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迈好“翻译”这道坎 中国文艺自信“走出去”

来源:文艺报 | 何美  2017年12月18日06:58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印发,以文学、影视为代表的中国文艺“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曹文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刘慈欣和郝景芳获得雨果奖,《欢乐颂》《媳妇的美好时代》《舌尖上的中国》等影视作品特别是现代都市情感剧实现了更多文化输出。

中国文学艺术“走出去”,是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具体体现和内在要求,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的客观需要和入心之举,更是推动实现国际互联互通、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话语实践路径,其间绕不开“翻译”这道坎。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曾说:“没有翻译家的智慧,千千万万像我这样的读者,我们就好像世界文学璀璨星空下的盲人。”莫言、刘慈欣等感谢翻译家葛浩文、刘宇昆等,莫言说:“得诺奖离不开翻译。有时候,翻译比原创还要艰苦。我写《生死疲劳》,初稿只用了43天。瑞典汉学家陈安娜,整整翻译了6年。”

中国文艺翻译的璀璨星空下,呈现出新的发展倾向。一是中国影视游戏动漫积极进击海外。影视产业与电商、旅游产品成为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三个支柱。其中中外合拍电影模式逐渐发展成熟。截至2017年9月,我国已同20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金砖国家《时间去哪儿了》、中美《英伦对决》《我们诞生在中国》和动画片《功夫熊猫》等都是合拍片的成功实践。二是当代文学释放魅力、网络文艺加快步伐。2017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报告表明,中国当代文学替代历史类图书成为海外馆藏最具优势的板块。“网文出海”也是国际热门文化现象。三是开放“代入”和民众“参与”输出特征鲜明。既有文学奖、图书展、电影节等主流渠道,又涌现出网文翻译组、影视字幕组、粉丝社区等。不少网民包括“老外”自发“追更”并翻译,成为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好劳模”。四是文艺翻译产业需求旺盛。译作初始成本高,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衍生效益看好。翻译有望成为内容创业的富矿。

不过,当下文艺翻译也遇到瓶颈:专业翻译人员紧缺,许渊冲等资深翻译家尤为匮乏。译者工作量大,但是投入高收入低、要求高名气低、风险高回报低。文艺翻译费用数十年基本都是千字70元,不及同声传译和商贸翻译。中国文艺“走出去”还缺乏系统规划与影响力。海外艺术尤其是西方艺术传入国内繁盛,而中国艺术的渗透力还很薄弱。

笔者以为,中国文艺精品“走出去”,首先,应继续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继续打造“中非影视合作工程”“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友邻传播工程”等一批亮点工程。深入推进“中国当代文学对外译介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等数十项重点工程,加强“中外图书互译计划”。建立文艺翻译基地、高端翻译人才培训基地,设立相关翻译基金、战略课题,开设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形成良性翻译业态和专业化译制生态圈。其次,精耕细作文艺精品翻译。要有规划,形成项目、形成规模、推出精品,并推进多语种翻译全面开花。除了英语、法语、俄语等大语种,小语种也可以做大文章,要乘着“一带一路”建设东风,推进双语对话合作。再次,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建立合作机制。除购买或出售版权作品,更要在选题策划、出版发行、传播运营等环节,与国际出版机构、代理机构和翻译家深度合作。

“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体现国际思维方式的语汇缘何成为热词?傅雷为何在译文中选择“武装到牙齿”,而不是现成的中文“全副武装”?余光中何以翻译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些无不启发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与对外话语体系传播方式上的创新与匠心。让优质翻译成为文化使者,助力提升中国文艺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