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芽尖上的鸟语

来源:中国作家网 | 郑飞雪  2018年01月03日10:10

车过黄土丘,翠绿的竹林掩映着一排整洁的校舍,风吹林动,翠竹哗哗哗歌唱,春天的原野飘荡过一首轻歌。道路一转弯,车窗外的风景白云般飘然远去。我的目光被牵引着,朝它频频回眸。

黄土丘国税小学,是霞浦县柏洋乡贫困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学校门口铺就着一条水泥路,静悄悄地延伸过田野,延伸过庄稼,延伸向寂寞的村口。它像一条童话般的地毯,吸引着远近村庄的孩子迈开欢快的脚丫,奔向村庄内的象牙塔。上学的路,放学的路,牵引着来回穿梭的少年足迹;牵系着一拨拨少年的成长。一群孩子如林间的雏鸟,曾在象牙色的暖巢里孜孜以求;如今,扑楞开健硕的翅膀,飞高飞远了。山村寂静,校舍依旧,如皎洁的月,流泻出缕缕清辉,叙说着十多年来鲜为人知的助学故事。

一九九八年,诗人刘伟雄走进柏洋乡贫困区,以国税局领导的身份深入老贫困区调研。一份血浓于水的乡情,他比别人对这片乡土有更深更沉的情感;比别人更了解这片山区的贫瘠与落寞。当时,有7个自然村的一百多名学生分布在3所单人校就读,其中两所校舍已破旧不堪,另一所则借用村里的祠堂上课。一群赤脚的孩童每天踉跄过蜿蜒的山路,挤在光线黯淡的破屋子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源泉。暴雨天里,教室的土墙歪斜,雨水从缝隙间渗进来,风声雨声掩盖过读书声。诗人的眼睛潮润了,他从这一群少年身上,仿佛看见光阴深处年少的自己,那是多么懵懂的年龄,多么渴望求知的心灵,多么纯真的眼睛,在仰望着知识的星空呵。时代在变化,社会进步日新月异,而三十年后,这穷乡僻壤的孩子们仍然延续着自己当年的求学路,用最艰苦的状态和最辛勤的方式坚持求学。山里山外,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被蜿蜒崎岖的盘山路所阻隔。帮扶脱贫在诗人刘伟雄眼里,不单单是一项挂钩点的工作任务,而是心中任重道远的担当和己任。一九九九年,霞浦县国税局与黄土丘村结为帮扶对子,身为国税局局长的刘伟雄,拨款捐资二十多万元在山村建盖了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偏僻的贫困山区有了第一所崭新的学校。他又多方筹集,将筹资款帮助黄土丘村修筑了第一条水泥路。山乡孩子从四面八方涌来,欢奔雀跃在平坦的水泥路上,走进簇新的校园。国税局捐赠的新电脑搬进敞亮的教室,黄土丘国税小学是柏洋乡第一所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学校。孩子们初次通过彩色屏幕,开拓了知识的视野。在刘伟雄的热心牵引下,福建省少儿出版社也捐献大量图书,捐建了山村学校的第一个图书室——红孩子书屋。孩子们沉浸在宁静温馨的校园里,书声朗朗、欢声笑语,不再辛苦地爬坡绕道,不再经受风吹雨淋。理想的种子悄悄萌芽,迎向阳光。

陈方是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捐资助学的第一批学生。山风中的一场大火曾把她家的瓦房烧成废墟,正处于学龄的小女娃眼看着上学梦要成为泡影。国税局实行助学计划,恰当时机帮助了山区贫困生就学。贫困生免除一切学杂费,还享受国税局每学期捐助的学习资金。助学金激发着她顽强的学习毅志,她成绩优异一直名列前茅,这也点燃了一个清贫家庭对未来的希望。乡村父母习惯用农民最本份的方式报答感恩之情,他们给县里的干部职工捎去自家地里种出的地瓜、豆子等,朴素的情意和国税干部融为一体。日子在悄然流转中,滋生成一种默契。每到假期,国税局干部会把山里的孩子接到城里家中小住几日;城里的孩子也开心前往小山村感受田野乐趣。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互相往来,个性互补。

