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尊重文字尊重生活

来源:文艺报 | 崔巍  2017年12月15日06:48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能耐着性子坐下来安静地读一本书,潜心作文的人更是少得可怜。我亦不能免俗,然而俊苗的《旧梦琐忆》,我却分外认真地拜读了。我惊喜的是文化新人的涌现,同时也觉得我读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往昔所缺乏的在文化方向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山西作家的队伍里,俊苗算是后起之秀,她的散文集《旧梦琐忆》是一本回忆过往、回忆乡土生活的书。我们知道,农耕文明的社会里有勤劳、淳朴、善良,也有饥饿、焦苦和困顿。我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知道那时的农村除了时常填不饱肚子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生活困苦需要我们去克服。但是一篇接一篇读俊苗的文章,你会发现她对乡土生活其实是一种选择性的回忆,经她过滤后,过往只剩下了真善美。例如:她在《冬日》里写道:“天一冷,人也变懒了。只有老人闲不住,依旧爱串门,却也只限于左邻右舍之间的走动了,身上的棉袄穿了多年,拆拆洗洗、缝缝补补,里边的棉花早成了烂套子,穿在身上不暖和不说,还像套了件硬盔甲,即便这样,还是要每天裹着破袄出去转转……几个老人围着火盆,絮叨会儿年景,絮叨会儿陈年旧事,再絮叨会儿人心不古……”她能把物质匮乏的年代写得平实、恬淡,悠悠地透出一种慢生活的美!

大多数女人写散文,一溜儿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是一些只看颜色的看客,一个劲儿地叫好,若问好在哪里,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他们看的是明艳、看的是姹紫嫣红,看的是乱花迷人眼的热闹、纷繁。俊苗不一样,她的文笔极好,落笔轻盈却力透纸背。她的文字更像原野上星星点点的野菊花,就那样寂寞、安静地开在秋阳里,含光蕴秀、跳跃轻灵,用一种冷香引领着我们走进她的回忆里,品沧桑、阅古今。

俊苗的人生之路走得并不顺畅,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开朗豁达,《旧梦琐忆》里,挤满了她的小欢喜,即使写苦难,她也写得平静从容,例如在《青黄不接二三月》里她写道:“往往我要用一声叹息打断自己的臆想,我不知该为山村女人的淳朴、巧思所赞叹,还是该感谢上苍的好生之德,毕竟没有下籽播种,却有野菜可填肚子,供乡民在青黄不接的时节里,把日子支撑下去……即便是吃糠咽菜,小伙子们还是一日日长得健硕高大了,年逾古稀的老人们在嚼着野菜的时候,脸上也不见颓废之色,甚至很少说一句泄气的话,我想或许他们根本不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但他们知道一句话:生下来,就要活下去。”不发泄、不抱怨、不怨天尤人,这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学功底,还需要一种胸怀,一种人生境界。

文人最难戒的就是卖弄之心,俊苗则像个散漫、淡定的旅人,她只是一路走,一路如实地记下了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这种境遇也许很平凡,这感触也许很普通,然而是她自己的,她舍不得丢,她知道自己是易朽的,自己的文字也是易朽的,不过她不在乎。另一方面,她相信人生最本质的东西最终还是单纯的,而且永远不会消失。所以她能放下“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虚荣心,呈现的是自然,是本色。

但是文章一味的平铺直叙就成了流水账,所以散文是讲究味的。平淡而要有味,这就难了。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她)品尝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写出来。人间至味本就是以原味取胜,酸甜苦辣只是佐料,前提是东西本身要好。林语堂有一妙比:只有鲜鱼才可清蒸。家无鲜鱼,就不要宴客。换句话说就是:心中无感受,就不要作文。《旧梦琐忆》的题材很好,有童年记忆、有民风习俗、有村景风貌等等,无论是叙事、抒情、议论、写景、咏物,她都能做到不无病呻吟、不附庸风雅、不敷衍塞责、不没话找话。她不是大厨,做不了高级大餐,只是认真地将生活琐事揉搓成了餐前小点,供读者享用。她这种尊重文字,不用文字骗人骗己的作风与精神,其实值得我们每一个写作的人学习、借鉴。

如果说读书是播种思想,那么写作便是思想所结出的果实。读俊苗的文章,你能领略到一种恬淡、沉静之美。从童年开始一直写到现在,林林总总,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悠远和缠绵。我知道,她特别在意而且珍惜这些生活琐事和细节,并把这些散珠碎玉串缀在一起,珍藏起来,让它们在岁月的行进中沉淀酝酿,并让它们发光发热,为自己也为读者提供养分和能量。这些小故事、小秘密、小欢喜如潺潺小溪,一路欢笑,一路蹦跳,走自己的路,思考自己的思考,感悟自己的感悟,遇石翻细浪,逢草抖绿绸,不舍昼夜地奔向远方。

我一直合不上书,眼前浮现着所有的前尘往事,相信,一定会有很多的人也合不上《旧梦琐忆》里那些乡村琐事、风土人情,以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从艰辛的抗争到麻木和沉沦……那些情节飘入云端、落入水中,风吹过,必会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书最终还是合上了,但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古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惟愿这种气候恒久再恒久,让俊苗这样具有乔木之质的文学新秀,蹿长到应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