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文化巨匠 灿若星辰
原标题:文化巨匠 灿若星辰
回顾中华历史漫漫几千年,历史文化巨匠灿若星辰。他们的思想与经历,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也是最集中的体现与代表。
在相关作品中,这些文化巨匠的思想与经历,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感受他们风雅的姿态,以及无法切断的血脉相承。今天阅读这些文化巨匠的传记以及文学作品会给我们新的启迪。他们身上所闪现出的人性光芒,至今让我们动容。
有温度的书写
作为重大国家出版工程,“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作家出版社)组织了120余位作家,为5000年中国文明史上120多位文化巨人立传,目前出版的历史名家已达60位。
“盛世修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传统,为历史上一批杰出的文化大家树碑立传,总结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用生动形象的文化形式来诠释和反映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继承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深远意义。”作家出版社总编辑黄宾堂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说,阅读历史文化巨匠的传记永不过时,而且在现今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在黄宾堂看来,历史文化名人传记的表述应该是有温度的,是活生生、有着自己承载力量所在。“我们谈论王阳明时,仅仅讨论学说本身是不够的,还要探讨学说是为何创立的,背景是什么,缘由是什么,而传记就为读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立体解释。”
与之类似的,还有“名家名传系列丛书”(新世界出版社),囊括了李长之的《孔子传》《司马迁传》《陶渊明传》《李白传》《韩愈传》和许寿裳的《鲁迅传》。据责任编辑房阳介绍,之所以将这6部作品作为一个系列出版,是因为6位传主均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其所生活的年代横跨了春秋、西汉、东晋、唐代和现代,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清晰的文化脉络。“这些传记对于弘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传记通过立体化的人物描述,形象地将文化名人们的精神与学说传递。”
作为《苏东坡传》纪念典藏版(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策划编辑,王维觉得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还承担着文学体验的作用,读者可以通过相关图书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人生。“林语堂写出苏东坡颠沛流离的一生,兼具历史与文学双重性,是真实的历史与文学之美的结合体。对于历史的探求和文学艺术的欣赏,在任何时代、任何时期都是有需求的。”
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楼岚岚表示赞同,她引用了欧文·斯通的话来说明文化巨匠传记的魅力:“欧文·斯通一生写过26部名人传记,他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巨大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她认为,《五百年来王阳明》(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本书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中,作者郦波通过王阳明苦难辉煌的一生,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揭示心学的精华——“心外无物”,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大境界。
诚然,文化巨匠的传记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经历,其背后所反映的乃是整个社会的百景图。《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湖南文艺出版社)不单是苏东坡的个人传记,更书写了整个宋代的精神文化风貌。作者祝勇从10个侧面——入仕、求生、书法、绘画、文学、交友、文人集团、家庭、为政、岭南,书写了苏东坡一生的生命经历。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呈现苏东坡人生脉络和生命际遇的同时,作者选取故宫收藏的宋元明3个主要朝代的艺术藏品,由书、画及人,把苏东坡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史联系起来,由苏东坡个体的人生去反观他所处的时代。
深挖名人精神家园
黄宾堂认为,描述古人的生活与经历,只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的一个侧面。深挖历史文化名人的精神家园,才是其主要目的。“古人们是有家园的,所以我们要求作家们要写出这个家园的方方面面,他们在这个家园里的人生命运,他们所受到的熏陶,以及周围人所带给他们的影响。”
黄宾堂希望整套丛书能够表现出这些文化巨匠们命运的时代感。“比如,很多文化名人都经历过被贬的命运,这个时候官场的现状是什么,又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其实我们都想通过传记的形式进行表达。”
在房阳看来,“名家名传系列丛书”实际上是寻找一个逻辑关系,打造人物、命运、文化三者的综合体。“他们的学说、思想都有据可查,这使得他们的形象都是鲜活的,每一点都落到了实处。如许寿裳的《鲁迅传》,作者从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出发,梳理出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再从其文学作品中把握其文学创作的发展脉络,以与其人生各阶段的经历加以印证,从而凸显出历史环境与时代特征对其思想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同时,历史文化名人传记也为读者展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这往往会打破读者的传统认知。比如《苏东坡传》展现了苏东坡身份的多样性。除此之外,苏东坡的乐观、幽默、正直、慈悲、旷达的性格,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其他同类传记图书不同,《苏东坡传》并不是开篇上来就从传主身世开始按部就班地讲起,而是对苏东坡进行整体性的介绍,第一章‘文忠公’,让读者在第一章就能看到一个真正的苏东坡,加之林语堂精练、充满感情的文字,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王维表示。
真实为纲加合理想象
很多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实际上只有一个大致梗概,如何平衡其真实性与生动性成为难题。黄宾堂告诉记者,“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的创作根本是以真实为纲,同时允许合理想象。“我们为此开过7次创作会议,这套书首先反对虚构,不能无中生有,更不能颠覆,比如,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已是定论,就不能因为他曾经为皇帝写作而否定他的文学成就。有些争议是可以的,新发掘史料也可以添加,但是我们不能推翻历史的盖棺定论。”