小叶梅转读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时,已是六年级的毕业季。在此之前,她被寄养在外婆家里,每天要走很远的山路到村外读书。外婆每天都要倚着门,眺望她从迢遥小路放学归来。当山路上的人影由小点逐渐变大,活泼可爱地推开院门时,外婆一天的牵挂才算石头落地。转入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后,小叶梅开始住读在学校里,学习和起居都有老师相陪相伴,国税助学资金也减省了家庭一部分负担。在国税希望小学仅仅住读一年,小叶梅成长的记忆里却留下了最美好的童年时光。老师成为最知心的守护人,同学们是开心伙伴,国税局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经常提着礼品来学校看望。留守童年不再笼罩着孤单的阴影。

诗人悲悯的心灵具有向善性。向善,促成一个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扶贫期间,刘伟雄放下领导身份,把自己变成大山子民,他用真诚和质朴回报这片热爱的土地。考虑到山高路远的现实情况,他托人碾转从远方选购了一批英国黄种山羊,计划让英国山羊和本地羊配种,生产优异的品种羊,通过发展畜牧业带动致富。山村的田野因为缺少壮劳力逐渐荒芜,大片的田野荒草凄清,隐伏的虫鸣此起彼伏,山村更显得寂寞荒凉。他费尽心思为村里牵来了多只水牛,作为公共财物由村委看养。哪家春耕时需要耕牛,借用哪家耕作。他对贫困区的老辈和少辈作出细密的安排,犹如一首序曲,节奏高低起伏,都有合理的过渡和宏远规划。村民们把他当作山区的主心骨。当刘伟雄和干部们端着锅碗,围坐在灶堂边,和村民一起咽着苦荬、瓜叶时,村民们激动着,灶火映红面颊,愁结的衷肠化成滔滔话语,伴着粗茶淡饭和盘托出。农家的清贫有人分享,容易获得满足。他,就是国税人的标志;在村民眼里,国税人就是乡亲。

春天,当水牛从田垄间耕犁出一条条泥浪;青草坡飘荡来山羊咩咩的叫声时,大地上的物事正以不动声色的时序悄然改变着。乡亲们盼望的眼神在这片葱绿的大地上渐渐柔和起来。二00六年,刘伟雄接到工作调任,调往福鼎国税局。

刘伟雄从本县调任外县,似乎意味着霞浦国税局和贫困区帮扶情缘的中止。对村庄而言,这犹如季节与季节交替的变奏。如果春天没有走向夏天的繁盛,可能是倒回春寒的凋敝。过往的八个春天,不辞辛苦的国税人与乡民结下多少情感,回望醒目的学校牌匾一一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就不得而知了。黄土丘与国税局的连对,是血浓于水的情结。新接任扶贫的挂钩单位要求村庄更改校名,去掉国税名称,换成新扶贫单位的校名,遭到全体村民和师生们一致拒绝。国税在山区植下的情感是根深蒂固的,已经融合进乡村血液,随着一代代人成长。近二十年后,村庄赫然醒目的校名依然不改,像一种信念,像一种坚持。校名表述了山村的情感,表明了山村的态度。山村的态度,显然拒绝了其他单位的援手。

正如诗歌的抒写,每一行诗句倾注着生命情感。每次情感的付出,构成生命真实的阅历,即使脚步往远方漂泊,内心依然回顾。太多的付出,成了心中一份牵挂。他总想回黄土丘看看,黄土丘似乎也在遥遥召唤他。每次,他从福鼎返回霞浦,在有限的节假日,总要颠跛过柏洋乡山路,去探望贫困村的父老乡亲和天真活泼的孩子。某些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他感受到了悄无声息的变化。乡亲们热情依旧,热情之后往往沉默。热情或沉默,都是一种表达。说与不说,爱构成了心中的责任。在外地工作,他不便继续带领国税人帮扶贫困村,个人使命却让他继续想为黄土丘做些什么。

