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创建两岸青年戏剧艺术交流的新模式
来源:文艺报 | 王平飞  2017年12月27日07:53

濮存昕为学员们授课

戏剧导演黎焕雄(中国台湾)与学员们交流

结业仪式后,学员们与主办方、承办方领导及专家合影

由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新剧本》杂志、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共同承办,北京戏剧家协会协办的“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12月1日在京举行了结业仪式。该计划旨在推动、深化两岸青年文化艺术交流,发掘青年戏剧编导人才,全面提升其对戏剧创作的理解,鼓励他们探索创新。参与该计划的学员由北京与台北两地青年戏剧创作者组成,学员年龄大都在30岁上下,最小的学员仅有23岁。学员们既有来自体制内院团和学校的青年编剧人才,也有新文艺群体中的青年戏剧人才,他们在话剧和戏曲创作领域崭露头角,是两岸戏剧创作中颇为活跃的创作者。

“用文化连结两岸青年的心灵,培养新一代两岸文化创作者,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刘辉说。北京与台北两地学员在北京两周的共同学习和生活中,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拓宽了各自的戏剧视野,全面提升了对于戏剧创作的理解,碰撞出了许多思想和灵感的火花。在时下众多与戏剧相关的培训、交流中,“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的内容独特而富有新意、扎实而充满蕴涵,为今后此类培训、交流活动提供了不少新的经验和启示。

深度与广度兼备,建立起交流的纽带

以往的编剧培训项目通常时间跨度大,参与人员多,常常采用学者专家“一对多”的授课方式。相较之下,“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坚持“精选优选”的原则,从学员的选拔、授课教师的选择、实践的内容等不同环节进行了周全的考虑和细致的规划。

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新剧本》杂志邀请了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等共同组成评审团队,通过北京剧协官方网站和《新剧本》杂志公众平台发布招生公告,从数十名报名者中遴选出10余人,作为大陆学员参与到项目中来。台北市文化艺术促进协会执行长黄寤兰通过举荐与遴选结合的方式选出台湾学员6人,分别参与到北京和台北部分的培训中来。全部课程对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国戏曲学院两校学生开放,包括在大陆学习的台湾学生,进一步惠及更多青年戏剧创作人才。在教师选择上,由来自于话剧、戏曲、影视领域的一线专家、学者共18人组成团队为学员授课。本次扶持计划对新的文艺形式也给予了关注,并着重强调不同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加强深度,拓宽广度。授课与对谈相结合,加深两岸的学员对于北京和台北两地戏剧文化的了解,使其熟悉北京和台北的文化景观,并在更高的维度上加深编剧对于城市和空间的理解。

专家们从个体的艺术生命历程与体验出发,深入地讲述自己的创作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提供成功经验,激发戏剧思维。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为学员讲授的第一课,就使得学员在感受到震动的同时,对于戏剧创作实践加深了体悟。“密集的课程设计,让我们有机会和老师们深入对谈。”来自台湾本事剧团的编剧邢本宁说。作为台湾的戏曲编剧,邢本宁感受到北京深厚的历史传统与人文底蕴,认真聆听了北京戏剧界专家学者的精彩授课,并与来自两岸的优秀青年编剧同行们分享了鲜活的创意。在第一堂课上,她便找回了做戏曲编剧的初心,那就是濮存昕先生所说的:“找到美,人无论如何不能对美无动于衷。”

不同专家从不同角度共同讨论一个主题,则展现出不同艺术角度和创作方式,比如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曲士飞和编剧、导演、制作人白一骢的对谈就从影视和网剧的创作和制作谈起,对大陆影视和网剧的发展做了梳理,并对未来的走向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在台北的部分培训中,5位台湾戏剧界的知名专家从戏剧、戏曲的创新写作再到台湾剧场的30年发展之路的讲解,让学员们对于台湾地区戏剧创作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更加直观的感受则来自于对于台北市各大剧院团体的参访,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松山文创园、国光剧团、台北艺术大学等13处文化场所,全面认识了台北市的戏剧场域以及制作运营状况。“看到了台湾的艺术家克服经费的困难,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真诚的心灵,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钟海清说。

