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严锋:未来文学的希望在于人工智能

来源:澎湃新闻 | 程千千 章晓莎  2017年12月26日08:38

讲坛现场

在技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引领社会潮流的当下,文学自然无法在时代中静止。那么文学与技术有着怎样的关系,飞速更新的技术又会对文学产生怎样的影响?12月15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上海纽约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张峥和上海网络作协会长陈村齐聚陕西北路网文讲坛,围绕“技术时代的文学”一题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陕西北路网文讲坛由上海作家协会、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局共同倡议,上海网络作家协会主办,上海市静安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乐敬文化传播承办,常设地址为陕西北路600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展示咨询中心,这里将长期为网络作家提供写作、交流、展演便利,成为他们的线下会客厅。

严锋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泛游戏化的时代

身为中文系教授的严锋,一向对科学技术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在这一点上,他多年的朋友张峥功不可没。据严锋回忆,多年前张峥曾带他去了一家航模商店,那是他第一次接触航空模型。“那时我们都没有钱,张峥省吃俭用买了一个弹射飞机,还买了一本叫《少年航空模型》的书。那时我们在空地上一起玩,他在前面拿着橡皮筋,我在后面拿着飞机。当它成功飞上天,围观的人们都发出了欢呼,”说起往事,严锋的眼里闪烁着别样的神采,“那时我们的生活非常困顿,飞翔在天空中的航模便寄托了我们对自由的渴望,渴望能够摆脱物质的限制,自由飞翔。”

他曾依据父亲送的《科学小实验》丛书中介绍的原理,从军工厂工作的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个废弃的坦克目视镜,再向奶奶借了老花镜,自己制作了一副简陋的天文望远镜。自制的望远镜自然有很多问题,并不能拿来看清星星,但举起望远镜观察天空的经历,让严锋的心灵得以起飞,使他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后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代来临,串联起了所有关于飞翔和自由的梦想。而自称“复旦自己组装电脑第一人”的严锋,回忆了自己1992年走遍上海寻找一张声卡的经历。而那时对新兴计算机技术的狂热,也使严锋成为了国内最早提倡游戏文化的学者之一。

“我接触的第一款游戏是《银河飞将》,它里面有飞翔,有飞船,还有比天空更高远的宇宙,太激动人心了,”严锋说,“当时我在读博士,可以玩《银河飞将》三天三夜,不吃不睡。”严锋对游戏的兴趣很快就转向了研究,发现游戏正在定义我们的时代。

现场观众

严锋认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泛游戏化的时代,电脑游戏只是其中一个很狭小的表现,文学、教育、娱乐、游戏,无不有向游戏靠拢的迹象。由此,严锋分享了自己对于电子阅读的了解和研究。

严锋指出,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都会激活大脑中的文字阅读区和记忆区,但电子阅读还可以激活决策区,因而相比传统阅读,它更能调动起全方位的大脑运动。原因在于电子阅读是超文本和多媒体阅读,结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并借助链接的跳转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

“这跟游戏没有本质的区别,特别是我最早玩的电脑游戏就是纯文字的,叫交互性小说。”严锋提出,电子阅读是一种游戏化的阅读,它让大脑对信息的反应保持在一种高度兴奋状态。“这种游戏化阅读其实是带我们回到了原始的丛林,让我们对各种信息保持高度的戒备。网络是一个黑暗森林,我们都是猎人,搜寻信息的过程就好比捕猎。”严锋借用了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黑暗森林”的概念,如此解释道。他认为,印刷阅读文化使人们结束原始状态进入安定的人类文明,而网络打破了这一状态,造成了人们思维上的“返祖”,这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我是文学教授中游戏玩得最好的,又是游戏玩家中对文学的理解最深刻的,我想我的这一见解可能会有一些意义。”严锋说。

张峥

陈村

算法可为每个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

基于前面对超文本、多媒体电子阅读的分析,严锋进一步提出,这种阅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指向未来的阅读。严锋解释说,网络对于文学的革命并非特殊,它的趋势在过去就已显露。人们一直声称要捍卫的书房式阅读是线性的,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主人公的命运是唯一的。然而综观现代文学史,这个模式一直在被颠覆。“其实线性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落伍了,上世纪80年代都在做意识流,结局不确定,人物的命运也是不确定的,”严锋说,“这其实就是一种网络的状态。巴特、福柯当年所渴望的文学形态,不正是现在吗?”

对于严锋的大胆猜测,陈村和张峥并不认同。陈村认为,若如此发展下去,文字会被图像瓦解,文学也会被瓦解,甚至整个世界都会在这样的技术浪潮下失去表达意义。而张峥指出,被打散的、液态化的阅读不能等同于文学,文学应该位于更高的境界。

现场观众

不过严锋还提出了未来文学的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人工智能参与文学创作的可能。尽管AlphaGo在围棋上显示的实力令很多人惊恐,但严锋却将此看作围棋界的新转机,继而期望它能为文学带来新的活力。“过去我认为小说完全无法跟影视游戏争夺主流人群,但我现在突然看到了一丝希望。如果我们文学要找回当年的荣光的话,搞不好重任还落在了机器上。”

陈村也赞同这一观点。他指出,现今人们的生活已非常依赖机器,乐于和机器交流,喜爱游戏中的虚拟人物甚于真实的人。“未来甚至还有机器人做家务,陪你散步聊天。与机器人相处,或许就像我们现在养猫养狗一样,所以让机器承担更多的角色也顺理成章。”他如此预测道。

严锋进一步预测说,在未来,文学作为以往的被尊崇的地位或许不会继续,而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融入其他的新媒体中,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于文学的未来也许会发挥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探讨出了文学的一个很深刻的未来,既悲观又乐观,既黑暗又光明,既是人又不是人。如果真是这样的图景,作家到底是什么样的形态,我觉得不是太重要了。但在这个形态当中,文学还是会存在,”他如此相信,“因为我文学说到底就是人类情感在不同情境,也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包括人物的命运,这种将来可能就变成一种算法,高级的算法,更能够切乎读者的需求,而且更加可以定制。”

讲坛现场

何为可以用算法定制的文学?严锋对此进行了更详细的阐释,他说:“过去我们认为,越伟大的文学越不能影视化,即经典度与不可改编度成正比。因为影视的具体图景会限制文字抽象性所引发的想象力。我想今天这个定律依然成立,但出现了新的情况:小说中经典角色的形象,在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定制,为每个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定制选项,这就是我对文学的终极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