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发言摘登

来源:文艺报 |   2017年12月04日07:06

2017年11月7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出席并讲话。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主持会议。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名誉主任玛拉沁夫,以及来自首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20余位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参加座谈。现摘登部分同志发言如下。

白庚胜(中国作协副主席,纳西族):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彩。特别是其中关于文化的论述,强调了文化自信的极端重要性,以及文化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向、新目标、新原则、新方针、新任务、新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报告论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创作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必须遵循这些重要思想和原则,培育和发展一支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的文学队伍。作家们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要强化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推动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同时,报告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由多民族文学构成的中国文学,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人类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的贡献。

玛拉沁夫(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蒙古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又一次强调了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性。报告中的许多新论断,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虽然不是仅就文化领域而言,但同样体现出一种“大文化”的思维和视野。

关于文艺,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就要求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走向时代建设的第一线,成为伟大时代的参与者、弄潮儿,从现实生活获取宝贵的创作资源,写出真正能够反映时代本质和各族人民心声的优秀作品。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作家要充分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学传统,知道我们从哪儿来,走过哪些路,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新的社会现实进行新的文艺创造。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广泛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学经验,写出具有广博视野的文学佳作。

文学创作不仅要考虑写什么,还要思考怎么样写和写得怎么样的问题。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写好情节、细节和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只有以丰沛的艺术魅力吸引、感染读者,我们的文学才能够在新时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报告指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对脚下的大地充满爱,要增强文化自信,书写好各民族人民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当前,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理论批评显得相对滞后。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发挥理论批评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让我们全情关注、全力以赴,走好新时代历史性变革的关键一步。

降边嘉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藏族):我们的党走过了96年光辉的历史。在96年的历史中,一共召开了19次代表大会,每一次都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61年前,即1956年9月,我奉调到北京,依次参加了党的八大、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的翻译工作。1980年,我离开民族出版社到社科院从事学术研究。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九大,我都在北京,近距离地感受、学习大会文献。我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感到非常幸运。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这是这次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最大的亮点。我作为一个老同志、老党员,由衷地感到高兴,衷心地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的工作报告,是迈向新阶段的伟大宣言,内容极其丰富,需要我们长期学习领会。结合自己的创作,我着重学习了关于文艺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表重要讲话,对今后五年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和规划。

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这一代的少数民族作家,几乎都是沐浴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光辉,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成长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拥护者和推动者。

2019年,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各族人民将以最新的创造成果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年对藏族人民来说又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正好是西藏进行民主改革60周年。通过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获得解放,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2020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正好是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然后实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以上情况说明,西藏人民,乃至各族人民的命运与祖国大家庭的命运是紧密相连、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没有强大的祖国,就没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没有我们这些少数民族作家的进步。

“祖国在我心中”,是我们少数民族作家从事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我愿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贡献给各族人民,贡献给亲爱的祖国,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

包明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蒙古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论断体现了历史高度、文明高度,体现了极其广阔的文化格局。作为文学工作者,我感到振奋,受到鼓舞,也觉得是一种鞭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光有经济的发展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积累。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文化的繁荣发展尽心出力,贡献自己的辛劳与智慧。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这同习近平总书记之前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人民”二字不断得到了强调。这里可以以关于文艺批评的标准为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强调历史观点和美学观点的辩证统一,这一批评标准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与批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继承与创新,激活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标准的结构体系及强大的阐释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的观点再一次得到强调,要求作家艺术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扎根人民,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报告中多次提到“发展”。发展要有基础、有前提,也要有动力、有方向,更要有扎实成果、美好前景。发展少数民族文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号召,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学的重视与期待。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的向往,是文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更新着文学创作的风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可以期待,我国少数民族作家能够在新的时代激发新的创作活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域中,增强中华文化同构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觉性,探求更新的艺术突破,把最新、最美、最博大的精神价值呈现给时代、贡献给国家、展示给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景宜(作家,白族):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论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规律、方向、目标。报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为当代中国文艺举起的旗帜,也是我们繁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的指路明灯。它让我们感到一种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前进的动力,给予我们心灵的启迪和美好的愿景。

纵观人类历史的文明进程,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大都伴随着文艺上的复兴,以人民大众的社会理想作为精神力量来推动改革、推动发展。同时,也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

整个社会的创造者是人民,而人民精神的讴歌者是文艺家,揭示民族前途和人类命运是文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形形色色的贪婪和倾轧。列宁高度评价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些经典作品都证明了文艺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把文化的繁荣兴盛提高到关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形成了习近平文艺思想。习近平文艺思想描绘了新时代文艺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和思想指南。

