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独立动画的界定——动画的“B面”(上)
来源:文艺报 | 刘书亮  2017年12月13日07:15

美国极具代表性的独立动画人的作品《你的脸》

在动画领域中一直以来有这样几个概念,它们既存在相通之处,又有所不同,交叉在一起而且经常并列出现:独立动画、非主流动画、实验动画、当代艺术动画。它们都是亟待界定的概念。现在笔者试图用“动画的B面”(B-side of Animation)来统一概括动画形态的这些枝蔓。

“B面”这个词,借自音乐领域,源自黑胶唱片时代。唱片有单面的,也有双面的。正面也就是A面,通常是所谓主打歌,是给大众媒体做宣传用的,;而唱片B面放的通常是不太流行化的歌,这些歌可能与歌手或者乐队平常的风格都不太一样,这样的作品或许不会成为大家特别熟悉的、在演出现场众人合唱的作品,也不太能带动唱片销量。

而上述与动画相关的几个词,都是指动画领域一些相对边缘化的作品,因此被笔者统称为“动画的B面”。

先谈谈独立动画。这个词近年来频繁出现于一些动画节展以及各种论坛和大师课上,大家纷纷问道:什么是独立动画?事实上,就这个词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来看,人们对它的定义主要有两种:第一,与大制片厂模式相对立,可能是个人作品或者小型团队的作品;第二,独立自由的动画创作以及个人化的表述表达。

其实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通的。如果一部影片的生产处于大制片厂模式中,就要往商业上靠,要趋利,比如靠票房、靠收视率、靠网络点击分成等,自然就需要按照相应规则,向资本、市场、受众做出让步和妥协。但如果不在大制片厂模式下制作,创作者便不必看制片人的脸色,也不用优先考虑大众媒体上的审核或者分级……这就意味着他在创作上往往也是独立的、自由的以及个人化的。

当然,“独立”一词其实很暧昧。独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硬性分界。从学术上讲,确实有很多问题不能用“是”或“否”来简单回答。在做理论研究的时候,如果过于武断地定义,反而会把自己绕进去。事实上,现在很多独立动画人没有以往表现得那么“独立”了。或者说,现在做独立动画人似乎很容易,似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立动画人。

首先,很多小型工作室或者个人会把自己的原创作品发布于网络。作品没有任何投资方,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独立的。此外,一个独立的创作者也可以通过展示自己以往独立完成的作品,来寻找主流商业项目的合作,比如承接一部动画广告短片的制作等。这在如今的动画创作生态里可谓常见,独立动画人也需要赚钱养活自己,此时他的身份已处于一个介于完全独立的个体与承接商业项目的非独立创作者之间的状态。

即使抛开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多数创作者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在网络平台所搭建的运作方式里,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工作和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被大众媒介卷入其中。

而这样一来,其实全然独立的动画创作者目前已颇为鲜见,而且会处于极其困难的境地。厘定一个创作者是不是独立动画人,往往要看具体的语境与所要讨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