当他再一次来到黄土丘时,教室里的学生廖廖无几;草坡上牛羊也无影无踪。他,真的沉默了。牛羊哪去了呢?品种羊还没等及发展成规模,就被村民迫不急待地宰杀,用来招徕客人了。孩子们上哪去了呢?有的已经毕业,有的辍学。他在沉默中感受村庄无边的寂寞与荒凉。荒凉感让他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幅画面,那是山村悲怆的画面:他初来山区调研的一个冬夜,一个十五岁的女孩趁着月色去邻村看电影,女孩走在千百次走过的山路上,前往她去过几十次的邻近村庄。但在那个冷风呼号的夜晚,女孩失踪了,所有人不知她去向。数月后,刘伟雄手中收到一封信,女孩从泉州写来的求救信。经过一次次坑蒙拐骗后,她被扣留在公安局。长长的纸页挤满密密麻麻的字,不是女孩的字迹,女孩并不识字。但她有过怎样惨痛的经历,才把泣血的遭遇变成别人执笔的文字,句句叙述,被字字记录,揉成一团纸,捎回村庄,传递到他手里? 一个失踪的女孩突然有了迅息,他风尘仆仆地驱车从国道赶往泉州,经多方了解和不断打听,才找到失踪女孩的下落。如果山村不再闭塞,一位即将成年的少女满怀浪漫去看一场电影,会在村庄的路口被拐骗他乡吗?山村贫穷,山村闭塞,愚昧让山村在贫穷的泥淖中越陷越深。改变贫穷,必先扫除愚昧。如果乡村拥有发展产业,没有发展能力,依然会陷入贫穷的困境。只有提高乡村素质,才能提高人力资源。很多年过去,失踪女孩的求救信仍然被保留着,时时提醒他必须为山区做些什么?他发现,乡村教育是乡村的希望。

他开始寻找那些离校的孩子。如诗歌的坚守,执着和深情都是内心的愿望。

刘伟雄联系上叶梅时,叶梅正在为升高中犯愁,家里沉重的负担无法支持她到城里就读。刘伟雄了解到情况,及时帮她办理了助学贷款,以后的生活物品和学习用具也源源提供给孩子。当他把工作扶贫变成个人帮扶时,开始了角色转换。他不是富翁,成立不了教育基金会,也不能轰动地捐献一笔巨额奖学金。他坚持的事情很寻常很细微,这些细微正以寻常的温暖注入孩子的心田,鼓励着她,影响着她,陪伴她成长。叶梅考上江西商业学院时,刘伟雄夫妇千里迢迢去外省看望她。夫妻俩到学校了解她的学习情况和生活起居,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适应一个崭新的环境。带叶梅出来吃饭时,他拿钱交代她独自去付账。叶梅结完账,他提醒遗忘什么没有?叶梅懵懂地摇头。他指点,付账前应该先核对账单。很具体的细节。只有在生活细节中处事谨慎,初出茅庐的孩子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去迎面生活的风风雨雨,孤单旅途学会清醒的自我保护。如今,叶梅已长成婷婷玉立的大姑娘,工作、生活在异地奔波,待人处事落落大方。

陈方因同样的窘境曾打算辍学。刘伟雄从微薄工资里匀出一部分,作为每学期的奖学金资助她、鼓励她。陈方学习一直出类拔萃,如今,她已考入农林大学成为一名研究生。当她坐在高校图书馆里,回忆起童年乡村的红孩子书屋,母校的一页页书本,曾打开了心灵最初的梦幻。山村那枚月亮,如刘伟雄诗歌的《红月亮》:波光开出了水的路径 小小浪花涌动着新鲜的梦。生活在教育中传递、更新。陈方对生活的热爱,缘于刘伟雄乡土情怀的感染。她对毕业后的理想,有明晰的方向:用成长路上收获的爱,回报给社会更多的爱。

由工作扶贫到个人助学,时光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倾心灌溉的小苗如今已枝繁叶茂。懵懂少年长成了意气风发的青年,青年们喊他"刘伯伯"。少年成长的时光,仗量着一个人的时光。光阴不再,诗心依然,他默默资助下一位学生……

我被他的助学事迹感动着,搜索着一个个学生的电话号码,拨响远方。远方传来乐呵呵的声音,告诉我:“我并不是刘伯伯唯一捐资助学的学生,像我一样,接受刘伯伯帮助的学生还有很多呢。”笑声明朗,阳光般荡漾着快乐。她心间的快乐,荡漾着伙伴们的快乐。迄今,从黄土丘国税希望小学走入高校的大学生共有二十多位。因为一份坚持,黄土丘铭记着国税人;一个人的坚持,感染着周围朋友的坚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默默伸出援手,帮助更远山区的孩子。这是爱的感召,如诗歌一样真诚、久远。当星星的火种点燃火炬,一棒接一棒传递,爱汇聚成一股暖流。人们在春天的原野上,看到欣欣向荣的希望。他们在传递爱心,传递信心,传播着和谐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