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鹤《血驹》:一扇通往北方游牧文化之门
原标题:你无法阻止孩子走进这扇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
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笔下的动物小说以自然动物作为角色及媒介,试图记录正在消逝的游牧文化与狩猎文化,还原了游牧文化的生活方式,为热爱动物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北方游牧文化之门。
黑鹤以一种自然纪录片式的有力叙述,字里行间却传达出一种印度史诗影片巴霍巴利王式的英雄传奇情结,他用文字建造了中国北方游牧人的精神家园。黑鹤以田野调查式的态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动物的生存状态,被朱自强称为“行走的文字”。
《血驹》封面图
黑鹤一部名为《血驹》的动物小说中,讲述了一匹被称为“神驹”的血驹传说般的一生。血驹毛色如血,神奇地站立着降生,与牧马人之子云登结下不解之缘。血驹天性狂野,桀骜不驯,至死未让牧马人在自己身上留下象征驯服的马引;它驮着云登冲破狼群的围困,在赛马场上是不败的王者。最后,苍老的血驹像它出生时一样,挺立着在风中逝去,草原上只剩下孤独的骑手云登。从叙述方式来看,黑鹤的文字是克制的,在这冷峻的克制中,却是汹涌澎湃的情感。
辛尼加说:“一切艺术的种子都已种在我们的身上,上帝把智能从黑暗中引出来。”《血驹》就像一颗艺术的种子,它引发我们对大自然的兴趣,也促进读者对北方游牧文化的认知。
悲壮的出生注定传奇的一生
血驹的出生就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昭示着它传奇的一生。
在骒马(母马)怀血驹之前,曾经怀有一死胎。面对难产、垂死挣扎的骒马时,草原牧人会将刀伸入骒马体内,将死驹卸开,再一块一块取出死驹。正是这样一匹刚刚痛失幼驹的骒马,在十几天后,却意外地再次怀孕。在草原牧区,在骒马(母马)刚刚失去了马驹之后大概十几天的时间里,它再次怀孕,草原牧人将这样的幼驹称为血驹。草原上的牧人认为此种马驹成年后会有非凡的奔跑能力。
“这匹红色幼驹竟然在落地的那一刻,直接站在了地面上。”
——选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血驹·血色幼驹》
天生桀骜不驯,归属只是选择
血驹不同于其他的马,它天生不受束缚,无法被人类打上马印,但小说中,主人公云登在昆特的帮助下学会了驯服血驹的秘诀。云登跪下之后,也学着昆特的样子慢慢地向前膝行,他不习惯这个动作,感到膝盖生疼。不远处,血驹目光温和地看着他,并没有逃开的意思。看来人类以这样的姿势接近他,他能够接受,并且感到安全。云登终于接近血驹,然后慢慢地起身,轻轻地将那笼头甩过它的背,搭在它的肩上,然后为它上好笼头。随后,他取出怀中的一块月饼,喂给血驹。血驹吃得很惬意。昆特再次走近。他拖着云登的左脚扶他上马。风在云登的耳边吹拂。云登从未骑过跑得如此快的马,骑马对他来说从未如此惬意。当血驹跑得快到极致,尽管从未配有马鞍,但他却似乎和它融为一体,在空中飘浮。
“为了驯服血驹,云登在血驹面前下跪,从此,血驹与云登互为归属。”
——选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血驹·归属》
用鲜血拯救人类的生命
《血驹》中,黑鹤写到,主人云登在极寒的荒野中面临被冻死的命运时,他想起了母亲曾经告诉过他的草原传说:在距今遥远的年代,征战四野的勇士,在断食断粮的时候会吮吸自己所骑乘骏马的鲜血,以此获得生存下去的食物。这是他们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代代相传的生存秘诀。为了补充热量而得以存活,云登按住血驹脖颈上的血管,用刀尖点在那鼓起的血管上,流着眼泪喝下了马的血液。
“他的左手轻轻地按住那根血管,右手握住刀尖,刀尖点在那鼓起的血管上。在刀尖刺下的那一刻,一直在慢慢向前行走的血驹的全身轻轻地战栗了一下,但是仅此而已,它并没有放慢自己的脚步。它从刚刚降生就在这个男孩的身边熟睡,它信任他,相信他所做的一切。云登俯身在那个切出的开口上,他的嘴唇和舌头分开血驹那厚厚的冬毛,随后,就品尝到那汩汩而出的温暖的血液。他耐心地吸吮着这微咸的黏稠血液,同时,也有眼泪从他的脸上流下,随后被冻结在脸上。马的血液。除了肩颈上的那处伤口,血驹身上再没有任何损伤。它强悍而无惧风雪,带着自己的主人回到营地。并且,血驹以自己的血拯救了云登。云登的身体里已经有了它的血。这少年与这匹红色的骏马,他们的命运从此更加难以分开。”
——选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血驹·风雪》
