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乌兰牧骑是新时代秉持的艺术精神

来源:文艺报 | 冯双白  2017年12月11日07:01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中引起巨大反响。如果我们结合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文艺重要讲话精神来细细品读这封回信,就能够更深地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有关文艺思想的精髓。

首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为人民服务的文艺。1957年,为适应内蒙古大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在苏尼特右旗建立了一支文化工作队,它具有队伍短小精干、人人一专多能、随时轻便流动、面向基层服务、演出宣传辅导兼备等等鲜明特点和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被命名为“乌兰牧骑”,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记得1970年前后,我作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文工团的一员,曾经有幸和乌兰牧骑队员们同赴那达慕大会演出。他们不顾巴盟盐碱地搓板路上几个小时的剧烈颠簸,一下车就立即投入演出的奉献精神和工作精神,至今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也还记得演出归来的夜里,草原一片漆黑,只有远处狼群的眼睛发出吓人的绿光。但是,乌兰牧骑队员们毫不在乎,一路欢声笑语,驱赶了疲劳、孤独和恐惧。整整60年过去了,今天,内蒙古草原上还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人们从上述历史发展轨迹中不难发现,乌兰牧骑所走过的历程和所体现的精神高度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为人民服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是、永远是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毫无疑问,今天的时代条件与60年前比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商品经济的繁盛和网络移动技术的兴起,给中国当代文艺创作和文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从前不敢设想的环境。面对于此,我们的文艺一方面保持着持续的活跃和繁荣,另一方面也产生了部分文艺工作者思想浮躁、追逐名利、模仿抄袭、快餐式创作和自我炒作推销以图利益最大化的种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有关文艺的系列重要精神中一再告诫文艺工作者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创作首要任务放在心上。我体会,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当代文艺的“初心”。不忘这个初心,就是要向乌兰牧骑学习文艺服务基层百姓的精神,学习他们时代风云际会下在草原深处以牧民为上的坚守理想,学习他们风雨无阻穿越难关服务基层的精神烛照,学习他们在时代浪潮拍岸而来时在天地之间不惧孤独执著追求的高尚情怀。是的,此情此怀,唯此唯大;此心此想,唯此唯尚。我以为,“乌兰”,蒙语中的“红色”,恰恰是这个初心的映照。

其次,文艺为人民并不是一句空话,要经得起历史岁月和人民大众的审美检验。或许有人以为,现在时代变了,已经是数码3.0时代了,难道还不该追求艺术演出的“高大上”吗?社会经济都与国际接轨了,艺术创作内容也应该“接轨世界”了吧?60年来,乌兰牧骑的节目创作一直非常接“地气”,以反映当地生产生活为主,自编自演,灵活多样。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特别注意反映农牧区生活和广大农牧民的心声。乌兰牧骑的创作演出,拒绝无病呻吟,没有个人宣泄,远离个人自我。他们的演唱,声声句句,都是牧民的心里话;他们的舞蹈,一动一静,无不源自于草原深厚的艺术传统,是为“群众喜闻乐见”。所以,他们成为深受农牧民欢迎的“玛奈乌兰牧骑”(我们的乌兰牧骑),队员们更是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由此,我想到了蒙古民族同胞们常常说的“玛奈贾作光”(我们的贾作光)。著名舞蹈家贾作光长年坚持深入草原生活,创作了《鄂尔多斯舞》《鸿雁》《挤奶员舞》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蒙语因为贾作光的表演创作而在自己的语汇中增加了“布其格”——舞蹈一词,他也得到蒙古民族百姓的拥戴和认可。我曾经带着一个摄制组到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的一个小镇上拍摄贾作光的人物专题片。因为机器设备出了小毛病,需要一块皮子,我来到小街上,欣喜地发现了一位修鞋匠。我急忙走向那位蒙古老汉,提出想要一小块皮子,并说可以付钱。可是,那个倔老汉一直头都不抬,看也不看我一眼,忙于手头活计。说了半天没有回应,我灰心丧气地对同行的摄像师说:看来贾作光的专题片要在这里搁车啦。没想到,那倔老汉突然抬起头来,连问两遍:贾作光?是那个草原舞王贾作光吗?我连连点头。老汉二话没说,从工具箱里用剪刀切下了一大块皮子,交到了我的手中。沿着小街往回走时,我心中感慨万分:如此偏远小镇上在手工劳作中讨生活的一位毫不起眼的皮鞋匠,居然知道贾作光,居然毫不吝啬地为他心中的草原舞王付出!我突然悟到了人民艺术家的真正含义。这里,玛奈乌兰牧骑,玛奈贾作光,其中“我们的”三个字非常珍贵,是一个民族对于艺术家的最高评价、最高奖赏。要想得到这样高的奖赏,只有牢记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指出的:首先是文艺工作者要扎根生活沃土,特别关注现实题材,从生活里身边的人和事上挖掘时代的主题;其次是要以创作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事情,以文艺创新的精神努力工作,创作更多接地气、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的回信,我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高大上”文艺作品,恰恰应该是文艺精品。精品的时代性、世界性、艺术性,其根基恰恰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其要义是“接地气”,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抒怀。

再次,新时代的乌兰牧骑,应该是草原上的最有艺术质量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轻骑兵式的演出装备,因地制宜的演出态度,拒绝用奢靡的豪华设备硬撑起内容空洞表演无味的“大场面”或是用震耳欲聋的音响来宣泄个人的一己悲欢,而是像乌兰牧骑队员们那样用真挚的情感拥抱文艺工作的对象,不仅身入生活,更要心系人民,情入百姓。新时代的轻骑兵,也必须有过硬的艺术基本功,而绝非用敷衍了事的态度在并非基层的大剧场里走一走过场。今天,随着电影电视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欣赏水平,对新时代的乌兰牧骑式演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在中国舞协的多次送欢乐下基层演出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当代基层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能力。新时代深入基层的流动演出,需要的是一丝不苟的艺术态度,充沛饱满的情感带入,长久锤炼出的艺术功力,不容置疑的演出水准。

乌兰牧骑,是一段历史行动形成的文艺积淀,是一个时代竖立起来的文艺旗帜,是新时代仍需牢牢秉持的艺术精神。深入开展“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我们必须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乌兰牧骑精神,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文艺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