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2月13日06:50

11月28日,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张胜友及近20位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与会座谈。现将部分与会者发言摘要刊发。

李炳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对文化包括文学领域现实局面和未来的评判与期待。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一直努力同国家建设发展的步调和辉煌相一致,通过报告文学自身的特性,在中国现实的土地上健康生长。近一两年中就出现了像陈启文追踪袁隆平水稻科学培育艰难与光灿人生的《袁隆平的世界》,像许晨从科学研究和海试实践的前沿书写“蛟龙号”潜水器从无到有并领先世界的《第四极》,像王鸿鹏、马娜追踪报告我国智能机器人研究制造从开始、壮大到跻身世界前列的《中国机器人》,像王宏甲敏锐发现并真实报告贵州毕节塘约村革新组织形式共同走富裕路的《塘约道路》,像朱晓军、杨丽萍书写农民开拓创新干大事的《快递中国》,像王雄追踪高铁历史发展脚步与现实表现的《中国速度》,像李延国、李庆华在历史中找寻中国共产党成功根源的《根据地》,像何建明真实生动阐释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执政理念的《那山那水》,像李春雷动情描述优秀共产党员楷模廖俊波事迹的《初心》,像纪红建描绘国家扶贫攻坚前沿故事的《乡村国是》,像张子影追踪在科学强军道路上表现出非凡勇敢精神的试飞员战训经历的《试飞英雄》,像沙志亮真实生动描绘我国第一个航母舰载机英雄飞行员戴明盟奋进开创事迹的《刀尖上的舞者》等等很多报告文学作品,都是在对现实中国的感受认识中的真实表达。是十八大以来文学回归正确方向,很多报告文学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带着鲜活社会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创作的作品。这些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现场的报告文学,用全面客观、真实准确的观察表达,记录了中国历史的伟大改变和人们智慧创造的业绩,是真实生动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报告文学的这种积极建设的社会价值态度和创作方向,是报告文学这些年来,不荒腔走板,不脱离现实生活前沿,与国家发展奋进同频共振,也使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当然,报告文学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参与和能动传递表达还存在着不足,自身在创作发展中也有不少需要积极改进更新的地方,像与社会现实的发展跳动节奏联系还不够紧密,在复杂纷纭的现实焦虑交困矛盾现象面前还缺乏精准深刻的参与解释能力,在创作中依然存在简单功利化现象,在文学艺术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体会过程中自觉的文体追求和精彩独到的叙述表达还很欠缺等。这些报告文学自身在创作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是需要积极切实改进更新的地方,不必人为回避与忽略。可有人不切实际地将报告文学结合中国社会发展所作的积极反映行动视为依附和失责,认为报告文学就应当是一种对生活的挑剔与批判功能。这是对报告文学缺乏认知理解和主观偏颇的认识,缺乏辩证的见识态度。文学的赞美倡导与指正批判,历来都是一种能动转换的过程表现,是相互作用的共存。简单地用一种态度功能来要求文学的特殊选择表达指向,是不科学不切实际的苛求。报告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应当始终同文明健康的社会发展进程同步,同民族国家命运的改变与伟大推进相协调一致。不管是一种积极热情的歌赞,还是善意的指正批判,都不应当违背这个期待和参与这个向善的目标。

多年来,报告文学创作始终坚信自己的社会表达意识和融合生活的责任选择,坚定地走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真实客观和有个性的创作道路,不受袭扰,不被他人轻易降服,结果因自信而平稳发展和收获,因扎根于深厚的大地而茁壮健康生长。十九大之后,我们报告文学作家们要进一步学习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中有关创作要努力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期待,继续坚守以现实题材为主要对象,在不断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努力中成长发展,在中华民族历史新时代的进程中扬帆远航!

