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来源:文艺报 | 胡 岚  2018年01月08日14:06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相识和未相识的都在路上。

来到鲁迅文学院的人都是幸运的。在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遇见,就是美好。

鲁院不大的院落,精致而充满文学气息,院子里几位大师的等身像,安抚着尘世外面的喧嚣。在这清静纯粹的文学园地,让我们回归最原初的自己。

窗外的鸟鸣是清晨最早的歌唱,活泼泼地鸣叫,扑啦一声,远去。又一声,落在枝上,亮亮地唱着,欢快、短促,像时间、像光阴,像一天早中晚,三餐之间来去的时间。一天就这样去了,倘使有留恋,便也是在这一餐一餐的谈笑和交流中间。

已是初秋,室外有凉风。亭亭的荷开始萎顿,蝉声已经小去很多。蝉的生命只有几个月,却在有限的时光中,拼命地叫响自己。像我们在鲁院的时光,只有短短的4个月。美好而短暂,却是生命中不可多得的光阴。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写了一个叫思特克兰德的人。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虽然这是一个近乎冷酷、自私,甚至没有责任心的人,可是他心无旁骛地投身艺术追求的精神,以及全身被艺术点燃的激情和创作欲望却是令人向往和崇拜的。“他不把忍饥受冻当作什么苦难。他这样完完全全地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不由得你不被感动。” 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让人向往。在鲁院里沉淀的4个月时间,让我们抛开社会上的各种身份,过一种精神生活,一种文学的生活,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机缘。

前些天看到《鲁院启思录》一文,其中一位师兄说出了我的心声,走进这里于我就是走进了理想国。在鲁院的生活,用理想国称之,一点也不为过。在这里褪去自己的社会角色,放下所有的社会身份,重新做一回彻底的学生。不用为一日三餐花心思,不用奔波在上班的路上,不用为其他的事物所干扰。最大的享受就是读书、写作,自由地支配时间,这是世间多么奢侈而又纯粹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最大的自由与精神享受。当梦想驶入航道,我们所有的期待与沉潜都来自于那些正在等待解救的部分。也许某一天,有一扇窗被打开,而我所不知的是,这一扇窗要等待多久才能开启,或许所有的都在路上,期待并为之努力,而我所能做的就是,让鲁院的每一刻时光都不被虚度。

原本以为会是悠闲的学习生活,却也被填得满满的。来这里授课的老师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和心得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仰望他们的同时,打开自己的视域。交流和碰撞,同学间真诚的交流和心得让大家在激烈的研讨后,诗兴大发。一首接一首即兴创作的诗,一次又一次地表达,是激情也是心灵与心灵碰撞的火花。

秋天在开始,在经过。来鲁院的第一天,看到结满果实的白银杏,密实,沉甸甸的。让我想起家乡秋天的葡萄,一样的浑圆,都是在这个季节长成,不同的是各自的属性。就像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每个人的性格都带着各自生活的烙印。有的能一眼看出来,有的却需要放在岁月里去熟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气场,会吸引与你相同的气味。味知我心,不仅在于食物,也在于人心。人是要互动的,即便是无言的沉默,其实内心也是富饶的,像青藤拽地的枝蔓,缠绵纠结。比如建芳,有时她也是善谈的,只是并不向所有的人打开。比如周伟,酒后微醺、红润、豪爽,是另一个自己。

我们在鲁院相遇,遇上另一个自己。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另外的自己。相似的气场总能吸引相近的人,有些人注定要相识,只是时间早晚。在时间的河流里,慢慢地过滤和打磨,为的是让另一个自己被看到,被遇见。世间事是多么的神奇,总是出乎我们意料,给我们打击,也带来惊喜。有时候去食堂晚了,一个人用早餐。后堂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我一个人就餐而不耐烦,也没有因为我晚去而抱怨。不仅食堂的工作人员是这样,前台的保安、保洁的大姐,他们都是这样,这就是鲁院的氛围。总是阳光的,暖暖的。

想到身边有这些人,内心是安详和笃定的。

这个秋天雨水格外多。一壶茶、一窗雨、一本书,在鲁院过文学的生活。诗意的、精致的、理想国的生活,生活的炊烟交由日后用非虚构打理。微雨,池塘里依然有小荷绽放,莲蓬委顿,枝叶枯干。一圈一圈,雨点落下来,涟漪落在水面,落进心里。享受这无人的清寂。每一间紧闭的房门,每一扇打开的窗,都有一个辽阔而孤寂的世界,因为文学,努力攀登,因为热爱,内心充盈。这里每一寸渐过渐少的时光,愈发地让人珍惜。

天凉了,秋也有些深了,池塘里的荷叶枯黄,莲蓬消瘦。只是拍出照片来依然清透。什么也不做,只在院里走一走,心就静了。在秋天的尽头,池子里的莲蓬,早已成为同学们书桌上的插花。三五枝插在瓶子里,瘦雅而诗意,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就这样不经意地挥洒。

不知冬天的梅树,可知道我们在秋天的期盼?丰厚梅花,复瓣梅花,数种不同的梅,花开的傲骨和清芬,我们可有缘得见?我总想记住每一株梅树的名字,倘使花开的时候,有缘能一慕芳华。玉簪花谢了,碧绿的叶片,独独地青翠着,寂寂的园子,因了雨,没有蚊子。园子里依然有几枝月季,大红的开得孤寂、决然、鲜艳。给灰暗的天空增添一抹明亮的暖意。写作原本是一个孤独掘进的过程,很多时候都是在超越自己。鲁院的学习让我们在精神上生出强健的翅膀,文学雨露的滋润,让我们成为内心强大的人,即使是在黑暗中探索,也无所畏惧。

“我的体悟,就是我们不要把个人的痛苦放大。一定要想到众生的这种苦难,那么你的作品会获得一种升华、一种沉淀。从文学意义上、艺术意义上,这种沉淀就是一种艺术上的飞翔,这是特别重要的。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很多东西在一个瞬间把你唤醒,才能和艺术融合。”确如迟子健所言,或许在这里的学习期间我还写不出大作品,但是在沉淀和积累的过程中,开阔的视阈和作为文学人该有的胸襟和格局却是必须有的修养。因为文学的热爱和仰望走到这里,因为文学的远方而走向远方,这才是我们停留、调整和再出发的意义所在。

秋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深了,时间迅速地流逝。4个月不短的时间,聆听每一位大家的教诲,写作的、文学的、音乐的、历史的、人文的都给予我不同的启示,像神明开启了一盏灯,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够顿悟。

让从前虚度的岁月再无来处。在未知的前方,一定有些什么是可以被照见和获得的。

(作者系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三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