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取宏用精 融通两岸——评《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

来源:文艺报 | 吴鵾  2017年12月01日06:52

方忠教授的《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以丰富翔实的文学和文化史料,充分论证了祖国大陆新文学对台湾当代文学的影响,这对于回击“台独”分子“去中国化”的图谋,进而确立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特殊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以扎实的文史资料和独到的析论视角,深入台湾当代文学的叙事肌理中去探求历史真貌,进一步厘清了“台湾文学是在中国历史大背景下由于局部地区的特殊际遇而形成的有特色的文学。一方面它与母体文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它又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和艺术风貌”这一亟需正本清源的学理关系。为了准确揭示五四新文学传统与台湾当代文学之间传承与互动的紧密关系,进一步打破存在于台湾当代文学阐释中的种种异己面目,这部著作着重强调文学本体的主体性和内在规律,以此作为建构理论框架的支点与骨架,通过大陆作家迁徙、文学社团成立、文学刊物发行、文艺思潮影响等有证可查的事实,于抽丝剥茧中梳理出两岸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融合脉络。

关于文学传统,学术界曾有过热烈的讨论。而对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涵,《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则给予明确的概括:“一方面,以‘民主、科学’为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文学运动,颠覆了先秦以降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它大力鼓吹‘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确立了人在文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之相适应,还建立了一套新的语言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它以开放的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将西方几百年来的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引进过来,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文学。”不难发现,在天、地、人的宇宙架构中,五四新文学居于中间价值系统,它主要关涉现世维度。虽然缺乏对终极意义的叩问,但其时屈辱落后的社会现状决定了这种文学形态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文学与历史双向选择的结果。无独有偶,1950年代以后的台湾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相对于大陆解放初期的欣欣向荣,海峡彼岸的民众看不到希望和前途,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里。因此,对较为成熟的社会运行机制和以理性为核心的文化运行模式的向往就成了台湾当代文学继承与发扬五四新文学传统最为核心的精神基础。《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正是紧紧抓住这一对“现代性”的共同追索,通过五四新文学思潮、五四新文学主题、五四新文学发展规律、五四新文学创作方法、五四新文学形式等五个方面深入探究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台湾当代文学的支撑与影响。由此进一步揭示出:“1950年代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抗争,196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寻找话语突破口,1970年代反对西化、向乡土回归,1980年代以后对文学现状的反叛与革新,不管是政治的压迫还是西方思潮的冲击,台湾文学始终贯穿着五四新文化精神。在台湾,只有阶段性的贬抑五四新文化精神的某一些方面,从来没有真正的断裂。”

除了对五四新文学传统与台湾当代文学的“共相”探讨外,《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并没有忽视新文学传统在台湾这一特殊地域中的濡化问题,从而将台湾当代文学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资源意识”与“对话态度”作为又一观照的重点。如在论及“五四新文化精神的世纪末指向”时,这部著作将“反叛”作为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核,指出虽然社会语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台湾文学的多元发展方向正是在汲取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多元取代一统”与“人性自由发展”等思想经验后才形成了自身的文学风格。又如在讨论“台湾当代言情小说与现代言情文学传统”时,从人物形象、叙事艺术、创作观念等三个方面指出二者之间既有延续又有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台湾当代言情小说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情爱氛围等方面仍带有现代言情文学的印痕,但另一方面,其在小说主题、艺术特色、情节模式、爱情观念、两性关系等方面也已实现实质的拓展与更新。再如在谈到“台湾当代散文与五四散文传统”时,敏锐指出周作人、鲁迅、冰心等现代作家对台湾当代散文、小品文、杂文的发生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此基础上又以余光中的“现代散文”为例,展现出台湾散文期待与五四散文对话,在五四散文传统的流风余续中试图从意象营造、抒情方式、语言使用等方面呈现求新求变的风度。毋庸置疑,台湾当代文学深受五四新文学传统影响,但这种交融关系已由以往的独白时代发展到当下的全球对话时代。基于此,我们便不难理解台湾当代文学的演变正是传统“中国情调”与现代全球意识碰撞汇流的结果,台湾新世代作家试图从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寻找人类世界能够共享的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而通过文学创作释放出区域生命因子,以此寻求在多元化世界格局中生命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与互敬互爱。

《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以时代发展的文化特征与政治特征为主线,以两岸文学史为基础,以审美指向为标准,深刻而又精准地阐述了台湾当代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在为台湾当代文学研究开创新的学术空间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探讨世界华文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