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茶馆》 新创造
四川话版《茶馆》首演剧照 李晏 摄
“打开一扇门窗,经典绝不应成为固定的模式”——蓝天野谈四川话版《茶馆》
蓝天野
从1957年首次开始排练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 ,到1992年的“告别演出”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演出过374场《茶馆》 。在11月30日四川话版《茶馆》北京演出的现场,这位已是九十高龄的“秦二爷”不仅登台祝贺,还用四川话致辞,“演出非常成功!祝你们越演越好!我准备一下,下次也要来这个戏里客串一下,请李六乙导演来指导。 ”台下观众也一起用四川话回应道: “要得” !意犹未尽的蓝天野还在朋友圈上写道,“打破一种不正常、习惯性的理念!为中国话剧打开了一扇门窗!经典绝不应成为固定的模式。 ”
12月3日,在中国文联召开的四川话版《茶馆》专家研讨会上,蓝天野将这个话题延伸开来。“从看完四川人艺的《茶馆》以后,我一直到现在还在激动。特别佩服四川人艺的胆识和魄力,也特别感谢参与的演员,在探索的路上花费了心血。 ”
赞成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处理
“跟六乙认识那么多年,也合作过那么多年。我离开话剧曾经好长一段时间,是六乙把我给拉回来的,我一直在琢磨六乙想怎么干。我知道他是一位不甘于寂寞、不甘于平庸的导演。有的时候也质疑:这样的戏行吗? ”蓝天野说,“现在北京的舞台上同时在演六乙的两个戏,一个是在首都剧场上演的《樱桃园》 ,一个是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的四川话版《茶馆》 。在得知《茶馆》要上演时,我是打着问号的,四川话怎么演一个北京的故事?但当大幕一拉开,这个戏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
蓝天野强调说: 《茶馆》这部戏在中国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只此一家。“外国有,我知道很早以前日本有剧团演过,后来我和那个剧团的团长以及演我那个角色的演员都成了很好的朋友,此外美国也曾排过一个版本。在国内,此前只是北京人艺有,独此一家。我们那版1957年开始排,到1958年上演,再到上世纪80年代,演了300多场。后来到了1992年,演员凑不齐了,又搁了好几年,犹犹豫豫能不能再排,后来由导演林兆华排了,也就是梁冠华、濮存昕、杨立新他们演的这版。我们当年演了300多场,他们也已经演了300多场。他们开始的时候还有些生涩,演着演着就很成熟了。直到现在北京人艺一要演《茶馆》 ,观众就连夜排队。 ”
蓝天野特别谈到北京人艺复排版《茶馆》从排练到上演过程中的一些曲折。他说,“这部戏排出来时还是跟现在以及我们当时演的版本有一些不一样,后来经过审看,觉得没有原来的好,决定还是恢复到原来焦菊隐版《茶馆》 ,焦菊隐先生原来怎么处理的,还照样处理。作为艺术顾问,我非常赞成:不同的导演有不同的处理,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创造,希望不要描红模子,不要照方抓药,不要克隆。但这话等于没说,或者说了也没用。 ”
没有什么经典是动不了的
在蓝天野看来,到现在为止有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别的经典话剧都可以动,唯独《茶馆》在中国只此一家,只有这一个演法、一个排法,这是不正常的。“原来我曾经说过不要克隆、不要描红模子,但后来我再看这个戏的时候,也不禁是拿原来的标准来衡量他们演得怎么样,说明这种戏剧理念是不正常的。 ”蓝天野强调,“这次六乙是打开了一扇不应该闭锁的窗户,这点对中国话剧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贡献。中国话剧诞生至今110周年了,没有什么经典是动不了的,经典肯定是要继承的,经典肯定是要发展的,如果中国话剧不发展,还停留在文明戏的样式和水平上,谈何进步! ”
“四川人艺和李六乙这次把这个闭锁多少年的门窗打开了,这点比用不用四川话更重要。这次观众反映那么强烈,媒体一片欢呼,可见打破这个门窗对中国话剧来说意义更深远。 ”在蓝天野看来,四川话版《茶馆》的成功不完全探索了一个新的呈现形式、风格,而是体现了非常深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素养,而且得对戏剧理念有一个能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个不容易,经常被习惯地认为这样不行、那样不行,探索之路从来都不可能是顺利的,如果顺利了,可能也就不会精彩了” 。
四川话版《茶馆》在舞台处理上有不少生动的体现,这也让蓝天野十分感慨,“这个戏的成功还在于,它不仅仅是猎奇式地呈现了一些很新颖的或很吸引人的形式,这个独特的、特殊的形式完完全全是为了更强烈地烘托、反映这个戏所要表达的内涵,这点尤其可贵。比如说我没有想到撒纸钱还能那么撒,椅子还能那么往下扔,手巾板儿还能那么飞。手巾板儿在生活中不是那样的,但它在戏里那么自由发挥,我想我这一辈子搞戏都还没那么自由过,这就是创造。 ”
