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囯之瑰宝“惊”天下 天津博物馆藏甲骨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来源:天津日报 | 刘茵  2018年01月09日22:41

商代 妇好冥卜骨

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发布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行。天津博物馆作为联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11家甲骨收藏单位之一,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在随后举行的“甲骨绝学振兴高峰论坛”上介绍了天津博物馆藏甲骨的整理研究与保护。此次天博馆藏甲骨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对该馆甲骨的收藏、保护、研究都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日前,记者走进天博对此进行了采访。

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甲骨文也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汉字的源头,其重要价值不言而喻。

天博馆藏甲骨数量多质量精

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统计,国内各机关收藏95880件,私人收藏1731件,台湾省收藏30204件,香港地区收藏89件,合计127904件。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钱玲告诉记者,天博收藏的甲骨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馆藏甲骨1770片,数量较多,藏品质量较精,学术价值极高,是国内较为重要的甲骨收藏机构。这批甲骨属甲骨文发现史和研究史早期的传世珍品,不但在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片大、字多、形态完整、内容丰富罕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如“月有食卜骨”,是世界上关于月食的最早完整记录之一;“妇好冥卜骨”,是研究武丁王后妇好生育情况的珍贵资料。

馆内甲骨藏品流传有序,著录明确。王襄等人捐献给国家的甲骨,是第一批被学者有意收藏的早期藏品,有其独特的价值。王襄等学者得到这批珍贵文物以后,对其进行了细心整理、研究和著录,留下了中国最早的甲骨收藏研究记录,也为后来《甲骨文合集》的编撰积累了经验。

馆藏甲骨文字数量也很大,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部分甲骨单片文字数量少则十几字,几十字,多达上百字。藏甲骨数量可观的单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名、地名、方国名、祭名、动植物名、干支名、数名。

甲骨与天津的不解之缘

天博所藏甲骨,是在几代人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下留给世人的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馆藏甲骨主要来源于近代著名甲骨收藏家王襄、王懿荣、陈邦怀、孟广慧等人的收藏。另有一部分甲骨来源于罗振玉、方若等人的旧藏。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最早发现和认识甲骨的王襄、王懿荣、孟广慧等人的收藏品。

谈起甲骨文与天津,就不得不提王襄,作为与王懿荣同时期的甲骨文发现与收藏者,王襄收集甲骨得力于天津的地理优势。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很多古董商人有好东西要到北京去出手,会先在天津滞留,等到打听好北京的行情以后,再拿到琉璃厂、东四、西单一带的坊肆去卖,所以天津市面上会出现很多好东西。王襄一生收藏的甲骨,大约有4000余片。当时家境并不太宽裕的王襄几乎是省吃俭用、想尽办法来购买甲骨。王襄收藏甲骨,源于一种天然的爱国情结。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王襄收藏的甲骨精品,特别是比较珍贵的大片甲骨,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抗日战争以后,陆续有一些教会院校人员和国外学者前来找王襄,希望能重金收购甲骨,都被他婉言拒绝。甲骨是祖国的瑰宝,不能流失异邦,这是王襄深藏心底的信念。1953年,他把自己含辛茹苦积攒了一生的珍贵甲骨捐售给国家,其中很大一部分入藏天津博物馆。

孟广慧(1868年—1941年),自幼喜好收集各朝代出土文物及书法用纸、扇面、信笺,收藏以大钱为最出名。尤其重视甲骨文的研究和收藏,也是中国的甲骨文收藏家之一。1899年,潍县古董商范寿轩把自己买来的甲骨出售给孟广慧,这批甲骨正是1899年孟广慧所收藏的安阳出土第一批甲骨中之精品,堪称“国之瑰宝”。据统计,孟广慧一生共收购甲骨430片。

甲骨保护与研究任重道远

20世纪的《甲骨文合集》与《甲骨文合集补编》等集大成性著录集的出版,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推动甲骨文和甲骨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仍有不少遗漏和疏略。一批国内收藏大宗甲骨文的单位,往往只是部分被著录。而散落民间私家的甲骨文藏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很多都没有机会得到专业性整理和公布。

进入21世纪,甲骨文材料的全面保护、整理、研究与著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展海内外甲骨藏品家底清查、构建电子数字化甲骨文字形库、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资料、云平台主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立项……10多年来,随着一个个大项目相继开展,殷墟甲骨文进入了全面整理研究的新时期。

钱玲告诉记者:“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特点鲜明,是王襄等近代甲骨收藏家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

天津博物馆是甲骨文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十一家联合申报单位之一,该项目首席专家宋镇豪先生表示,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是迄今为止他所见甲骨中品质最高的一部分,所藏基本上是早期出土的东西,片大字多,价值非常高。天津博物馆已经于2017年与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殷商史研究中心宋镇豪研究员团队合作,正式启动馆藏甲骨文的整理与研究项目,该项目将对全部近1800片甲骨进行整理、研究,通过墨拓、照相、释读、摹本等一系列工作,最终编辑出版《天津博物馆所藏甲骨》,将最新的研究成果、最全的目录公之于众,同时通过该项目力争使天津博物馆不仅仅是收藏大宗甲骨的文博机构,也能逐渐成为甲骨学研究的重要科研机构。截至目前,天博已经完成全部墨拓工作,预计2020年完成该项目。

“甲骨文墨拓的首要目的是保护甲骨。”宋镇豪介绍,甲骨文是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流传下来的古物,在历史的沉淀与发掘流传中,许多甲骨已经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损伤,这就要求研究者应尽可能避免直接触摸甲骨实物,减少甲骨的墨拓次数。“好的墨拓成果可以反复利用和研究,有利于甲骨的保护与收藏。所以,研究者在墨拓过程中要十分细心,争取一次成功。”

据悉,天津博物馆将于2019年甲骨发现120年之际举办一个甲骨专题展览,让世人走近并认识甲骨,深刻了解“汉字鼻祖”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