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熊培云:我不认为追求真理最重要,慈悲是我的态度

来源:澎湃新闻网 | 高丹  2017年12月21日20:22

2017年10月,70后学者、作家熊培云出版了思想随笔《慈悲与玫瑰》,“慈悲”是熊培云的人生理想,正如他的一个签名所言:“入狱身先,悲智双圆。虽未能至,心向往之”。“玫瑰”则寄寓着个体之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熊培云说:“慈悲代表着我对世界的态度,我不想辜负它,甚至愿意为之牺牲一切;而玫瑰代表着我对自己的人生的态度,它是对自我的慈悲,既有此生,你便不要辜负自己。在这本书里,我着重讲了无私心即无公德、自救乃第一天理以及面包、马戏、玫瑰、星空等与美好人生相关的议题。因为涉及到个体的价值,有些地方延续了《自由在高处》的风格,但是更为集中。”

12月16日,“心怀玫瑰,仰望星空”——《慈悲与玫瑰》“读者中找读者”线下分享会在北京举行。主持人江小鱼、新华网读书主编王志艳、豆瓣副总裁姚文坛、诗人严彬以及歌手莫西子诗、音乐人秦奇参与活动,正在牛津访学的熊培云也与现场嘉宾进行了连线。

“不是一部分人过上好日子,另一部分人就必须去死”

王志艳谈到,和熊培云以往的作品《自由在高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相比,这本书更温柔、更生活化了。书中谈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电影、琐碎的事情,和他以前思辨型、研究型的作品相比,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比如在“慈悲”的主题上,她用路内的《慈悲》为例,谈到假庙和假和尚的无意义,但是却拥有一颗已经皈依的佛心。谈到中国式的善良和中国式的慈悲,书中的这些内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更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共情。

在她看来,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在洪水猛兽般的互联网世界愈发容易受到抨击,而大众则容易被情绪牵引,群体性的爆点事件此起彼伏,而熊培云新书中《疯狂的蚂蚁》这篇则是对这种现象的另一种特别的诠释和解读。在越发容易陷进“死亡漩涡”的今天,人们越发需要独立思考的精神。

严彬认为熊培云展示的是一种西式的慈悲。通常中式的慈悲更多的是指人需要对人怀着一颗善意的心,而培云兄展示的是“双向成全”的一种慈悲,于人于己都要表现一种善意。就像自由并不是刻意随心所欲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而是能够向自己不愿做的事情说不。

在他看来,熊培云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者,更是一个启蒙者。“人该怎么生活?” 作为苏格拉底的终极问题,也体现在熊培云书中的方方面面。与熊培云相识于2008年的严彬,内心认定熊培云是略带悲观的,《慈悲与玫瑰》所带能教会人的便是一种自处的可能性。

熊培云称自己对于人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恍惚感,在一个访谈中他谈到:“一个晚上,坐在牛津的公交车上,我问自己:为什么此刻坐在车上的不是年少的我,也不是年老的我,而是现在的我?而且,刚刚提出这个问题的我也在瞬间消失了。这种恍惚感伴随了我很多年。人们常说人死如灯灭,可我总觉得当我离开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像灯一样熄灭。简单说,我与这个世界一样,都不那么真实。”

《慈悲与玫瑰》中,熊培云多次用到西西弗斯的隐喻,“很难说人生有什么意义,但这恰是我们可以寻获意义的关键。正如我在《慈悲与玫瑰》一书中所写,正是因为人生没有意义,人的主体性甚至神性才得以发挥。人生最大的希望就在于人有审美的能力与审美的激情。而美的存在,也恰恰是我们一切悲观的起点。”

《慈悲与玫瑰》一书中,也充满了熊培云对于社会和生命的思索,如以下文字:

“如果让你牺牲,全人类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你愿不愿意去死?记得当时我们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我愿意!时至今日,我必须承认,当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我的回答可能还是愿意,但已不再响亮。因为我畏惧了这背后的逻辑——需要一个人去死才能换来的美好世界,一定不是美好世界。”

“审美活动所呼应的是人的内在的神性。当一个人身处困厄之中,源于内心的审美可以帮他超越现实中的苦难。”

人应该看重自己身上的诗性

在豆瓣副总裁姚文坛看来,《慈悲与玫瑰》让熊培云完成了向“个人”的蜕变。这并不是一个倒退的过程,知识分子讲究“社会性”,而新书中,熊培云从那依然具有批判性的文字中,讨论了“自救”“生命个体的意义”和“回归内心”的可能。从社会回归个体,反而带来了灵魂的互动与共鸣。熊培云以文字为路径,通过对个体的关注,延续对社会的关注,直到成全他人。在这个全员发声的时代,他的文字却更加冷静、温和,更富有诗意。或许,这才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意义——发声并不仅仅是为了唤醒那些本来就能被唤醒的人,而是让大众在享受别人思想的时候,也激发自己的思考。

正在牛津做访问学者的熊培云也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参与了本次活动。他说,比起浪漫,人应该更看重自己身上的“诗性”。不管是写作还是生活,“诗性”都是一个留有余地的状态,是我们赋予世界意义的过程。熊培云坦言:“过去这些年的写作和生活中,作为个人,我并不认为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人是意义动物,只有追求意义并赋予世界意义,人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熊培云认为所有写作的人都是一个浪漫的人,因为他(她)在重新构思另外一个世界、打造一个美好的世界,这本身即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漫天雪地、一座城,一处旷野,置身其中,便能瞥见袒露的灵魂。诗性则是熊培云更看重的人身上的特点,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中,诗性是一种留有余地的状态,像杯中水、瓶中沙,从自身出发,不断赋予人生意义的过程。作为一个个人,熊培云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作为追求真理的存在,而是追求意义的存在。和一加一等于二的真理不一样的是,人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只有在不断赋予意义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作为意义动物,人在这点上都可以是诗性的。

因一首《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而走红的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少年莫西子诗现场进行了演唱。“不倒翁乐队”主唱之一的秦奇为此次《慈悲与玫瑰》分享会即兴创作了一首小提琴曲《慈悲的赋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