在四川话版《茶馆》的节目册上印了两句话:“向老舍先生致敬,向焦菊隐先生致敬。 ”蓝天野对此表示,“我看过很多致敬都是礼节性的,这一次我感觉是真心的致敬,如果不改变,那就不是致敬了” 。北京人艺已经演过两版《茶馆》 ,不久的将来还要再排一版新的《茶馆》 ,“我不知道是不是将来还要复制焦菊隐版,应该怎么办?我不知道。 ”蓝天野说。(初一)
对中国经典的一次生动的四川阐释——四川话版《茶馆》北京首演纪实
11月30日晚,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中剧场座无虚席,观众掌声不断,叫好不断,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出品并演出的四川话版《茶馆》 ,从视觉、听觉和艺术品质上震撼了观众的心。
随着第三声钟响,灯光渐熄,大幕徐徐开启。与北京人艺版《茶馆》不同的是,四川话版《茶馆》以倒叙方式入手,老年的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拄着拐杖,踏着蹒跚的脚步出场,北京人艺版最经典的一幕“仨老头撒纸钱”的部分被挪到了戏的序幕,这也令人大吃一惊。而大幕一拉开,便引得台下观众发出了赞叹,似山城码头层层叠叠的阶梯式舞台摆起了龙门阵,热气腾腾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随后麻辣烫般味道十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手巾板儿满天飞,春熙路生意兴隆的大茶馆中上演着悲欢离合,立刻让人充满期待。
老舍的《茶馆》至今已过去60个春秋,在中国话剧诞辰110周年之际,已经上演了700余场的北京人艺版《茶馆》 ,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经典”和“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今天,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特邀北京人艺的川籍导演李六乙精心雕琢的四川话版《茶馆》 ,终于让《茶馆》在新时代迈出新步伐,以崭新的创造为观众献上一台新《茶馆》 。正如对此次四川话版《茶馆》创排非常重视并给予极大支持力度的四川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周思源所说,这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实践;这是一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献礼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这是一次回望经典、致敬经典、再铸新经典的生动实践。排演四川话版《茶馆》的过程中,我们很好地找到了四川文化与文艺经典之间的契合点,立足文艺经典和四川实际,对优秀的中国经典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四川阐释,彰显了四川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创新创造活力。
四川话版《茶馆》的舞台“嫁接”了川西民居的空间布局,老成都的“老字号”悉数登场,盖碗茶沏起,满台方桌竹椅间,茶客们川话“龙门阵”摆得兴起,活色生香。还有茶馆中正在采耳的茶客,小摊贩们沿街吆喝四川小吃的叫卖声,充满四川韵味的金钱板,活生生再现了四川茶馆的景象。稍微对四川茶馆有了解的观众,看了这个剧都会觉得很舒服,这也是对老舍先生《茶馆》天然的嫁接,从语言到文化特色,再到民俗展现,可谓是天衣无缝,同时不失老舍作品本身的魅力。
有意味的还有剧中的一些特殊处理,在人声鼎沸中的忽然几个“停顿”和“消音”颇具匠心,这种戛然而止、似乎时间静止的感觉让观众立刻从喧闹中抽离出来,体会到创作者对于历史的回望和某种况味与凄凉。
其实,四川人艺创排《茶馆》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吸引了各方关注,首演当晚不少观众、业内人士慕名而来,想要一探究竟。在北京人艺的话剧《茶馆》中扮演“常四爷”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此前还特意赴四川德阳观看了四川话版《茶馆》的联排,他充分肯定四川话版《茶馆》的艺术水准和现实意义,“它让我们眼前一新,里面很多场面处理是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演员在舞台上的风采也很棒。而且四川话四声之间的变化,它的腔腔和调调,很好听。四川人艺推动了国产经典剧目新的面貌、新的传承,四川话版《茶馆》大格局的演出,也展现了四川人艺的水平,让我们对他们的创作力量有了更多认知。 ”(初一)
我于敬畏之中,我于未来之中
李六乙
李六乙
《茶馆》 ,中国戏剧文学巅峰之作。《茶馆》 ,中国戏剧表演美学巅峰之作。
《茶馆》 ,中国戏剧导演美学巅峰之作。
《茶馆》 ,是北京人艺风格、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奠基之作。
《茶馆》发表并演出60年来,除了北京人艺以外的国家剧院,无人问津,无人触摸。
《茶馆》为什么这次让四川人给占了“头彩” ?为什么要排《茶馆》 ?