对于传主详细资料的缺失,黄宾堂觉得合理想象是必须的。比如《白居易传》里描述《琵琶行》创作历程时,白居易是在岸上上船,还是乘坐小船上大船,这些都可以由作家合理想象。再如龚自珍考场失意后常去陶然亭与文人们喝酒,历史上对这段描写只寥寥百字。作家们就可以对这个过程发挥合理想象,可以展现龚自珍的失意或者豁达,想象和虚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编辑过程中,黄宾堂建议,丛书作家们去传主的家乡探访,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氛围,去补充“采访资料”。“沿着这些名人的生活轨迹,好好去经历一下。他们居住的建筑没有了,但是他们眼中的山川流水还在,探访后的感受也可以成为资料的一部分”。
长篇小说《苏东坡》(四川人民出版社),描述了苏东坡与历任皇帝间的牵绊纠葛及数次被贬、贬谪途中的奔波,在贬谪之地遭遇的困苦窘迫……仕途的困顿,更凸显了苏东坡的忠君爱民。
“《苏东坡》掌握了历史与想象的平衡,他是儒学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的实践者。在此基础上,作者俆棻践行‘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创作理念,对苏东坡的经历进行了合理想象,让读者看到了真实的文化巨人。”《苏东坡》责编唐婧说。
与读者形成互动
很多人担心新时期下,历史文化名人传记无法做出新意,对此,王维提出了异议。他觉得这类图书只要写出自己的特色,对中国文化有所传承,就是很大的贡献。“就像《苏东坡传》这样的书,主人公苏轼已是千年前的人物,和我们现代人并无任何交集可言,可是读书却与先辈建立起某种联系,那有关你自己的人生而会有所感”。
房阳也认为,这种记忆传承是传记类作品赢得读者认可的关键。“李长之的《孔子传》和许寿裳的《鲁迅传》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在作品中融入了史料和自身经历的内容,对一些细节加以想象和还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传记人物的言行举止。比如,李长之的笔锋带情感,不经意间把孔子的原话传递开来,用得巧妙。而在叙述方式上避开了令人烦扰的争议,尽量客观地讲述传记人物的生活。作为学者,李长之和许寿裳在叙述之余,还不忘发表三言两语的短论,其中不乏深中肯綮的精辟之言,与读者形成了互动”。
黄宾堂认为,这种联系还在于后世对其的评价。“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并不是平铺直叙地展现了传主的生平,更重要的是将其历史地位、后世对他的评价呈现给读者。这就与我们现在的读者建立起了联系,共享了精神回忆。
■创作感悟
汲取传统文化力量
王阳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不断自我完善的一生,他不仅自己找到了内心的光明,更将这种发现尽力散播,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内心的光明,他的理论建树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自我的修炼和实践的锻炼,他的发现是自悟,他的功德是救人。正因为如此,自阳明心学诞生以来,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都将其奉为圭臬,身体力行,并创造出了辉煌的事业。王阳明真正打动我的,不是他经受残酷折磨而几近死亡的关头,也不是他为躲避追杀而诈死的逃亡经历,而是他忍辱负重、在遭到各种迫害的间隙追寻自我的努力,是他历尽劫波、功成名就后排除干扰听从良知的召唤决定魂归故里的悲壮之旅……临终前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告白,尤其让闻者动容。
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智慧,则是解决当今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松弛、信仰缺失问题的精神药方。可以说,今天的中国人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应该读王阳明,当今世界各民族都可以从阳明心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本人在讲授中华文明史的过程中,深深为阳明心学的博大智慧和伟大的亲和力所感染,我的人生态度和治学理念也更加走向自觉和成熟,我愿意像阳明先生一样,把我的个人感悟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罗曼·罗兰说,我们应当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王阳明身上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和理性的光辉,放在世界文明史上,与任何一位伟人相比也毫不逊色。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觉醒的希望和民族复兴的曙光;传播发扬阳明心学的精华,为中华振兴的伟业尽一份绵薄之力,实在是我的幸运。
——《五百年来王阳明》作者 郦波
在不同境遇, 与苏东坡相遇
千古风流人物,我最想写的,就是苏东坡。
不是写一篇文章,而是用一本书,表达我的敬意。
这不仅是因为苏东坡重要,每一个中国人,心头都萦绕着他的诗句词句。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比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比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比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更不用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里面,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他的文学,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于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境遇里,与他相遇。
更是因为苏东坡好玩。他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相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甚至说,他文化和人格中所有的亮点,都是由他所处的苦境激发出来的。苏东坡不仅让我们见证了世界的荒谬与黑暗,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潜能,看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茁壮。
20多年前,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就痴迷不已。苏东坡在文学、艺术和人格上的魅力,在经过林语堂先生的转译之后,没有丝毫的折损,相反更加突出。这不仅因为林语堂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同时又有着雕塑家一般的塑型能力,更因为林语堂先生与苏东坡在气质上有着惊人的相合。因此我想,林语堂先生选择苏东坡作为传主,既有文化上的认同,亦与他个性相吻合。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几乎是一部不可超越的杰作。此书的魅力,不只在于让我们了解了苏东坡,更提醒我们对于苏东坡的了解是多么的不够。我用了4年时间翻阅二十卷册的《苏轼全集校注》,试图以此,向他那浩瀚无边的精神世界慢慢靠近。
——《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作者 祝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