王宏甲:由于写报告文学,我到基层跑得比较多。去年和今年,我跑了全国60多个县100多个村,关注农村改革,关注农村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农村中正在发生的许多新事物,是我平日写作构思想象不到的。这些新事物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冲击。我再次体会到,我们所从事的文学创作事业,正是因为人民群众在艰苦奋斗建设新生活的历程中那些激动人心的创造,才获得生命。报告文学的特点就是要求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反映时代发展进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报告文学创作大有作为。

下面讲讲我这两年在农村看到的情况、受到的教育。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十八洞村走访调研,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要求扶真贫,真扶贫。那以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下,各省市县乡镇村对贫困群众开展了入户调查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其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工作的深入细致,是我到农村基层去之前根本想象不到的。

我在边远的新疆、内蒙古、海南,以及东部、中部的许多省份,都看到乡村干部为每一户贫困家庭建立的脱贫档案。在乡村几百几千册的档案里记有贫困户家庭人口、牲口数量、年收入和平均收入、孩子入学辍学的情况,以及扶贫方案、实现方法和目标等等。仅仅翻阅这些档案册,想到我们平日坐在家里构思写作时,各级干部们已经在农村的最基层做了这么多深入实际的细致工作,我就深受震撼!

当我再走下去,看到干部们为实现这些脱贫方案所开展的工作时,我切实感到了当今农村基层正在发生许许多多我们写不完的新事物。比如,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我看到许多乡村建的养牛场,致力于改良牛的品种,然后安排到贫困家庭去户养,也可以寄养在村办养牛场,由养牛场来解决农牧民个人难以解决的改良品种的问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那里的维吾尔族人民有养鸽子的传统,村里办起种鸽场,培育了大量的良种鸽子,等鸽子长得比较大了再安排到贫困户去家养,然后村里的专业队去收鸽子蛋,集中推向市场。

尼勒克县的许多村干部,还担当着把贫困户庭院里种的蔬菜瓜果运送到市场去卖的任务,把出售的收入如数交给贫困户。我曾问村干部,做这件事提成多少。他们对我的发问感到不解,回问:“怎么要提成?这是干部应该做的事呀!”我于是看到,这个边远地区的干部,还保留着令我想象不到的完全投身于为群众、为贫困户服务的光荣传统。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全国贫困人口全部建档立卡,由此目标明确地实施精准扶贫,以每年减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速度向前推进。反贫困事业是人类的伟大事业。在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党和政权,能够如此扎扎实实“一个困难群众也不落下”地开展这样规模宏大、范围广泛的精准扶贫事业呢?非洲没有,阿拉伯世界没有,南美没有。只有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尚存大量贫困人口的现实,扎扎实实地这么做了。我在这里看到了我们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十九大报告说:“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我感到这里面也有我们作家的一份责任。

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其伟大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而且锻炼了干部队伍。

从前,各级干部跟富人、老板打交道,关系密切的不少。有不少干部经不住诱惑,腐败变质。“精准扶贫”这项事业,促使各级党的干部们走到贫困群众的家家户户中去,为贫困户着想,为他们的脱贫致富动脑筋、想办法,为之奋斗。这使无数党员干部重温“初心”,转变作风,密切了党群关系。这是一个防腐防变,建设一支优秀的、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靠得住的党的执政队伍的过程。

这些重大实践,都是出现在我国新时代的新变化。

最后我想重复一下,人民群众包括贫困群众,改变命运、创造新生活的波澜壮阔的实践,祖国在种种困难中获得的发展进步,正不断开阔我们的眼界、胸怀和思想认识。到人民中去,向人民学习,去把他们的奋斗尽可能准确地用文艺形式,特别是报告文学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出来,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李青松:十九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都要伤及人类自身。

暂且不谈文学,先讲讲大寨的故事吧——

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大寨又遭遇了1963年8月的特大暴雨灾害。大雨连下七天七夜,泥石流冲下山沟,大寨合作化以来十多年整修的田地被冲垮了,全村七成多的房屋被冲塌了,庄稼被大水冲倒了……面对此情此景,有人认为没有十年八年难以恢复,有人主张伸手多向国家要点援助,但陈永贵却喊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号,即不要救济粮、不要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和社员口粮、劳动日分值、卖给国家的粮食不少。

