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2月08日06:34

12月1日,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旨在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强诗歌界的思想认识,提升诗歌整体创作水平,确定诗歌委员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及20余位诗人、评论家与会座谈。现将部分与会者发言摘要刊发。

叶延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胜利闭幕后,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在我们今天这个不大的地球村,十九大的影响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引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热烈讨论。十九大以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中国文学界热情高涨地学习十九大精神,中国诗人们写出了大量讴歌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诗篇,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各位委员也在本地区本单位组织了许多围绕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活动,比如诗歌专刊、诗歌朗诵以及学习采风活动。在此基础上,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全体委员在北京集中学习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认真总结今年的工作,讨论安排明年的计划,更新理念,理清思路,创新举措,使中国诗坛在纪念新诗百年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立言,为时代放歌,谱写出新时代最新最美的华章。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在明年的工作中,要进一步认真学习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新思路,组织引导诗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使诗人能够更多地感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进程中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新事物新气象。鼓励诗人更好地走到生活深处,增强人民情感,汲取源自人民源于生活的养分,使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进一步在广大诗人中成为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千方百计推动精品创作,特别是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围绕关注和记录大时代、大题材、大事件,着力推出一批反映新时代、新气象、新成就的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在明年的工作中,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各级作家协会的主流刊物,应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坚决抵制诗坛一些角落沉渣泛起的低俗、庸俗、媚俗之风。中国诗人在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的事业中,应该有所作为,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回顾百年新诗,一代代的优秀诗人,用他们的诗篇谱写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历程。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于耕耘。特别希望我们的诗歌理论家,要为创建与新时代相称的、与东方文明大国相符的中国诗学体系做出不懈努力;特别希望我们已经享有盛誉的诗坛名家,写出更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努力使中国诗坛风清气正,百花齐放,新人辈出。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作为中国作家协会领导的专业委员会,要围绕中心,抓好大事。中国作家协会的根本职责是努力将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更广泛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我们诗歌委员会也要在作协党组书记处的领导下,扎实有效地发挥好团结广大诗人的桥梁纽带作用。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欣逢盛世,诗坛兴会更无前,我们相信诗人们会在不断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品力作。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每位委员,通过学习,将牢记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文艺工作的方针大计,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兴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新的贡献。

杨克:《作品》杂志社紧紧围绕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计划在深圳、佛山、中山、东莞等地的工厂举办“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喜庆党的十九大诗歌朗诵会”。12月2日在东莞举办首场。邀请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等诗人、批评家一道进工厂。

这也是本刊贯彻落实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全省宣传部会议的部署要求,落实好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加大对基层文学的普及力度,组织并挖掘工厂诗人创作的工厂诗歌,开展读诗、交流活动,用诗歌讲好有温度的中国故事,传递有正能量的中国精神,让文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现场去,请著名诗人、评论家与工厂诗人面对面交流,培养发掘工业战线诗人,精选工人写的优秀诗歌作品在《作品》杂志刊发。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广东的改革开放历程是全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时指出,2018年要隆重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这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涌现出了一大批从工厂走出来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的诗歌已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最为精彩的声音,他们的诗歌扎根于生活中,通过举办“我们的声音,诗歌进工厂”,及诗歌朗诵会、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推介有温度的中国声音,传递有正能量的中国精神。

为了进一步展示文化自信和文学软实力,广东作协还将改革开放以来打工和移民题材的小说、散文、诗歌精选了三本集子,与剑桥大学有项目合作的剑桥康河出版社已在翻译中,第一本翻译校对已完成,其他明年上半年出版。其他类文学作品俄罗斯、日本、匈牙利等国已出版或正在翻译中,将广东文学品牌推广到国内外,繁荣发展广东文学事业。

《作品》杂志也十分注重办刊的群众参与,主动投入线上阅读的互动性之中,“90后推90后”是全国也可能是全球惟一非编辑选稿的栏目,这一期发稿的男女作者各推荐三篇“90后”小说,由500名“90后”作者投票各选一篇小说给编辑部采用,精选十多个投票者的点评同期刊发。《作品》的稿费也不像其他刊物,谁高谁低由主编决定,而是刊发作品的作者稿费人人平等,杂志社另外留出一定数额的稿酬,每季度和年终由读者投票决定打赏的稿费具体给哪些作品,广大群众说了算。这大大提升了读者的参与度。今年第四季度的《作品》打赏投票公众号,共有269614人投了票,不仅扩大了刊物的影响,也提升了所有作者的被关注度。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强,外国出版机构和文学界、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度也日益加大,这也是新时代文学需要好好抓住的机遇。我本人也是受益者之一。仅今年日本思潮社、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出版社等外国主流出版社便翻译出版了我多种外语诗集。中国文学本来就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如何让汉语写作在全球文学格局中更为彰显,这是中国作家、诗人和文学机构在新时代应有的作为。

李文朝: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论断,完全符合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必然对民主法治、精神文化方面的美好生活充满向往。而充满诗情画意的生活,无疑是精神文化生活最高雅、最美妙的境界。诗歌被誉为文学中的文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鲜花、甘露。当代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应该有一种文化自觉意识和时代担当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掘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满腔热情地创作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诗歌作品,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锦上添花。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我们必须紧密联系诗歌创作实际,认真学习领悟,扎实落到实处。

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所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优秀诗歌创作,必须注意从中华诗词的名篇佳作中吸取艺术营养,传承文化血脉。以传承弘扬中华诗词文化为己任的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界,在新时代促进中华诗词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更应该承接更多的历史担当,创造更多的时代成果。

