影所取得的成就、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突围等畅所欲言,提出宝贵意见。
对于中国电影的目前状况以及中国电影叙事本体的状况,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做了宏观的描述,他不仅介绍了老中青三个创作团队的基本状况,还以实例探讨了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不同境遇。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钟大丰则从如何加强中国电影的经典类型叙事和如何从中国电影发展的角度建立自己的影像体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研究员秦喜清从观影的角度对电影叙事中的留白问题发表了看法;副研究员孙承健、孙萌也分别对中国电影叙事策略进行了探讨。
如何认识编剧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面对当前问题又如何突围,专家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著名编剧、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梅峰对中国电影编剧创作人员所面临市场和个人表达,以及类型化电影和个人表达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强调了剧作法电影中的重要地位。编剧袁媛认为编剧是文学与影像之间的一个翻译,沟通想象的起点和终点。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影视系主任薛晋文则从编剧面临的问题以及整个编剧界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了一个阐释,对编剧的突围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李二仕对英国电影的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电影以及编剧行业的现状进行了反思。编剧游晓颖从创作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市场化与个人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对当下中国电影创作的实践意义。研究员许婧认为编剧应该始终遵循艺术传统、坚持自我的表达。
在中国电影取得的成就面前,专家们对中国电影的价值导向与人文情怀纷纷发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厉震林首先对中国文艺片和艺术片进行了区分,指出了中国电影以后努力的方向。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则从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电影的价值导向、提升电影创作者自身的格局和情怀的角度进行了分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理论系主任李洋首先提出了中国电影的“病症”,指出了病症原因,并通过个体、经验和工业化模式叙事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国电影的发展。著名影评人虞昕也从中国电影的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进行了例证比较分析。大家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积极为中国电影发展贡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