正是通过互相的学习和参访,以及课程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延展,两岸学员熟悉了彼此,明白了彼此创作环境的异同,在差异中寻找到共同的前进方向,建立起了交流的纽带,为将来彼此更深度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工作坊训练,将平面思维转化为立体思维

对于编剧来说,缺少舞台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一个剧本只有到舞台上演出过了,才能算是真正完成了戏剧创作。“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工作坊训练的内容,使得学员们能够亲身感受表演和导演训练中的各个元素,以不同的视角去对待剧本创作,从而把编剧的思维从纸面上抬升,变得立体起来。因此,从本次扶持计划的开始,承办方就邀请到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学员进行工作坊训练。运用不同的工作坊训练形式,从肢体表达到语言运用再到视点方法,对学员的创作惯性思维进行改变,使得学员能够更好地感知剧场空间,对于剧场空间的运用有所了解。

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李亦男的工作坊中,令学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在没有灯光的教室中进行“杀人游戏”。在这个训练项目中,场地被事先划定了边界,学员们不能离开这一区域。并且学员们还被要求用布蒙上眼睛,只能靠听觉来躲避“杀手”的追踪。在训练结束后,学员们通过亲身的感受对于舞台的“边界”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训练,却让我体会到了创作的‘边界’,案头的写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创作过程中更要建立起立体的创作思维。”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俞思含如是说。 在台北的工作坊训练中,由专家周慧玲、黄建业、姜富琴带领学员进行写作和观察生活练习,使其更加重视对于创作思路的建立。比如,在20分钟内通过元素训练,训练编剧对于故事搭建的速度,激发其对细节敏锐的洞察力。通过不断地施加压力,进行极限创作,要求学员必须清晰创作的目标,跟上速度。

编剧思维的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坊训练只是提供了一种示范,是探索创作可能性的一种工具,剧本创作的本质依旧是内心的表达,对于创作者自身心灵的挖掘。“创作需要作者清晰地认识自己,工作坊的训练方法是作者认识自己的过程,最终的结果会体现在剧本上。” 《新剧本》杂志执行主编林蔚然说。

培训并不是目的,深化成果转化才是出路

两岸戏剧文化的交流,最终还是要建立在成果转化的基础之上。在结业仪式的汇报演出中,十余名学员分为戏曲和话剧两大类别相互配戏,共同表演了学员们创作的剧本的片段,作为本次扶持计划成果的展现形式。“剧本需要‘共情’,两岸人民的交流更需要‘共情’,剧本的完成只是第一步,扶持计划会力争将成果推广出去,使两岸青年戏剧创作者达成进一步深入合作。”刘辉说。面对未来的成果转化,承办方将会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实现将新创作品真正立在舞台上。作为承办方之一的《新剧本》杂志将会和北京戏剧家协会携手对优秀剧本进行推荐,举办剧本朗读会和专家研讨会,进行对剧本的打磨和升级,推动剧本的孵化工作。

参与扶持计划的学员在课程结束后纷纷表示,学习收获满满,启示良多。来自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编剧丁嘉鹏说:“在学习期间,台湾同学谦虚认真的求学态度与刻苦钻研的做戏精神,让刚刚步入工作岗位恰逾一年的我,更觉得学无止境。对于我们这些来自院团和艺术院校的编创者而言,无疑是一种鞭策。”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谢柏樑认为,“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把有情怀有基础的青年编剧人才集中在一起,通过课程和剧本修改的方式,进一步把两岸青年编剧的作品集萃起来,尚属首次,具有重大意义。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梧桐表示:“扶持培训计划的视野、格局、专业性和普适性打开了戏剧人才的视野,拓展了戏剧人才的发展方向,对于未来戏剧行业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着导向性和前瞻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2017两岸青年戏剧人才培训扶持计划”定位为培养和扶持两岸优秀的青年编剧人才,增进两岸青年戏剧创作者的专业交流和情感沟通。从戏剧创作的源头出发,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讲述好中国故事,以文艺作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两岸青年人在心灵上的真正沟通,为两岸的交流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恰恰是此次活动的最终目的所在。可以预见,此次两岸文化交流平台将在今后发挥持续长久的功效,并为推进两岸戏剧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