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更多精品送到百姓眼前 国家京剧院与海阳市京剧团结对帮扶两年来
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在舞台上做示范讲解。 本报记者 史一棋摄
同样的念白唱段,同样的形体动作,京剧《红娘》在山东省海阳市的大秧歌剧院拉开帷幕,但这次似乎又有所不同。“一听这胡琴声响,再听听这唱腔,我就知道一定是国家京剧院来了,够味道!”演出结束后,现场观众张伟竖着大拇指说。
日前,国家京剧院副院长刘玉普带领20位演员再度来到海阳,与海阳市京剧团共同演出经典剧目《红娘》和专场折子戏,为基层群众送去国家级水平的演出。
作为县级京剧团,海阳市京剧团成立于1957年,60年以来,海阳市京剧团立足地方,创编了一系列优秀剧目,还组建了海阳秧歌演出队伍,多次参加国内国际演出。“我们不仅为了生存,还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为老百姓提供文化服务,但受地域、人才、资金等方面的制约,近些年剧团发展走过了不少坎坷。”海阳市京剧团团长李冬晓坦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早在2015年7月,海阳市京剧团与国家京剧院便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这也是与国家京剧院结成帮扶对子的唯一县级院团。协议旨在“在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挥国家院团导向性、示范性、代表性作用”,并“通过创新形式、拓宽思路,因地制宜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根据协议,国家京剧院每年派出人员为海阳市京剧团导排3出折子戏,而海阳市京剧团也能组织演员赴国家京剧院进行业务和管理方面的学习。在创排原创剧目需要时,国家京剧院有义务派出精干演员帮扶演出并担纲主演,以提升剧目演出水平。
“怎么控制锣鼓点的轻重缓急,是不是需要跟着剧情走?”“京胡的指法不规范,希望能得到指导。”“小锣的准头容易打偏,怎么办?”国家京剧院的老师们边讲解边示范,让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奏人员也收获满满。
对基层演职人员颇具吸引力的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国家京剧院可以吸收海阳市京剧团优秀青年演员参演,并选择有潜质、条件好的优秀青年演员向名家拜师。此外,国家京剧院还向海阳提供一批京剧音像资料、书籍,并帮扶一批戏装道具。
“希望艺术家们能常来。”这是海阳市京剧团,也是当地老百姓的共同心声。两年来,国家京剧院的演员们下基层、接地气,海阳市京剧团的演员们开眼界、长本领,老百姓们看大戏、乐呵呵,结对帮扶,一举多得。
这样的合作让海阳市文广新局局长赵中国有了新的思考:“我们院团的生存虽然还很艰难,但一定要对艺术有追求,希望海阳市京剧团在国家京剧院的帮助下,建成全国一流的县级艺术院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此,国家京剧院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充分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扶志”与“扶智”作用,深入江西横峰葛源镇、河北平山、安徽小岗村、山东牟平等地的革命老区、贫困乡村进行慰问演出。2017年全年独立完成纯公益演出18场,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近百次。同时,推进与结对帮扶基层院团、基层联络点的合作帮扶工作。
2017年10月17日,国家京剧院一行30余人第二次来到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在张恨水剧院演出了一场《名剧名段演唱会》。演出团充分考虑到当地百姓的喜好,安排了脍炙人口的经典现代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和传统剧目《太真外传》《野猪林》《战太平》选段。一位老年票友激动地说:“知道你们又来演出,我一定要看。你们是国家级院团,演得就是好。”
根据初步计划,国家京剧院将于2018年开展各类慰问演出、讲座共计15场,扩大对口支援范围,涵盖西藏、新疆等多个省区市的贫困地区,进一步发挥国家院团的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争取将更多精品力作送到基层百姓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