从历史节点上看,今天的中国文艺和70多年前的革命文艺,有着诸多的相似性。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正值中国革命处在一个关键时刻,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延安,投身民族的解放运动。这次讲话解决了“文艺为什么人”的关键问题,帮助广大文艺青年投入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随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其中包括大量少数民族歌曲、电影等,直到今天还在我们老百姓当中传唱,在各种媒体上播出。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文艺思想让文艺界进一步强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并由此坚定了广大作家艺术家的信心,鼓舞起各民族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激情。各民族作家艺术家从改革开放的宏伟实践中,从祖国人民的迅猛前进中获得力量,获得新的视野和新的梦想,涌现出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

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有近3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成长与创造的宏大空间,也因此充满机遇与挑战、充满坎坷与希望。少数民族作家艺术家一定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创作,要创新内容,创新载体,为促进中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贡献出新的文艺作品。

作为一个白族作家,我感到任重而道远。要用自己的作品践行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力,首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要投身到人民创造历史的火热大潮中去。就在党的十九大闭幕这一天,我完成了历时两年创作的35集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的剧本。这是一部在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过程中完成的作品。

这部作品反映了少数民族走进沿海开放城市创业生活的故事。在大纲阶段,有人提出,你把少数民族故事放到大城市中去写,将会丢失许多民族文化元素。但是,当我把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人物放在同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中,让他们碰撞、交流、交融,直到成为一家人的时候,我发现,这些共同的文化环境不但没有淹没他们的民族性格,反而激活了他们民族性格中鲜活的文化元素。在新的语境写出民族个性的精彩绽放,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当然,这也是一种继承,它表达了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变迁中,那种顽强的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融合的能力。

我们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将继续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绵薄之力投入到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中去,讲述新时代的新故事,努力担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创造者。

尹汉胤(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满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这一深刻论述,不仅是历史的同时也是现实的伟大真理。

曾几何时,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纷纷色变。美国历史学家福山甚至发出了“历史终结论”。然而,经历过艰辛和苦难的中国并没有茫然,而是以我们民族强大的文化自信,义无反顾地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艰难跋涉。只有透过黑暗,才能看到光明。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中国便以自己强大的文化定力,再一次印证了中国文化自信强大的内生动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56个民族共同的奋斗目标。在中华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文学是不可或缺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互联网信息均等化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性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一旦获得了与内地同步的经济发展,其蕴藏在各民族内心的文学创作潜力,将会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融汇贯通世界各种文学经验中迅速成长,丰富强大起来。

伟大的时代给予了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更加广阔的文学视野和日益丰富的文学资源。边疆建设中涌现出的新生事物、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一带一路”衔接起的沿线国家……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提供着大量鲜活的现实生活题材。相信具有着强大文化自信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将在未来迎来更大的辉煌。

赵晏彪(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满族):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价值、精神、信仰的总和。中华文化是由56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而成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72处提到“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一贯“以道统艺,由艺臻道”,借由艺术上通下达,实现对日常琐事的超越,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和文脉的流传。对于少数民族作家而言,要在民族自信、语言自信、生活自信、地域自信之上,不断提升文化自信心。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文化立世,文化兴邦。一个民族的文化强盛,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就强盛。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不仅要靠经济实力,最终还要通过文化符号来表达、文化力量来展示。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它是中国软实力的最好注释。

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之势前所未有,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成为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极为关切的问题。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自信,又要有包容宽广的世界眼光;既要有开放接纳、交流融合的雅量,又要有鉴别先进与落后文化的智慧和定力,这样才能充满文化自信。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让文化自身说话,使其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对文学工作者来说,要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一带一路”文化新篇章,让文化活起来、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和强大魅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对于当代世界的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文学共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合作。我们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成果,使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不断发展繁荣。

2013年起,中国作家协会开始实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这项工程让中国作家作品大规模地“走出去”。中国有55个少数民族,在文化上多姿多彩,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和文学特色,尤其与具有相同的语言、宗教背景的周边国家有着很高的文化契合度,易被这些国家的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已有众多少数民族优秀成果进入国际文化对话领域,成功展示了中国形象、弘扬了中国精神、传播了中国价值,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共荣。“少数民族作家海外推广计划”从2012年开始实施,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它以每年一辑5本的规模翻译出版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同时积极推动这些作品的多语种版本走向国际。截至目前,该系列图书已经签约输出的语种达19种,签约总数达到70多部。

最近几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出去”成效显著,一些优秀诗人和作家被国外读者所关注。例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长篇小说《茫茫草原》、彝族诗人吉狄马加的多本诗集、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回族作家霍达的《穆斯林葬礼》、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满族作家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采桑子》等作品被翻译出去,产生了较好的反响。越来越多的中国故事引来八方喝彩,中华文化正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灿烂名片,也正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正能量。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少数民族文学工作者,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崭新的风采。

