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电影《侗族大歌》:一首洗涤心灵、爱到永恒的诗章

来源:文艺报 | 黄式宪  2017年12月13日06:55

来自贵州大山深处的民族题材电影《侗族大歌》,以其慧眼独具的发现和真挚情怀,精挑细选地推出了20余首侗族歌谣,润物无声地描绘出三位侗族歌师之间绵延了60多年的爱情纠葛与命运交错,向世界呈现出一首洗涤心灵并爱到永恒的凄美诗章。它是如此朴素、纯净而优雅,又是如此富于传奇的东方色彩,为中国民族电影作出了新的贡献。

恰值青葱年华的导演丑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她坚守文化自信,勇于艺术探索与创新。近十余年来,她以发自内心的不懈不怠的激情,创作了自己的少数民族电影三部曲,即《阿娜伊》《云上太阳》和《侗族大歌》,它们先后以坚实的步履走出国门,在欧美不同的电影节上赢得赞誉和多种奖项。

在笔者看来,具有独特审美追求的电影,绝非书斋里的孤芳自赏,而是紧紧追随着我们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并强起来的时代步履,以中国智慧来浸润电影故事与艺术形象的创造。那么,究竟怎样来认识与界定中国智慧的内涵与外延?它既来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又体现了对西方现代性文明成果的互鉴与交融。在电影创作实践中,如何将中国智慧融入一个个让观众悦目而赏心的故事里,不是只靠动作场面的刺激而“悦目”,更深一层,则要依托于深水静流的心灵书写而“赏心”,这既考验着电影艺术家隐藏在摄影机后面的那双富于洞察力的眼睛;同时,如何将电影的镜像叙事融化为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必然轨迹,则更考验着一个电影艺术家在造型与技术美学上的功底。

是的,正是出于一种文化主体的自觉,又庆幸得到民族母语文化深入自己血脉与心灵的启示,丑丑勤奋而聪慧地把镜头焦点对准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侗族大歌》里三位歌师的命运都是有真实原型的,并构成了一组以“侗歌”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石。阿莲与千树青梅竹马,情真意挚。不意遭遇一场大火,千树舍生救人而死。阿莲疯了,竟抱着恋人的琵琶相守偕老,千树的幻象亦真似幻。而富家子那福痴情单恋,并曾以财势压人,强行要与阿莲成婚。甚至在阿莲逃婚、千树死亡后,他仍痴情追随、不离不弃,直到家遭匪患,父母双亡。半个多世纪后,年届耄耋,他仍守护在阿莲一侧,帮助抚养阿莲的儿孙,最后还坚持爬窗献歌。当阿莲清醒过来,这位坚守一生、日夜紧跟着她的老头,竟然已撒手离世。这样一个人对爱的坚守不渝,在今天看来,似乎就是一个历史的传奇。

在这部电影里,山美、水美、人美、歌美,诗情盎然,达到了一种审美的境界。该片的剧本创作及拍摄工作历时6年,是惟一被国家民委、中国作协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代表侗族题材的影片。这部电影在人性底线上所捕捉到的丰沛而多彩的细节与场景,丝丝入扣,融会一炉,俨然就是一面透亮的镜子。面对富起来后社会浮华的种种扭曲生态,它唤醒了我们的良知,也激起了我们向真向善向美的沉思。似侗族这般行歌坐乐、爬窗对歌、踩歌堂以及终老还如此真情地爬窗献歌的情景,看得观众心潮澎湃,激发出对灵魂的叩问。

这三位歌师之间的生离死别,如歌如诗,让人魂牵梦萦。从赛歌到偕老,故事娓娓道来,既有大火焚村的惨烈大场面,又有缠绵悱恻的情意素描,一唱三吟、回环照映,感人肺腑地体现了中国人非凡的智慧和美好的道德情操,并由此而激发出跨文化与世界对话的传播效应。该片去年在加拿大第22届维多利亚电影节上曾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新文化浪潮电影大奖”。该颁奖词中写道:“这部电影用最完美的、极好的、独特的镜头捕捉到了一个民族最精髓的文化,也为我们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门,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看过电影的观众无不被这个故事、歌声和坚守一生的爱所感动。”

在中国正在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家与艺术家,需要自觉地响应时代的召唤,将中国智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坚守文化自信、自强,做出无愧于新时代的切实努力与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