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陈礼忠寿山石艺术传承展亮相国博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2月15日07:15

春声赋(鸡母窝石)

秋气老荷香满塘(老岭石)

12月8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文联共同主办的“寿山石艺——陈礼忠寿山石艺术传承展”在国博开幕。此次展览集中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礼忠及其9位学生的寿山石艺术作品。

寿山石艺术是一个文化的综合载体,带有明显的文人审美趣味,具有敬天地、尊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寿山石材质多变且色彩丰富,人们通过“相石”,可充分了解石料的特质,在尊重石料特性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意识融入其中。以寿山石为材料的雕刻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迄今最早的寿山石制品是福州浮仓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寿山石石镞、石凿。宋代梁克家的《三山志》中也有宋时农民开采寿山石的记述。寿山石艺术真正形成独特完整的审美体系始于明晚期。至清末,基本分化为善于印钮、浅浮雕和薄意的“西门派”,以及精于圆雕的“东门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寿山石艺术得到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既继承传统又勇于创新的创作艺术大师,如第一代的黄恒颂,第二代的郭功森、林亨云、冯久和等。

陈礼忠作为冯久和的学生,是新中国成立后寿山石艺术第三代的代表性传人。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文人气质,同时又契合时代精神。他创作的小山子清静文雅,以写意手法入刀法,追求山水画可居可游、隐幽出世的意境,足见其传统功力深厚。他的荷花系列和翎毛系列,均体现了传统圆雕技法与当代雕塑语言的融合,具有鲜明的陈式风格。他的《天地儿女》《三峡》等大型山子创作,则体现出了更为大气、空间感更强的创作思想和胸怀。

当下石雕工艺技术极大发展,但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关键,这要求工艺美术从业者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近几年,陈礼忠将很大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带徒上,注重传统传习方式和学院教学方法的互补互助。此次展览不仅是他近年来艺术探索和实践的集中展示,也是其带徒传艺成果的一次汇报。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7日。陈礼忠决定将展览中的30多件精品捐赠给国博收藏。据悉,他的9位弟子也将向国博捐赠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