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微光及其它

 | 卢笙  2018年01月05日16:19

八零年前后,十岁左右那时,是最充满童趣的一段时光。其时的粤北乡村,一片欣欣向荣,日子的感觉是实在而又充满希望!已摆脱饥馑的乡村,大人们没有一天不干劲冲天在热火朝天地劳作,小孩子们除了读书,却有不少自娱自乐的时光。

因为聚居在围屋中,所以发小童伴特别多,小伙伴们上学一起,放学一齐。农忙时跟着大人们出工,农闲时打柴放牛玩水游戏在一起,河塘圳里戽鱼钓鱼在一起,上树摘果掏鸟在一起···!那一段时光,农村的孩子就放野了养,无拘无束,随心就意,物质虽不丰富,但精神确实充实丰沛!

说到精神生活,就不能不说看电影。那时电视都还没有听说,电影却是不时有得看,公社电影院经常放,却是要钱,这就不是小孩子们敢想的,偶尔去,也是伺机假装人家大人带的孩子轻抓着大人的衫尾往里混,也有得逞的时候,但久了脸熟了,就行不通了!但等电影开始后,若是还能站得下人,一众伙伴一堆好话央求守门验票的叔伯,也会放了进去,此时,尽管看得不全或是已看过,甚至看过不止一遍的,也看得津津有味。最是周围村落包场放电影,那消息一传来,那兴奋劲就过年一般。小伙伴们见着就传就约,早早就吃了饭,然后等齐了就走。那时新片不多,连电影开始前的《新闻简报》往往也是看过的!记得《闪闪红星》《上甘岭》《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沙家浜》等是看了又看,但每一次都看得热血沸腾,血脉贲张!最记得的口头禅就是“谁赢啦?”“中国!”那时的“中国”就代表我们,就代表解放军游击队,就代表共产党毛主席,就代表正义,其余的就是“敌人”“坏人”,就是国民党蒋介石,就是邪恶!这种年少时浅表的启蒙式认知,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

看电影中的乐趣不用多说,其实来回的路上的乐趣也一样多多,但也有玩过头的时候。有一次一个小伙伴学着扮演胡汉三,也猫着腰鬼鬼祟祟的从草篱中钻出来,结果被扮演潘冬子的小伙伴掷出的豆芊杆刺伤嘴角,那场景从有趣变为恐怖,也是瞬间的事,如今想起都心有余悸!

那时手电筒虽已不是稀罕物,但也不是小孩子可以随便玩的,一般的人家就一把,都由大人严格掌管着。我们为着照亮往来的乡间小道,也玩过不少花样:砍柴时就找些出油脂又枯燥的老松节,如果劈开后像瘦肉一般精赤色的,就一定能点着,所以路上也点过老松支;也点过用蜡丸壳溶在雪花膏盒里那种自制灯盘,这些照亮的方法有趣也简单,但就是容易被风吹灭,要护着摁着,有时为了赶场走得急,有时一阵风吹来,有时一声“鬼来了”的恶作剧,一惊一跑,就熄灭了!但就是在这一亮一灭之中,却是充满了无邪无边的童趣!当然也捉过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但萤火虫却不是常有出来满天飞的,加上发出的光明明灭灭又微弱,所以这种方法虽然实用好玩却反而用得少。

玩得最久最有趣的其实是一种自制手电筒。这应该是读了物理课的大伙伴先做出传开的。这种自制手电筒的结构非常简单,筒体就用干的竹筒,留节的一头钻个洞,用来按小灯泡,没留节的这边挖个一字型的槽,用来插金属片,然后用一根小导线连着灯泡和金属片,只要竹筒里放上电池,自制手电筒就做成了。做成这样一把手电筒可以一分钱不花,所有材料都能在生活中找。主要的配件小灯泡就从家里拿,那时人人家里都会放一排小灯泡,以防手电筒的灯泡烧了,偷偷拿一个大人们就算发现了也不会太过于苛责,电池就去捡人家丢弃在窗外或垃圾堆的废旧电池,只要按按还有点硬没出电油的,往往都还有电,两节不够亮就三节、四节。也有调皮的伙伴偷偷换掉家中手电筒一节电池的,那比我们的亮的得意劲直让大家羡慕!但第二天就传开了挨了竹鞭,吃了竹子糍又是开心的笑料!我记得自己做出这样一把电筒时那开心啊,就像过年买了新衣服一般!记得当时还关了门窗来试亮,亮得小弟弟们直吵着也要做!

就是这样的自制手电筒的点点微光,照亮了我们童年的夜空。照亮了乡村间看电影的小路,照亮了放夜钓的河沿,照亮了翻找蟋蟀的田野,照亮了游戏的禾坪···我记得用这样的自制手电筒照着我还看了一些连环画和课外书,那感觉比用灯盏要不知好了多少,一本从三叔那拿来的《诸葛亮》就是那时看完的,那自得自乐越看越不能释手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

多少时光已流逝,多少情怀记心间,尤其年少时的点点滴滴,不时碎片般的闪烁,让人仿佛又回到天真烂漫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