这个国家需要一种精神,这个国家更需要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寨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兑现着自己的誓言。他们“先治坡后治窝”,苦干两个多月,冲毁的庄稼被扶了起来,冲塌的房屋又被修缮一新。秋天,大寨的粮食平均亩产达到372公斤,总产21万公斤,向国家交售粮食12万公斤。除留足种子、饲料外,社员人均口粮200公斤,实现了“三不要三不少”的目标。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寨之路》的长篇通讯,同时还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的社论。后来,赵树理的好友、“山药蛋派”作家孙谦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每天中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每次半个小时的时间,播讲人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讲述着大寨人那些劈山凿石的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红色电波让陈永贵、贾进财、郭凤莲、宋立英等英雄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了。

从此,全国农村掀起了长达十几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

多少年后的某年5月,我来到大寨,看到的景象令人惊喜。从昔阳县城出发,驱车向南行驶十几分钟就到大寨了。大寨的虎头山上松柏青青,一树树的桃花开得烂漫。闻名于世的“海绵田”上生长着板栗、核桃、枣、桃、杏和李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果树。郭凤莲说:“那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观念已经过时了。”

郭凤莲介绍说:“大寨过去种玉米,投入高,效益低。加上持续的干旱少雨,全村吃水都困难,哪还有更多的水浇庄稼啊!浇不上水,庄稼就严重歉收。”她说,“必须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栽种经济林,既能增加经济效益,又能改善气候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何乐而不为呢?”近年来,大寨每年都要投入10多万元用于造林绿化。现在全村的700亩梯田,已有500多亩退耕还林。生态旅游成为了大寨的支柱产业,每年都要吸引几十万人次的游客来大寨旅游观光。

大寨被冷落了10年之后,又是那么喧闹了。无论是在森林公园,还是虎头山脚下的大寨村,操着不同口音的人,白皮肤黑皮肤棕皮肤的人,蓝眼睛黄眼睛黑眼睛的人在大寨的角角落落随处可见。不过,他们不再是学习取经的参观团,而是来自天南地北,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今天的大寨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大寨,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收入中的产值连百分之一还不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人定胜天,天亦定胜人。但是,归根结底天定胜人。天是什么?天就是自然法则,天就是谁也抗拒不了的社会发展定律。

21世纪初期,中国实施的退耕还林生态工程,是一次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该退出的退出,该还给自然的还给自然,该让它宁静的宁静。目前,广大山区和沙区已经退耕还林1.8亿亩,投资额已达到4700万元。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到2050年,中国将退耕还林4.5亿亩。前不久,我去长白山区看了几个县,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成效显著。当年退耕还林种的落叶松全部育闭成林,森林群落初具规模,生态系统趋于稳定。东北虎东北豹是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主体部分,均是退耕还林工程区。虎和豹是生物链的顶端,过去一度几乎绝迹,现在红外线相机拍到实体,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了。虎豹出没山林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在人的努力下,时间把残破的山林细细缝合,意外和惊喜便自然生发出来了。

生态问题催生了生态文学报告文学,但生态报告文学却是关于美的文学。

生态报告文学在有与无之间找到了美。这里有森林的壮美,也有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奇幻多姿。生态报告文学不图热闹,远离喧嚣,也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繁盛,它注重的是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在孤独寂寞中,散发着幽兰般淡淡的芳香。

生态报告文学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呈现美处的美,也能发现缺陷处的美。在生态报告文学的视野里,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除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有美丽二字。也就是说,美是强国的目标,也是强国的标志。这是现代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

张 陵:报告文学作家在全面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基础上,可以重点思考中国社会当前主要矛盾的问题,更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抓住了社会基本矛盾,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本质的认识才能更准确,更到位,我们的报告文学思想才能进步提高,才能更自觉站到时代精神制高点上。

