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曾晓文《背灵魂回家》:聚焦灵魂的审视

来源:文艺报 | 黄健  2017年12月22日06:56

读曾晓文的散文集《背灵魂回家》会有一种心灵的震撼,透过她充满深清的叙述,能感受到她观察人生细微之处所表现出来的对聚焦灵魂的审视,以及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领悟。

“异域篇”写的是她在异国的感受,如《属树叶的女子》一文,讲述的是“我”作为异国旅人对往事的追忆,看似是写在异国的所见所闻,实际上却是从异国的空间视阈中,用旅人的眼光写出记忆深处的往事。这不是一般性的回忆,也不是一般性的倾诉,而是力图发掘出记忆深处那苦痛遭遇的意义内涵,并进行人生的反省。《墓园沉思》《记忆的窗纱被撩开了》《背对月亮》《拥有一个春节》《异国说孤独》等文,也都基本上是沿着这种写作理念和思路来叙述,看似是表达对故乡、故土的依恋和对往事的追忆,实际上则都是在传达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一种深沉的思考,一种意义的探寻。

聚焦灵魂的审视,同样也是对在当下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当下的异国生活总会遭遇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故,这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挑战甚至压力,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挑战和压力,也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在散文创作中也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示。《静屋》一文叙述的是失业心境。她这样写道:“失业的感觉有些像失恋。起初是愤怒、烦躁,然后是悲悲戚戚、自怨自艾,最后就是无所适从、心灰意冷了。”是的,从无所适从、心灰意冷,到“静屋”的灵魂反省,再到最终的感悟,获得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彻悟:“可我为什么要一味地抱怨生活薄待自己呢?何必这样的失魂落魄?一份职业能证明一个人多少价值呢?失业能改变我什么?”一连串的追问将思考推向了哲理的高度:“激扬与沉静,都是为了让我感受;高潮与低落,都是为了让我有淋漓的演出;甚至这休止与落幕,也只是为了给我的奔波一次停顿,给我浮躁的心一个沉思的片段。”有了这种强有力的“支援意识”,内心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强大,即便是在异国不断的迁徙(《随着春天迁徙》),生命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光彩,漂泊的灵魂也终将找到归宿。《第二杯咖啡》一文,写在多伦多咖啡屋里的感悟和思考:“也许人在以平淡的矿泉水满足基本需求之后,还要体验咖啡的香郁和浓烈。”生命的曲折、人生的起伏,如同“音乐的妙处便在于高与低,急与缓,热情与冷静的交替”。当年东坡就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悟,告诉世人此乃人生常态,并不要因此而失去对“婵娟”(明月)的美好企盼,曾晓文的散文也再次强化了这种认识。

无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精神,它让聚焦灵魂的审视,更加富有思想的张力。在“漫游篇”里,作者就是以思想的力量去认识生活,以生命的热情去感受生活。她给读者描绘了自己的生活“漫游”,无论是在异国,还是回到母国,她都是用“心”去认识和感受生活,展示生活“漫游”的多姿多彩,展示心灵“漫游”的细腻精美,使人在“漫游”中提升生命的品位,升华精神的境界。“情感篇”记叙了生活的种种经历,特别记叙了情感经历。《给父亲》《远方的父亲》等文记叙了对父亲的深情:“你的灵魂是我永恒的主题。”这是一个女儿对饱经沧桑、备受苦难折磨的父亲的深情诉说,令人潸然泪下。《长歌当哭》《等》《别离在即》《冷与苦》《生命是一种触摸》等文,也都以深切的情感叙述了作者生命历程中种种的情感际遇,展示出她情感的丰富和心灵的丰厚。在“女性篇”里,曾晓文更是以细腻的笔触写出女性特有的心灵情感,发掘出女性独特的心理性格特征,描绘出女性世界的别样精彩。而“文化篇”则展示出作者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思考,她的散文创作具有学理精神和文化省思,《生命的桥》是读《廊桥遗梦》后的体会,从现实的“桥”出发省思心灵的“桥”;《洋人》一文也是通过对中西文化的思考,写出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谁是幸运儿》写对文化融合、“爱心”文化功能的思考。还有《加拿大人谈中国》《晚安,我的朋友》《一生只能有一部》等,都显示了她思考面的多元和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