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再出发,从研读生活开始

来源:文艺报  | 本报评论员  2017年12月11日06:4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步入新时代,文学创作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巧和手法的创新,不是对世界潮流的追赶,而恰恰是一个貌似陈旧而实则最为根本的问题,即如何研读进而把握新时代的新生活。这一挑战躲不开、绕不过,必须面对。这既是作家们新时代的必修课,也是未来文学创作能否取得更大成就的决定因素。

在文学与生活的问题上,我们可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即文学已经欠了生活的“账”。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人无论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的频率和幅度始终处于加速度之中,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此过程中,虽然文学也在努力追赶时代发展的脚步,但遗憾的是,这种追赶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作家们阅读生活、把握生活、处理生活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文学创作的发展落后于生活的发展,文学难以与时代匹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除了时代发展迅速导致作家应接不暇,进而缺少充分品咂和体味的过程之外,社会生活自身的多元化、复杂化所造成的认知难度加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想见,跨入新时代,中华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还会继续上演,作家对时代生活的认知压力只会加大不会减小。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绝不是语句的简单调整,而是深刻的本质性变化。这一重大论断的背后,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期待和诉求的变化,是13亿多中国人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人民群众的诉求较为统一和单一,但是进入新时代,在这些基本诉求得到满足之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此,我们了解多少、熟知多少?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他们始终扎根生活沃土,对群众最为了解,因此才能不断为广大农牧民送去欢乐和文明,成为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对作家而言,要写出与时代匹配的作品,也必须对这一时代之下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深入肌理,了然于胸。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从历史中所获取的生活感知和经验积累,在新时代的巨大变迁面前,不少都已经失效。因为这些感知和经验,是建立在与当下生活存在巨大反差的历史现实基础上的,而今天时过境迁,现实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作家们必须重建一套与当下生活相对应的感知体系和经验体系。当下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读来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在用既有的陈旧经验裁剪当代生活。以既有的陈旧经验冲抵鲜活的当代生活,以狭隘的自我经验遮蔽纷繁复杂的整体生活,以无根的虚构经验取代深沉丰实的真实生活,凡此种种,都是对时代的悖离、对现实的背叛。吃透生活、读懂时代,这是对一个作家洞察力、敏感性、认知力的巨大考验。

新时代,文学再出发,只能而且必须从研读生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