理由千条万条,一句是一句。当然,不能排、不敢排的理由依然千条万条,一句顶一万句。其实,排也就排了,就当是平常一样的工作。“常态的工作”正是四川省文化厅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长效机制:倚傍名家名著经典展开创造性转化,服务于新的时代。这需要勇气胆量,需要智慧,需要自信。
而于我,创作本身,首先是致敬!致敬老舍先生为新中国、新时代创作了一部永恒的经典:文学中深邃的思想;语言中幽默的智慧;人物中悲悯的关怀;结构中自然天成的格局。人与历史浑然一体,个体命运与历史长河息息相关,历史批判与人性批判难解难分。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人性关怀的作品,需要这样充满时代前进力量进步精神的作品!致敬焦菊隐先生为中国的戏剧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文学怎样成为了戏剧;表演怎样成为了文学重要的组成;现实主义的多元哲思;民族化的高度统一;中国剧院的美学品质;剧场艺术的美学格调;“虚假”艺术的天敌;表演的真伪等等。
今天,我们来看《茶馆》 ,将以怎样的姿态?
我于敬畏之中,我于未来之中。
(李六乙 四川话版《茶馆》导演)
戏剧界专家点赞四川话版《茶馆》——
尊重经典 大胆创新
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的首演已经成为文艺界、戏剧界的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12月3日,就在四川话版《茶馆》在北京首演进行过程中,由《中国戏剧》杂志社、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的四川话版《茶馆》专家研讨会在中国文联举行。戏剧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为这部新鲜出炉的作品把脉。专家们表示,四川话版《茶馆》让经典在现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以现代戏剧的表达方式将经典作品的内涵融入现代生活,该剧的整体构思、导演意图、演员表演以及舞美设计等都值得称道,尤其在深挖作品内涵、体现时代背景以及展示地域人文等方面,有着别具匠心的演绎。
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谈到:“戏剧是要前进的,经典也要前进,要跟着时代一道前进,我们一般认为《茶馆》是除北京人艺外,没有别的国内剧院敢去碰,因为大家都太敬畏了。这部戏是向曹禺致敬、向焦菊隐致敬,我认为需要这样创新性的致敬,照搬未必是致敬。 ”
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秘书长崔伟认为,四川话版《茶馆》把经典的生命力通过新的艺术创造延续了,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经典、新活力和新艺术面貌。在这出戏中,有三个转变令人印象深刻:第一,对题材的历史感与解读的局限性进行了很好的再创造。 《茶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历史、社会、人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解读,四川话版《茶馆》把当代人对那段历史人物和命运的变化,在某些方面根据当代人的兴奋感、兴趣点和思考点进行了很好的创造。第二, 《茶馆》的时空独特性和感知的探索有了新的变化。这次四川话版《茶馆》是具有独特性和感知的新探索,完成了不动声色但又面貌一新的转变。看似形变,但神没变。第三,四川人艺是个非常有历史的剧院,重要的还有地域风格,这次表演的经典化与剧院经典化的结合,让人领略到这个剧院的艺术实力、表演实力以及演员的功力。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罗大军谈到,四川话版《茶馆》把四川茶馆那种闲适喧闹的平民生存状态用风俗化的场景展示出来,说四川方言、打金钱板等,严格来说都是形式的“川化” ,而真正意义上的“川化”是接过老舍家国情仇、悲悯情怀的思想境界和精神实质,在巴渝文化的厚重土壤上,幻化出老舍《茶馆》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味道浓郁的、体现中国社会和人生厚重感的“茶味”来。