认识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首先要充分认识人民在时代性的矛盾关系中的地位。在新的时代里,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将更加强化,更加具体落实。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就是新时代的新课题,就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新思想。

认识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应当更深刻地看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问题,在新时代里还会更加突出。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矛盾和冲突,要解决不平衡不充分这样的突出问题,仍然有许多障碍和困难。有些障碍和困难现在可以看到,而有些障碍与困难将随着新时代生活的不断深化才会呈现。因此,新时代之路不是平坦无忧之路,而是不断面对矛盾冲突艰苦的奋斗之路。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认识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要看到,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因此,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建设、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以及文化建设都将适应新时代的大实际。

认识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需要我们要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当代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关系,看到中国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正在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新时代正是通过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展现新时代精神,推动中国报告文学向生活纵深发展进步,呼唤报告文学作家写出时代的大作品。可以说,新时代,也是报告文学发展繁荣的大有作为的好时代。新时代,文学的基本关系也没有变。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民的关系不能变,需要更坚定,也需要纠正以往试图调整基本关系的做法。过去时代,文学思潮、文学思想、文学观念以及文学创作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基本关系出了问题,最基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坚持尊重文学基本关系的规律,不按文学规律办事。新时代的文学必须更自觉地更坚定地学习时代,学习生活,学习人民,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学思想才能适应新时代,文学作品才能与我们伟大的时代相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报告文学应该成为新时代一支最重要的文化力量,自觉参与到新时代的意识形态、核心价值和文化建设之中,支持建设文化强国。我们要在深入经济社会生活中,密切注意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变化,深刻认识和把握矛盾运动变化的规律,从社会矛盾冲突反映最深刻的地方,看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看到新时代的精神,看到生活的本质,把最好的作品奉献给时代,奉献给人民。

可以预见,“三农”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新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将是新时代社会矛盾冲突最突出最激烈最深刻的所在之一,这也是中国报告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优秀作品问世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至少有三部报告文学作品,敏锐地捕捉到新时代的信息,积极感应新时代的精神,成为近期中国报告文学走向新时代,反映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优秀作品。它们是:王宏甲《塘约道路》、纪红建《乡村国是》、何建明《那山那水》。这些作品,是中国报告文学作家感应时代精神的探索,也是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学习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

李春雷:面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需要产生与此相匹配的精品力作,作为“文艺轻骑兵”,报告文学首当其冲。

第一,由走近到走进,走进火热生活的基层,报告文学作家最主要的创作工具是什么?

是心?是手?

不,是脚!

在创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走进生活,而不是走近生活!”只有走出书斋,走出自己已经熟悉的、舒适的、习惯的生活,走进更广阔、更基层、更火热的生活现场,“身入”又“深入”,用眼睛、用皮肤、用心灵去体验,去感受,才能更多地、更好地获取灵感和素材,才能捕捉到文学盛宴最需要的鲜虾活鱼。

为了创作长篇报告文学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我曾走进邯钢,体验生活一年时间,甚至连春节也没有回家。为什么春节也不回家呢?我就是要体验钢铁工人在特殊时间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

为了创作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宝山》,我再次在上海宝钢体验生活一年时间,真正走进现代化大工业的内部和深处,体味那一簇簇奇异而瑰丽的工业和科学之光。

第二,由感动到感悟,感悟时代脉搏的跳动,新时代面对新课题,报告文学作家要勇于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更应该反映人民意识、渗透人民精神,让读者在审美的愉悦和感动中,能领悟什么,明白什么,进而选择什么,坚定什么。

我创作《木棉花开》的初衷,就是感动于任仲夷在改革开放初期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感觉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最佳题材。所以,虽然当时他已经去世两年,我也坚持采访,采访他的老部下,采访老市民,采访老地方,挖掘新故事,挖掘新感动,挖掘新思想。