血驹是一匹王者般骄傲的马,无人可驯服,没有人能为它打上马印,而小主人云登通过向它下跪,从此互为归属。这似乎是主人云登和血驹订下了“共命运”的契约。他们相依为命,云登被暴风雪围困,靠着血驹的鲜血得以存活。血驹死后,主人云登成了喇嘛藏医,亦是一段传奇。主人云登与血驹的情结,正是游牧文化里游牧人与牲畜共命运的情结,他们是与牲畜共命运的人。
风雪中马匹站立死亡
朱自强在《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意义》一文中,提到“黑鹤亲眼目睹屹立在雪地上的一座紧紧拥在一起的群马的雕像——那是被昨夜的严寒夺去生命的马群”,十分打动人心,他用了一个词:“行动的文字”。这种文字的“行动”感不仅说明了黑鹤笔下文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张力,同时也让他感到深深的忧虑。他不仅担忧自然文学、动物文学的消亡,还担忧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朱自强认为,警示人类,是黑鹤动物文学的最大意义。
黑鹤以“行动”的文字,记录下他正在经历的真实的北方游牧文化的情境变迁。大抵源于这样一种“行动”的文字,国外也将黑鹤列入了自然文学。
真实的游牧生活经历为小说注入了生命
黑鹤对草原和游牧生活的热爱,化成最细枝末节的生活细节,刻在了他的脑海里,用细细密密的描写,真实地还原给读者。《血驹》中记录了草原牧人各自与众不同的驯马术,这些多秘而不传,让孩子在阅读中逐渐揭开草原牧人神秘生活的面纱:例如马习惯在夏天顶风走,冬天顺风走;用狼胆和狼油医治马是一种传统,有一次血驹赛过马后,汗没出透喝了冷水着了凉,便是昆特用狼胆医好的;在赛马前通过合理拴吊控制马匹的饮食等方式叫做“吊马”,这可以使马在比赛时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等等。
“往常,母亲乌兰会早起准备早茶……随后她又拿着羊粪箱和铁铲出去,再回到毡包里,将羊屎放进炉子,点火。当炉火燃旺,毡包里暖和起来的时候,她开始用斧子轻轻地斫击茶砖,砸下来的茶装进布袋放入锅中煮制,然后兑入牛奶。之后,就是在熬制的过程中不断地用铜勺将锅中的奶茶舀起后高高扬起,再倒入锅中,这样的动作,乌兰会重复无数次,直到锅中煮沸的奶茶成为色泽棕红的醇厚茶汤。这滚烫的奶茶,对于草原上的游牧人,几乎意味着一切。草原游牧区对这种植物或者说树叶制品的需求是不可遏止的,为了获得必需的茶,甚至要诉诸战争。茶是供给游牧人因为缺少蔬菜而匮乏的维生素的重要来源,而更重要的一点,在冬季极寒的草原游牧区,茶可以在最寒冷的季节为牧人提供生存下去的必需的热量。”
——选自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血驹·吊马》
能做到这么细致的描写,这与黑鹤独特的童年经历分不开。黑鹤是一位蒙古族作家。他四岁时,因为体弱多病被送往空气清新的草原。他见过成群奔跑的黄羊,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面对日渐消失的草原游牧生活方式,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情与遗憾,还有更深沉的是敬畏。
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黑鹤在他的动物小说中,记录下日渐被遗忘的草原牧人的生活方式,用文字将这“最后的古代”保存下来,也是日渐消失的游牧人的精神家园。
用顽强的生命捍卫生存的权利
对于热爱动物的孩子们来说,黑鹤的动物小说是值得推荐的。《血驹》沉厚有力的游牧文化底蕴,以及书中如纪录片般的自然奇观,展示了动物世界不为人知的惊心动魄。
黑鹤描写记录的游牧人生活,体现了坚毅强悍的人生观。喂马,劈柴,草原生活并不是诗意的想象,作家黑鹤客观有力的文字为我们展开大量翔实的细节,让我们不得不正视,在如此艰苦的草原牧人生活中,只有强悍的生命才有资格存活下来。一旦受伤,便可能失去生命。草原牧人与牲畜共命运,天人合一,也体现了黑鹤朴素悲悯的自然观。书中的理念启发孩子,从小培养坚毅的精神。俨然以动物为主角告诉孩子,“钢铁是怎么炼成的”。
《血驹》系列简介:
《血驹》是作者在长达几年的实地考察与调研后写作而成的作品,荣获2015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现接力出版社推出《血驹》的升级版,由首位入选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荣誉书单的女画家九儿绘制封面插图,新增作者最新序言、最新照片及“黑鹤动物文学小百科”等内容,全方位提升阅读体验。
除《血驹》外,该系列还收录了《黑焰》《狼獾河》《黄昏夜鹰》《狼谷的孩子》《黑狗哈拉诺亥》共六本动物小说。这些作品对牧羊犬、蒙古马、狼獾、夜鹰、驯鹿等形形色色的动物进行细致观察和研究,在作品中抒写这些自然生灵的内心世界、悲欢离合、生死命运,以及人与动物相依相融的关系。作者不动声色地写下这些生命的大悲大喜,深情地守望着草原的兴衰枯荣,思考和探寻着独特的蒙古草原文化。在作者冷静客观的叙述中蕴含着强大的情感力量,传达出深沉博大的悲悯情怀。