北京人艺原副院长崔宁说,通过川版《茶馆》的排演和演出成功,一是再次倡导和实践对中国经典话剧剧目的继承和传播,丰富了它的表演形式。二是再次掀起对经典优秀话剧剧目的关注,用经典的力量来扩大了话剧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影响力。三是四川人艺可以借力而上,在优秀剧目的排演中锻炼队伍。这个剧目让四川人艺登上新台阶,体现文化体制改革以后话剧院团如何求生存、出效益找到新的路径,用经典、用剧院特色的建设来提高剧院的影响力。
《中国戏剧》杂志原主编赓续华谈到,李六乙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导演,他最大的特点是作品很纯粹,用一种新目光或中西合璧的方式。李六乙是当下导演中非常具有先锋和前瞻性的,不会为炒作而炒作。
《剧本》杂志副主编武丹丹觉得,四川话版《茶馆》讲述方式更轻松自由,观剧体验更独特。此剧的意义在于提供了打开经典的另一种方式,致敬经典的另一种形态,这是这个时代的方式,也是这个时代对经典提供的重要方案。尤其在北京演四川话版《茶馆》是一个特别的观剧体验,这个作品完成的最后一步并不是在导演手上,也不是在演员手上,而是在观众心里,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舞台上是一群四川演员以川话演出,而观众心里不断回放的是北京人艺的经典场次和段落,与之进行比较。但我不觉得会跳戏,这个戏提供了一个“场” ,舞台上的演出和心里对经典既定印象的彼此对比和补充。在补充的过程中,又在融会贯通四川市民文化和北京市民文化。李六乙导演是四川人,又长期在北京生活,这部戏和他的人一样,融汇两地文化。这部戏有一种效果,让经典更加经典,同时让经典更加丰厚、丰富,让我们在观剧独特体验过程中能够寻找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
《剧本》杂志原主编黎继德谈到,这出戏是话题之作,在这个戏中充分体现李六乙关于纯粹戏剧的理念、思想、观点和原则,还有关于经典剧目如何改编、搬演、移植等等,这个戏是经典作品的地方化问题。话剧如何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一个剧目在各种戏曲间的移植改编的实践太多了,话剧在这方面有时相对欠缺,尤其像这样的作品,它的地域色彩很强,怎么到另外一个方言区、另外一个文化不太相同的区域去演出?这个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而且很成功。李六乙的纯粹戏剧思想在这方面得到体现,经典作品的地方化在这个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尝试、创新、实践。(乐章)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四川话版《茶馆》拉开全国巡演帷幕
11月30日至12月3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4场(全国首演)。
12月19日至12月21日在四川成都锦城艺术宫演出3场。
2018年将适时启动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进行全国巡演。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四川人艺)原名西南人民艺术剧院、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成立于1953年,是以话剧、音乐剧、儿童剧为主体业务的国有艺术机构。
四川人艺依托四川丰富的文化资源,坚持创排“彰显中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作品。60多年来,创作演出《家》 《雷雨》 《抓壮丁》 《克里姆林宫的钟声》 《赵钱孙李》 《月琴与小老虎》 《辛亥潮》 《草房子》 《船过三峡》等360多部中外优秀剧目。近年来,四川人艺不断优化结构,创新发展,陆续创排了《第29棵树》 《范长江》 《雪域忠魂》 《巴交龙布》 《铁血西迁》 《赵一曼》等多部话剧,并进行了商业戏剧的有益探索。
四川人艺将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结合四川建设文化强省战略,着力于挖掘具有巴蜀文化特质的舞台艺术作品的创作生产运营,以进入“中国话剧第一方阵”为目标,倾力打造“中国话剧西部第一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