第三,由发现到表现,表现时代人物的精彩,文学,归根到底是人学。

时下,报告文学是文学向时代递交的“证词”。优秀的报告文学就是时代的“史记”。身处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中外文化融合的文化环境中,如何将典籍营养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开创中国报告文学艺术新天地,探索“新史记”之路?需要我们在创作实践中来回答。

当下,报告文学创作不是缺少“真材实料”,而是缺少发现;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表现。

处处是题材。如何去选择符合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符合市场元素的创作对象,这不仅需要作家去慧眼发现,更需要作家去精心表现。

在创作短篇报告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时,我感觉,主题比较容易确定,最难的就是如何表现。既要求绝对的真实性,又需要精准的艺术性,更要求有分寸有规矩。所以,我借鉴《春秋》《左传》和《史记》的笔法,更借鉴唐宋散文,特别是明清小品文的笔意,不隐不显,不急不躁,稳健用笔,举重若轻,不动声色地交待叙事,并插花似的植入一些闲适之笔以增加意蕴。同时,锤炼语言,多用短句,注重造境,融情融理,精心设置“意象”,从而触发“象外之境”,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真实、真情、震撼的艺术效果。后来,作品破天荒地被新华社通稿发表,又被全国1000多家报刊转载。

新时代需要新史记。为了这个神圣的使命,报告文学任重而道远!

马 娜:不同时代总会催生出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文学精品,而不同文体对时代表达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写作特征和表现形式,创作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我们除了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对传统经典作品心怀敬畏和尊崇之外,更要以积极的心态对新时代、新价值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任何一种题材,但凡堪称时代精品力作的无不对时代精神有着更精深的解读与表达,在现当代的中国,任何题材的经典作品,也都无不以紧贴时代为根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激励了大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融入群众,从而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在改革开放之初,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等作品更是起到了震荡和振奋那个时代强音的作用。回顾经典作品的成功,都是因为紧跟了那个时代的步伐。

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如果缺乏了对新时代的认识与理解,不能紧跟时代,只沉迷于作坊内的模仿经典,一味就文本而文本,不去拥抱时代,不去吮吸时代的清新气息,不去深入生活,仅依赖于炫弄技巧去写作,不仅不被时代认可,也必然不会成为经典。虽然文学创作表现的是作家的才情,但文学作品一旦面向公众就是公共文化产品,因此,无论从事的是哪种文体样式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应该时刻想到自己的责任和作品发表后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要有意识地让文学承担起对时代应该有的使命。每个时代都会不断产生出符合时代表达的文艺表现形式和审美需求,而且永无止境。如果总是一味以一种审美与评判标准去认识和论断作品,那么文艺创作的源泉必定会因缺少文艺表达的多样性,缺少高境界的认识而枯竭而陷入一个思想陈腐的死胡同。一切好的文艺作品所体现出的时代性思想以及其意义对时代的现实价值作用必定会胜过一切献媚般的炫技。

应该说在众多的文学样式中,报告文学始终坚持为时代放歌、为人民呼吁的创作本质。从非典疫情到汶川地震,从贫困大学生到留守儿童,从教育改革到空巢老人……当我们的人民面临灾难与困境时,报告文学作家从来没有停止过直接参与的脚步,始终坚守了为时代放歌和为人民代言的立场。只有懂得人民的诉求即是时代的本质诉求,心中有为人民群众代言的意识,才能写好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尤其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面对飞速发展和不断强盛起来的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义不容辞要继续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书写出更加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有高度的精品力作。

近年来,在我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和感受到,如果你的感情和思想与时代跟得紧,与人民群众和社会生活贴得近,那么,你的文学作品和创作方向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好评与认可。总结我自己前两年写的《天路上的吐尔库》以及今年刚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中国机器人》等作品,都证明了写作方向要紧跟时代的重要性。

学习和领会十九大报告后,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作家尤其是报告文学作家,要想有所作为,创作必须得紧贴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优秀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