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故人情

来源:中国作家网 | 张铁荣  2018年01月08日14:26

周静华老师的新书《道不尽的白马河——段家军小说、散文论》出版之际,要求我在书前写几句话,答应下来以后自己就觉得困难重重。但是盛情难却,不得不知难而进、奋力向前。因为细细想来,出于友谊和多年的交往,无论是对于作家段家军还是评论家周静华,我当然都是觉得责无旁贷。

周静华老师是相识了整整二十年的友人,她数次要求我不要叫她老师,直接叫静华即可,当然这也是不能;因为我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是李霁野先生的秘书,我可以说是李何林先生的学生,霁野先生与何林先生是安徽霍邱小同乡、未名社的友人,他们都可以说是鲁迅的学生,后来又都在台湾大学任教,再后来又来到南开大学任教,两位分别担任了中文系主任和外文系主任,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那时刚刚进入鲁迅研究懵懂状态的我,对这两位师长都是只能仰视的人物。大家想想我怎么可能对霁野先生的秘书直呼其名呢?

霁野先生虽然没有教过我,但是和他的接触也是不少。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旧日记里的李霁野先生》,发表在《天津日报》上。记得在1997年天津市举办的李霁野先生追思会上,我有一个发言,谈霁野先生和鲁迅的交往经纬。会后周静华老师在会场和我聊了好久,她好像是那次会的组织者之一,这样我们就认识了。谈话中可以听出她对于霁野先生的理解之深,使我记忆犹新的是,她平易近人、说话和气、注意细节、重点突出、语言干净、用词精准。据我所知霁野先生去世以后,她就到天津图书馆工作了,只是不知道事先她的编制是在天津作家协会还是在市图书馆。

后来我们也有一些联系,那时国内在文化领域还刚刚开放,为了研究周作人,总觉得南开大学图书馆的资料不够用,于是我在市图书馆办了一张港台图书借阅证,当时这张证要押金五十块钱,就是通过周老师的帮助得以成功的。又过了一些年港台方面的资料已经风光不再,我也是通过周老师又退掉了那张借书证。她对人的帮助是那种“润物细无声”型的,在她看来漫不经意平平常常,而对于我们却是常记于心的。

说句实在话我在此前,从来也没有读过周老师的任何文章。

现在要说家军和周老师的交往缘由了。初识段家军先生是四年前的事情,我写了一篇关于他的书评《段家军和他的长篇小说》,这样我们就建立了联系。家军兄为人厚道,时常到我这里来,不是谈谈文学就是说说近况。有一次周老师带着她将要出国留学的女儿来南开了解一些国外信息,那天他们正好在我的研究室巧遇,经过介绍他们在南开园里也认识了。我说家军热情绝对不虚,周老师和女儿离开没有几天,家军兄就开着车来接我和周老师母女,说是要到河北农村看看。那一次的农家游览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想不到家军有这么好的农村朋友,难怪他的小说写得好,因为他是接地气的作家;二是眼见为实让周老师的女儿了解农村、了解中国,以补充在我的研究室只谈外国的不足,让孩子知中国看世界。回来以后我对于家军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的文章发表后,周老师大约极为赞成,经过她的悉心推荐,小文被国内好几个著名文学网站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的某一天,我在朋友圈中发现了周老师的文章,也是评论段家军的小说,我想这一定是她的崭新思考,还是读我的小文不解渴后的善意补充,对此我大喜过望,读的时候是很留心注意的。当时的感想我在这里一并道来,也就是这本书的主要特色:

其一,重在抒情。

细细品读,发现她的文章犹如涓涓流水,分析中夹杂着抒情的成分,抒情中有无限的遐想,仿佛评论家也融入到作品里,带着我们一起走进那流过燕赵大地的白马河,从细微之处着眼解读小说的精义。文章娟秀,灵气飞扬,犹如小溪,汨汨流淌。对于作品的理解带有女性的细腻,在自然与不经意中,洋溢着才女的心情。

后来周老师又写了一两篇,读后还是觉得好。没想到她竟然写了这么多篇,足足可以出版一本书。可见她是厚积薄发,含而不露,低调做事,谦虚为文的。

读过全书,我觉得周老师固然喜欢家军的小说,比较起来她可能更喜欢的是家军的散文,家军的散文调动起来周老师的一颗散文的心,并且产生了某一种心灵的共鸣,点燃起她的无限的遐思之火,所以文思泉涌,娓娓道来,宣泄尽致。

其二,理性思维。

周老师不愧是图书馆出身的人,她的文章在不经意间就流露出读书之多、涉猎之广,古今中外知识非常全面,且注重理性思维。比如在行文中,她提及到的外国作家就有:乔治•桑、屠格涅夫、海德格尔、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雨果、海明威、沃尔夫冈、伊瑟尔和丹纳等;论及的中国作家有王国维、鲁迅、周作人、沙汀、王蒙、汪曾祺、周国平、龙应台等人。此外文中还涉及到了《金瓶梅》、新乡土小说概念和侨寓者的文学等理论问题,可见她的文学理论基础之扎实与宽泛。遗憾之处是没有再深入展开,让我们有一种不解渴的感觉,这大约是我的一种奢求。

所以我说,周静华老师的文评不是一般的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有着十分宏大的视野、浩瀚的胸怀、扎实的理论、细腻的笔触的。

其三,文论对照。

这一次的评论文章合集,还有一个非常方便读者之处即是有附录支撑。每每一篇评论,后面便附有一篇散文作品或是小说的经典节选,这种精心策划真是对症下药、有据可查、方便至极。我们可以切换对照来读,细心的读者可以很方便的领悟文章与作品的各自之美,也许你还会即兴产生出个人的独特感悟。

家军兄是腾声飞实的新进作家,前些时候我写了一篇《作家段家军印象》。在那篇文章中我说:“家军曾经荣获天津市 “第四届文学新人奖”、天津市 ‘第十四届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第十五届文化杯孙犁散文一等奖’等奖项。在京、津、冀也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新进作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创作之星。我的荣幸是在家军创作力最旺盛、名气最上升的时候认识了他,可谓是在一个正确的时间,见到了一个应该见到的人。”我想对此周静华老师应该也是感同身受的吧。

我很高兴自己是第一个评论段家军小说的人,但是把段家军作品进行系统化分析、研究的人则是周静华老师。她的细腻、全方位、宏大、多侧面,大约无人可以追随其右。

作家、作品论历来是文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古典文学、现代文学这方面的成果非常之多。但是对于当代作家来说,这方面的出版物目前还是太少了。因为评论当代作家非常之难,就像我们常常忽视身边的风景一样,我们往往不太注意自己身边的人。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最远的距离,是你坐在他的身边,他却在低头看手机。

说一句代表他们二位的心里话,我和周老师与家军兄都是普通的人,共同点是都有文学上的追求,这就让朋友之间变得不寻常起来,记得鲁迅说过世界往往是由愚人造成,他的意思是要我们下笨工夫,扎扎实实做事,因为聪明人支撑不了世界。扎根中华大地,文学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现在主流话语不是也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吗。

所以本书的出版也许是一个冲击,它昭示着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要向自己身边的人学习,还要把学习体会记录下来,告诉更多的人。这应该是一种美德。

我写此文的目的也就是要向周老师和家军兄学习,用他们的成绩激励、督促自己奋然前行,永不停息。

是为序。

2017年12月20日于南开大学文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