蔡劲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侗族):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就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进行了深入系统的专门阐述、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文化创造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促进文学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来说,要紧密结合自身工作和创作实际,着重增强自觉融入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造的意识。

融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坚定文化自信是前提。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具备的超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精神价值和永恒魅力,这种文化深深地植根于国家民族振兴的历程,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并转化为人们的思维自觉、行为范式、精神滋养和价值取向。对于各民族作家来说,必须树立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自信,从知到行落实,从观念到创作贯穿。当代作家应当以不断增强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力求达成融入新时代、展现文学新魅力的目标。

融入新时代,应当承续民族文化根脉、丰厚人文精神滋养。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孕育和发展,形成了文化的深根茂叶,积淀了丰厚的人文滋养和独特的精神标识。各民族作家应当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既要坚持中国哲学对“道”的坚守和追求,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开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寻根、承续与拓展旅程;也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陈出新,实现优秀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融入新时代,必须突出核心价值塑造、拓宽创作视野格局。在文学发展的新时代坐标系中,各民族作家应该坚持核心价值引领、突出核心价值塑造,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底蕴、中华特色、世界影响的文学佳作。要提振民族精神,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延续文脉,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创造力。要坚守精神高地,坚守文学理想,以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广探寻为目标,不断拓宽创作的视野和格局,使文学创作同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同社会建设相协调、同人们的精神生活期待相一致。

融入新时代,重在书写文学精品力作、提升文化创造境界。需要各民族作家把握新时代文学的新特征,寻回文学的初心,以梦想为笔,为时代写作,提升文学创作的人文高度、文化气度和艺术气韵,为读者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要牢记作家的社会责任,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秉承良知、突破小我、摒弃浮躁、勇担使命,以文学的创造力和感染力,提升文化创造的新境界。

陈亚军(《民族文学》副主编):在新时代发展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新的认识。

要有大家庭意识。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个比喻是非常形象的。抱在一起,是靠国民情感,就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框架内,超越单一民族、作为现代国民的共同体情感。这个情感是深厚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状态。这是民族文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要彰显这种大家庭意识。

要彰显民族特色。文学作品记录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少数民族文学来源于创作者对自己生活和文化的熟悉,更重要的是对本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挖掘。在这其中有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体现着民族灵魂、民族精神、民族血脉。在讲述新时代中国故事时,少数民族故事和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记忆不尽相同,这是少数民族文学保持民族特色的根基。

要加强民族文学交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这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可以起到特殊作用,会在情感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牢固性。所以,我们要搞好民族文学交流工作。一方面,积极发现、推介少数民族母语作品,支持老作家、培养新作家;另一方面,搭建好桥梁,将优秀作品进行民译汉、汉译民的翻译转换。在文学交流中,建构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强化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作家应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给文学创作的影响。在有一定创作数量的基础上,更应强调精良创作,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

普驰达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编审,彝族):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对我国历史方位做出科学判断,阐明其基本方略,描绘出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报告中阐述了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责任、使命和要求。报告强调,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要“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要“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这些论述内涵丰富,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走向繁荣兴盛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这是文艺进入新时代、新征程的号角,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迈向新辉煌的指南针。

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论断,令人振奋鼓舞,令人充满豪情。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是迈向伟大强国的时代,是协力同心实现复兴梦想的时代,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这个新时代,必然要求文艺跟上历史前行的脚步,感知时代前行的脉搏,要求文艺要有与时代相匹配的新作为和新气象。既然新时代搭建了新舞台,那么新时代文艺就要展现新的风姿。

崭新的时代前景令人期许,奋进的历史征程让人倍觉荣光。如何认识时代,如何反映时代,能够表达出多少时代精神,这是评判作家和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无数的事实和经验表明,认识时代属性和特征,对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是至关重要的。伟大的新时代,需要并孕育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新时代,需要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去描绘和反映。我们的作家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认清新时代的特质,明了新的历史方位,内心的文化自信才会固如磐石,文艺的人民属性才会不断得到加强,创作出的中国故事才会缤纷精彩,塑造出的人物才会成为典型。只有深切地感受这个新时代,我们的作家才会像弄潮儿一样扑入时代大潮的怀抱,随时代而行,接受时代波涛的冲刷与打磨,立志成为党、祖国和人民的歌者。

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感召下,新时代文学要高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以具有生活广度、思想高度、艺术力度的作品回馈时代。作家要始终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审美取向,那就是:始终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根基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只有坚守民族根性文化,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才会更有力量。

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我要继承民族的诗歌美学,同时跳出自己的民族来写作,用世界的眼光来书写本民族的根性文化。我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思想艺术水平,要具有信仰故土、精神皈依的创作意识,要保持对文学创作的初心,要在作品中彰显民族性元素与世界性视野。

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我们才能以实际行动,迎接新时代少数民族文艺更加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