众所周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文化战略。通过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颁布的文件精神,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已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高度,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全国人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业。中华诗词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必然被赋予更多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指出中华诗词的价值和作用。他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认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并带头赋诗填词,把诗情画意引入了伟大的中国梦。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突出强调要“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历史文化纪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2017年1月,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重申加强扶持中华诗词等传统文艺形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入新时代的广大诗人词家和诗词爱好者,一定不辜负党中央、习总书记和广大人民的殷切期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注意总结发扬在完成中宣部交办的《诗词飞扬党旗飘》《时代楷模发布厅》、歌颂“优秀共产党员”系列、歌颂“英模人物”系列、“最美家庭”系列等新时代创作任务中积累的成功经验,虚心学习新诗界朋友紧跟时代步伐的澎湃创作激情,扎实推进传统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以传统诗词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把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真正落实到诗词创作实践中,以实际行动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等不良倾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创作更多的时代精品,为践行党的十九大绘制的宏伟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到匹夫之责和绵薄之力。

霍俊明:1988年,四个年轻诗人编选了一本红色封皮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大观》并说出了一句话——历史将收割一切。30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时代”,那么“新时代”对于诗人和写作者来说,新的历史将会收割什么呢?总有些是真金钻石,总有些是稗草灰烬。再坚固的建筑也会坍于一瞬而烟消云散,但是从精神世界的维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来说,文化和文学形成了一种穿越时间的传统。我们所期待的,正是能够穿越一个阶段、一个时期、一段历史的经受得起时间淬炼的精神传统。而新世纪、新时代形成或正在形成的精神传统也许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果传统的方式仅限于追随前一代,或仅限于盲目的或胆怯的墨守前—代成功的方法,‘传统’自然是不足称道了。我们见过许多这样单纯的潮流很快便消失在沙里了;新颖总比重复好。传统是具有广泛得多的意义的东西”。(艾略特)由此来看,评价一个诗人的个人才能不是凭几个评论家的文章以及诗人的几本诗集所能说了算的,必须放在历史的装置和谱系中予以评价。也就是说,诗人的写作和评价都必须具有历史意识,具有对一个时代风景的整体性关注和扫描。

从长远的整体性来看,一个时代也许只是一瞬,但就是这一瞬间却与每个人乃至群体、阶层和民族发生密切而复杂的关联。从动态景观来看,一个个阶段构成了新旧交替。尤其是从20世纪以来,几乎构成了时时维新的时代。与新时代相应必然发生一系列连锁的先导性反应,比如新文化、新思想、新文学、新诗歌、新青年、新民说,等等。这些中心地位或周围区域构成了一个时代的驱动力。具体到当下,十九大以来开启了国家的新时代,那么与此相应,时代的新变,新现实、新思潮、新动向、新生活、新题材、新主题,都对文学以及诗歌提出了必然性的要求。既然每个人都处于现实和社会之中,既然新的甚至日新月异的景观对写作者提供了可能,甚至这一过程将是文学史历史化进程的一部分。那么,写作者就有责任有必要对此予以承担。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每一个时代的变革、转化过程中都是诗人率先发出敏锐、先锋、实验、先导、精细、及时、快捷的回声和回应。诗歌,就是时代屋顶上伸出的针尖,在第一时刻感受到幽微的变化以及剧烈的颤动。从社会学的层面以及整体性的诗歌发生机制来说,时代构成了一个显豁或潜在的要求,天平倾向于哪一边,孰轻孰重,谁予以校正和拨动,都是历史法则规定的,有其规范和调控的。

实际上,时代见证的急迫性和诗歌修辞的急迫性几乎是同时到来又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写作者,无论是面向个体生存的细节——个人之诗和日常之诗,还是回应整体性的历史命题和时代要求——大诗、宏大的抒情诗、叙事诗甚至现代史诗,都必须在文学自律性内部进行和最终完成。山峰之所以成为山峰,是因为其周边有洼地、沼泽、河沟、土坡、平原,这些地貌对应的也正是文学景观。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大诗人,其千古卓绝的独特个性和文本样貌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替代的。甚至伟大与伟大之间,巨匠与大师之间,其区别和差异更为突出。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到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正视和重新审视的正是“新题材”“新伦理”“新道德”的决定论——也就是凡是抒写新时代、新主题、新人物、新现实、新思想的“新作”就是好的,凡是不体现以上“新质”的文本就是落后的、颓废的、个人的和过时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二元对立的排队思维和你死我活的斗争哲学其伤害和破坏力是超出想象的。我们不能要求这个时代所有的人都是杜甫(比如诗史、史诗、现实感、现实主义、承担、介入),或者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李白(比如即兴、感怀、灵感、天才、想象力、浪漫、不羁)。

社会的天平和诗歌内在性之间并不是孤立的,任何单向度意义上的“整体写作”和“个人写作”都是不可能的也是存在问题的,而往往是彼此交叉、叠合和相互发现、互动的动态结构。社会性和内在性的咬合和彼此纠正成为每个时代诗歌发展的内在性动力和平衡机制。尤其是在新的时代节点上,诗人和诗歌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回应者,因为诗人的使命就是发现、命名和创设,而这正是“新时代”之“新”对诗歌提出的恒定要求。与此同时,诗歌内在性又呈现了每一个写作者差异性的心理结构和文本精神。在每一个时代,反映时代都不是一句空话。而真正无愧于一个新时代和伟大时代的诗人,他们已经在文本和人格上给我们的后来者做出了旷世的典范。

新时代需要新的创造者、发现者、凝视者和反思者。新时代需要新的传统和个人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