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2月04日07:12

两个人的乌兰牧骑(1974年,镶黄旗)

乌兰牧骑表演新创民族舞蹈“布谷鸟”(1963年,莫力达瓦旗)

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1962年,乌兰布和沙漠)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勉励让大家信心满怀,今后将加倍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发挥好演出、宣传、服务等功能,为新时代基层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草原地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具有“演出、宣传、辅导、服务”等职能,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1957年,苏尼特右旗成立了由9名演员组成的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由于他们的节目灵活新颖、贴近生活,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广受草原人民喜爱。此后,内蒙古各地纷纷效仿建立各自的乌兰牧骑。

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乌兰牧骑的队员多来自草原农牧民,往往都是一专多能,报幕员也能唱歌,唱歌的还能拉马头琴伴奏,放下马头琴又能顶碗起舞。这种精悍的文化工作队,演出不受场地、舞台、布景等限制,随时随地可演,节目都是自行创作,主要取材于农牧民的生活,以农牧民喜爱的歌舞为主。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能在台上演出精彩的节日,走下舞台还能做饭洗衣,为农牧民修理家用电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达斡尔族摄影家思勤从1947年在《内蒙古自治报》(现改为《内蒙古日报》)工作。在他数十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中,拍摄了许多关于乌兰牧骑的珍贵照片,其中既有乌兰牧骑的演出场景,也有作家老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与乌兰牧骑交流的画面,为乌兰牧骑的发展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迹。从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乌兰牧骑队员们与人民群众亲如一家,有着昂扬的精神风貌。

在数十年的演出实践中,乌兰牧骑创作出许多优秀剧目,如“顶碗舞”、“鄂尔多斯婚礼”、“筷子舞”、“炒米飘香”、“腾飞的骏马”等,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人才,如德德玛、巴达玛、金花、图力吉尔、朝鲁等。目前,内蒙古草原上活跃着75支乌兰牧骑,每年演出超过7000场。而他们的飒爽英姿,会在新一代摄影者的镜头下得到记录。

乌兰牧骑在那达慕大会(1972年,苏尼特左旗)

内蒙古直属乌兰牧骑队员、歌唱家牧兰为农牧民演唱(1963年)

乌兰牧骑队员通过广播“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唱自己的幸福生活(1960年,莫力达瓦旗)

作家老舍与乌兰牧骑队员探讨文艺创作(1963年,呼和浩特)

乌兰牧骑队员为牧民拍全家福(1973年,东乌珠穆沁旗)

诗人纳·赛音朝克图为乌兰牧骑队员授课(1962年,呼和浩特)

文艺轻骑到牧户(1966年,苏尼特右旗)

乌兰牧骑的演出总是吸引着牧民前来观看(1973年,东乌珠穆沁旗)

(思勤/摄 李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