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在新时代努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第二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综述

来源:文艺报 | 李晓晨  2017年12月18日06:47

12月12日至14日,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创造新时代的新史诗”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文学博鳌论坛在海南琼海举行。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莺子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敬泽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围绕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以十九大精神为思想武器,建立起关于时代的新的总体性视野

李敬泽在讲话中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繁荣发展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科学分析,是站在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新时代不仅是政治经济社会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方面为文学提供了无穷无尽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考验着作家认识和表现时代生活的能力。作家评论家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起关于中国与世界、生活与社会的新的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从总体上把握时代脉搏,表现时代精神。

李敬泽说,新时代呼唤中华民族新史诗。文学界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史诗性写作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既要认真梳理史诗理论,更要立足于中国文学的丰富经验,回应时代和生活的变化,作出新的提炼和总结,推动中国现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的变革发展。面对伟大的新时代,能否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中华民族新史诗,这是文学界面临的重大的、根本性课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联系文学创作和理论评论的实际,回归中国文学的初心,带着鲜明的问题意识推动文学观念变革,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和更丰富的可能性,使得文学建立起与时代和人民的有机、活跃的联系,使得时代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壮阔实践得以在文学中获得审美的表达,使文学真正成为时代的书记员,成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深刻理解认识新时代是书写时代生活的前提

作家张雅文坦言,很荣幸赶上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她常常思考作为一个作家能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做点什么。新时代提供了太多好素材等待作家去开掘,有太多催人泪下的中国故事等待作家去抒写,也有太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等待作家去追问。每一个作家都需要有良知与担当,怀着家国情怀,怀着观照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去构筑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作家王宏甲说,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学创作才有精神的归宿,才有真正的家园。去年以来,他为采访精准扶贫跑遍了全国70多个县100多个村庄,尤其是十八洞村,更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波澜壮阔的的脱贫攻坚战让他认识到一个想象中从未出现过的中国。这些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家黄咏梅觉得,作家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他对时代生活的认识。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无论写的是什么题材、什么风格的作品,最终都是指向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和思考,通过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呈现出来。没有时代精神的照耀,作家笔下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笔流水账。日常生活和写作之间的重要关联在于,怎样从日常生活的蛛丝马迹中看见、认识并且呈现出时代和历史意义。

作家石一枫认为,当下中国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变化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贵资源,然而由于阅历和学习的不足,自己对今天中国所处的时代缺乏总体性把握。何为中国?何为当下中国?在世界中的中国何为?当下的中国人又当何为?新时代将如何讲述,新时代又将催生怎样的新的文学?这些是摆在每一个正在写作的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作家张楚说,文学无论是观照现实还是重现历史,都天然与时代发生着或明显或隐蔽的联系。作家书写时代生活的方式,受书写者眼界、胸怀、情怀和阅历的影响。一个小说家,不管他写的是什么题材,当他有力地写出人的灵魂的时候,就是他和这个时代发生最密切的联系和共鸣的时候。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为民族描绘更加光明的未来

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要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作家王树增谈到,精神品格的高下将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因此必须重振文学的崇高品格。要用文学的方式探索有崇高特性的为人之道和行为特征,以及探索塑造崇高品格的文化渊源与实现途径,从而弘扬崇高的美感与魅力。只有把个体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文学作品才有可能得到人民的赞赏。

评论家白烨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艺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这些包含了关爱的提醒,内含了劝诫的批评,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认真对待。文学作品中的“三俗”现象背后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深层诱因。我们要努力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开展有力的文学批评,把抵制“三俗”当做长期任务。

评论家陈福民说,在这个新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与难度是互为表里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构成了文学现实主义广泛而深刻的基础,并为现实主义文学所接纳与表现的丰厚历史内容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同时,社会转型也为当下现实主义文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集中表现为对于写作者的世界观与历史认知的考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写作者警惕和反思自己在相关问题上沿袭下来的成见,提高思考学习能力。

作家次仁罗布说,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是时代赋予作家的责任。我们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时代巨变中人民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给予他们温暖和希望。作家应成为生活的亲历者和践行者,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写出新意来。

作家张浩文谈到,书写新时代的新史诗,对作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写好中国故事。所谓写好中国故事,就是说要书写那些充满正能量、温暖人心的文学作品,讲述普通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感人故事,给人以光明和希望。同时,作家要提高写作水准,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如此,才能不辜负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

新时代需要文学具有“新史诗”意识

作家叶梅谈到,面对如此蓬勃的时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是书写新史诗。要坚守中华传统,立足中国现实,生动书写中国现实。文学应该关注今天的人民究竟怎样生活、怎样思考。新时代给文学提出了新的命题,作家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文学在新时代的位置。创作新时代的新史诗,对作家来说是机遇,是挑战,更是职责和使命。

青年评论家李松睿说,新时代需要新史诗。能否写出新史诗,关键在于作家、作品是否实现了对于生活世界的总体性理解,是否达到了作家、作品、民族以及各方面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新史诗所描绘的应该是关于中国的故事,反映新时代的生活,建构出中国人、中国社会、中华民族的文学形象。新史诗必须基于中国本位、中国立场,既然新史诗要提供新时代中华民族的自我理解、自我形象以及对它的前途与命运的思考,那它同时也是在为世界历史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青年评论家刘大先认为,史诗的对象并不是个人的命运,而是共同体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时代呼唤着总结过往、瞻望未来的新史诗,其核心在于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塑。文学如果要想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就应当承担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重新召唤、打造一种关乎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的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